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帕达里克肌肉:“盘中餐”自何方来,缘何“粒粒皆辛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4:00

“盘中餐”自何方来,缘何“粒粒皆辛苦”

 

《小稻秧遇险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稻秧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遭遇。小稻秧移栽进入大田以后,受到了杂草的围攻,杂草与它争夺营养;小稻秧面黄肌瘦,分外憔悴。危急时候,喷雾器大夫伸出了援助的手,用除草剂灭杀杂草,为小稻秧保驾;小稻秧脱险,向人类奉献给香醇的稻米。

很显然,课文的讲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让学生认识到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育苗到移栽,移栽之后,为防止杂草侵害,要喷洒除草剂,以保证小稻秧的正常生长,为将来的丰收打好基础。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本这样处理是可行的,寓言的形式,生动的讲述,学生也很乐于接受。只是,相对于一个完整的水稻生长周期来说,课文的介绍是有些单薄的,像小稻秧的来历,它的过去,它的未来,它的贡献等,课文不可能都写出来。但是,没写出来,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让学生了解一下完整的水稻生长周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教者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就课本论课本,只是囿于书上所讲的这么一点点了。

我见过两种教材处理的方法。

一种是“连环画”模式。教者借助多媒体,将水稻生长的各个主要阶段制成一连串幻灯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在课文主要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向学生播放、展示。从一粒稻种,到苗床育种,到整地施肥,到小秧移栽,到喷洒除草剂,到喷洒其它农药,到各项田间管理,到金黄色的稻浪迎风起伏,到收割机收割,到碾米厂加工,到我们每家每户的米缸、餐桌。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水稻生长周期就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

还有一种是拓展阅读模式。老师以《稻谷的自述》为题,自编一则童话故事,再配上优美的音乐,配上卡通动画,向学生展示水稻的生长过程,讲述白花花的大米的由来。

也就那么三五分钟吧。但是,它所产生的作用、收到的效果,则是非常之大的。

现在的学生,谁不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背诵那首著名的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学会了背诵,并不等于真正的领悟、体会,真正知道稻米来之不易的学生很少很少。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浪费粮食现象在他们的身上会频频出现。也不能过于责怪这些学生。当今的他们,相当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城镇集市,他们的身边几乎都是宽阔的马路,花花绿绿的植物,鳞次栉比的建筑。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农村都退到了遥远的地区,庄稼都成了珍稀植物,传统的农业机具犁、耙、枷等有点儿近似于古代文物;他们的农业知识越来越贫乏,他们不一定知道花生是地下结的,菜籽油是油菜籽榨制出来的,韭菜与麦苗的区别等,因此,他们不知道稻米的来历,不懂得粮食的重要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现行语文教材中,农村题材的课文本来就不是太多。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抓住这样的一篇两篇,挖掘它们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适时适量拓展,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增进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节约粮食等,真正懂得“盘中餐”自何方来,缘何“粒粒皆辛苦”,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