贾德维克的族长 没完成: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8:57
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http://view.QQ.com  2008年08月03日11:45   文传传播网  戴逸  我要评论(2)

编者按: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始于2002年,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讲座选取人类发展历程中重大的历史文化问题及国内外的社会热点,形成了中外历史、哲学文化、民族宗教、文学艺术、时事政治、社会经济六大系列。讲座自启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听讲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已达万余人次。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百期纪念之际,本报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将陆续刊载2007年以来部分讲座的精彩内容。

我讲的18世纪中叶,具体说来,就是1750年。这一年是清朝乾隆十五年,离现在已有250多年,两个半世纪之多了。这两个半世纪中,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兴、衰、盛、亡,可以说变化无常,时起时落。用它们与中国相比较,可能会得到一些认识,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为什么选择1750年,选择18世纪中叶呢?我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175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太平盛世,处在康雍乾盛世的高峰。中国历史很悠久,在长期悠久的历史中有三个真正的繁荣盛世,西汉的盛世、唐朝的盛世、清代的盛世。18世纪中叶就是清朝的盛世。这个时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是盛世的高峰,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来衡量都超越了汉唐盛世。而西方这时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1750年以后,英国就要进入工业革命,走向现代社会了。但是1750年,英国的经济还没有起飞,跟中国一样,它仍是个封建社会、农业社会,所以这两个社会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衡量国力最主要的标准是GDP,即国民生产总值。而1750年以前的古代社会没有GDP的统计。为了通过GDP的比较来表明每个国家的国力,所以我从1750年开始讲起。

第二,需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叶的GDP数字也不是很精确。这些数字是后来的学者通过计算、推测、比较等方式得出来的,但是大体上能够反映实际的情况。

当然,衡量国家实力,除了GDP这些经济数字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如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外交因素、科技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但是因为经济实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方面的实力,都取决于经济实力,所以我们以GDP指标进行比较。

1750年至2007年这257年时间中,选择了五个年代作为考察点。

1750年(乾隆十五年)

第一个年代1750年(乾隆十五年)。这一年中国的经济很繁荣。乾隆初年,国家正在进行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平准战争关系到统一新疆北部和南部的维吾尔族地区。平准战争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5年后结束,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这一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占24%;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17%,五国的GDP只有中国的一半稍多。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3%。其他地方都是相当落后的。有的地区还没有成立国家,有的国家已经变成殖民地了。当时的世界,是中国、印度、欧洲鼎足三分之势。但应该看到:英国、法国的GDP总量虽少,但两国人口仅3500万,人均GDP高于中国。

欧洲一些国家当时已经建立起议会制度,民主和法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科学也很发达。17世纪已经出现了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风气非常盛行。各个国家都成立了科学院,各个地方都有科学研究小组,研究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思想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等一批思想家。各个领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欧洲已经走到了近代化的起跑线上。

而中国呢?18世纪中叶正是封建专制帝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皇帝独揽大权,对外闭关锁国。当时的中国人不了解世界的形势,连地球是圆的这个在15世纪就已经被证明了的常识都不知道。

中国人仍然固守着儒家的经典,轻视科学技术。科举考试的科目全是儒家的经书,知识分子都钻进儒家经典的古书堆里,而不研究自然界的事物。

由于这样的差别,所以中国很快就被西欧国家超过。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这是产业革命的标志,它改变了能源的使用。产业革命以前主要是靠自然能源,就是靠人力、水力、风力或者牛、马等牲畜来做工。有了蒸汽机以后,人类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

18世纪下半期,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产业革命,英国进行产业革命后,西欧国家也相继进行。

第二件事情就是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美国本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783年打败英国,取得独立。所以美国的建国历史很短,距离现在才200多年。

第三件大事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其间,拿破仑横扫欧洲,这场战争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打得落花流水,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中国呢?走完了乾隆盛世的清朝,开始走向封建社会的衰落。

1830年(道光十年)

第二个年代是1830年(道光十年)。从18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了新国家。这三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而中国的康雍乾盛世已成明日黄花。从GDP看,中国下降3个百分点,占世界的29%,仍是首位;印度已沦为殖民地,GDP急剧下降7个百分点,占17%;而西欧五国的GDP上升12个百分点,占29%,与中国持平。其中英国的GDP达9.5%,但当年英国只有1800万人,而中国已达4亿人,我们的人均GDP已远远低于英国。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第三个年代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从1830年到1900年,历史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德国和意大利都实现了统一。美国进行西部开发,领土得到迅速扩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崛起,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改革。在19世纪下半叶,日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登上了近代化的列车,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那么中国呢?当时中国也曾尝试着进行近代化。清政府于1864年开展洋务运动;1898年进行戊戌变法,但是由于封建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使改革遭到了极大阻力而失败。这期间虽然也开设了军火厂、工厂、矿山、造船厂,但是发展非常缓慢。其他领域,如政治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毫无进展。

李鸿章曾经派了120个12岁的幼童到美国学习,他们当中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唐国安。这些幼童由容闳带领,容闳是中国留学生之父。最初准备用9年时间学成归国,但学到5年时,清政府就命令他们全部撤回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在美国耳濡目染,养成了很多外国人的习惯。他们开始吃西餐,穿西装,剪辫子,看见长官不磕头,有的人还信了基督教。当时李鸿章、容闳,还有好多人都反对撤回,但反对势力太强大,最后还是前功尽弃了。

中国很早就有人建议造铁路。李鸿章就曾经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自己不敢提出,于是就让他的部下刘铭传——后来台湾的第一任巡抚上奏折,建议造铁路。这个建议争论了十年,也没有行动。有人说,铁路会破坏风水,特别是当时有人建议造一条由北京到东北的铁路,这条铁路需要经过东陵所在地遵化,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是修建铁路会破坏皇陵的龙脉。也有人提出来,铁路来回运行,可能会伤到人。

最后,只修了几条小铁路。一条是外国人在上海修的,从上海租界到吴淞口。建好之后,清政府又下令收回,因为铁路是外国人造的。于是花了28万两银子把这条铁路买回来,拆掉了。这是第一条小铁路。第二条小铁路是唐胥铁路,从唐山到胥谷庄,大概18里路,是开平煤矿用以运煤的。为了不引起大家的反对,用牛和马拉“火车”在铁轨上走。

后来李鸿章建议修一条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实际上他是想修一条到北京的铁路,但是不敢这么说。为了避免反对,取得最高当局的同意,李鸿章就给慈禧太后修了一条小铁路,从中南海紫光阁到五龙亭,再到静心斋。慈禧太后坐上火车行驶在这条小铁路上觉得不错,走得快而且挺舒服,于是才同意修铁路。

当时中国和日本都准备进行近代化,但一山不容二虎,必须有一个要牺牲。日本的资源匮乏,它必须依靠掠夺别国的资源和资金才能发展。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向日本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相当于清朝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据日本当时的记载,当他们拿到这笔赔款后高兴得不知道怎么花这些钱。于是日本开始扩充军备,购买轮船,购买武器,开工厂,造铁路,办学校,特别是普及教育。日本就是依靠中国赔款迅速发展起来的。

1900年中国的GDP一落千丈。中国的GDP只占世界6%,印度只占1.7%,从光辉的顶峰跌落谷底,两国GDP只占世界7.7%,可说是惊人的史无前例的沉沦,两国的GDP甚小而人口最多,因此是当时世界上最穷最弱的国家。

英、法、德、俄、意已占54.5%(英18.5%、法6.8%、德17.9%、俄8.8%、意2.5%),美国更是后来居上,占23.6%,还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30多年的努力,GDP攀升到2.4%,这7个国家占世界生产总值80.5%。18世纪三驾马车的时代完全过去了,被七国称雄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