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书法真假:四大根源导致美汽车制造业衰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51:55
四大根源导致美汽车制造业衰落2009年06月14日 16:13羊城晚报【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打击下,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汽车制造业终于没有熬过寒冬,三大巨头中的克莱斯勒即将被意大利的菲亚特收购,2001年前一直雄踞《福布斯》(Fobers)排行榜中前三位的通用公司破产保护已经无情地展开,一息尚存的福特也举步维艰,创记录地连续三年严重亏损,让人为这个书写了无数传奇与梦想的汽车产业陨落不胜唏嘘———

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自大自满,轻视对手;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三是研究与开发的战略性错误;四是管理落后

汽车工业对美国有多重要,从年初两巨头周转不灵伸手向政府借钱,在国会与民间引起的热烈争议可见一斑。这个产业涉及到直接从事汽车制造工人的100万个饭碗以及汽车制造业相关产业的300万个职位。其中,通用是美国第一大制造业,上世纪50年代其产值就占到美国GDP的3%,雇用了60多万名员工,仅次于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它曾经使数十万蓝领工人进入中产阶级,是自由资本主义就业保障和富裕扩散的样板公司。如果汽车工厂倒闭,意味着400万人将会面临转岗或失业,且上下游产业链中的机械、塑料、皮革、玻璃、橡胶、汽车销售与维修等产业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代汽车工业早已不是一个世纪前的纯机械与制造工业的结合,而是工程设计、机械、材料、电子和能源工业的综合体。美国在所有这些领域并不落后于他国,但美国的汽车工业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德国和韩国汽车工业锐意进取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在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的黄金10年,三国汽车制造商大举进军美国。德国汽车的质量口碑、日本与韩国汽车的价格优势,在美国市场上步步为营,攻城略地而无往不利。

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自大自满,轻视对手。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毫不理会亚洲人的节俭美德和欧洲人厌恶暴发户炫耀的恶俗。通用一直坚持的信念是:开着气派的凯迪拉克和奥斯莫比放纵地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是美国梦的象征,世界第一的通用根本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更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序幕已经拉开。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的年轻人早已钟爱上了外形美观、经济实用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凌志和奥迪。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当丰田推出朴实无华的卡罗拉和小巧时尚的雅力士,奔驰推出外形古怪的Smart时,立刻受到了传统的中老年人和新潮的年轻人喜爱。但美国制造商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追赶者玩弄的一些小噱头。短视且缺乏进取心的美国公司仍然迷恋他们粗犷、宽大和高油耗的汽车,时间证明了他们为傲慢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惨重。三是研究与开发的战略性错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汽车制造业才如梦初醒,致力于替代能源的新汽车研发。日本和德国选择了油电混合技术,美国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氢动力技术和纯电动技术。随着石油价格的节节攀升和环保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20年后美国败下阵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混合动力车迅速商业化,自负的美国人依然我行我素地生产着悍马和雪佛兰大功率SUV这些油老虎。四是管理落后。20世纪30年代,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斯隆在通用的量化管理开启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新时代。如今福特主义和现代科学管理已经让位给了丰田的准时制生产和敏捷系统。而美国汽车制造商仍然沿袭过时的生产方法和管理体系,令人羡慕的福利水平使美国汽车制造业在成本控制、敬业精神和管理革新上根本无法与德日对手竞争。

美国汽车制造业是否会从此一蹶不振呢?如果底特律的管理者认识到他们的致命错误,重组后的通用能够痛改前非,仍然有望重振雄风。毕竟美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还无国可敌,政府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制造业也不会袖手旁观。

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也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警示。那些为中国汽车市场超过美国而欢呼雀跃的人只看到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他们在可观利润的自我陶醉中,可能根本没有去考虑中国汽车工业30年来的迅速成长,有多少可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开创,而不是国际产业分工、政策倾斜与关税壁垒的恩惠。汽车制造商需要冷静地想想,自己与世界一流公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毕竟,依靠一年一改款的伎俩糊弄逐渐成熟的消费者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虚心向丰田和现代学习经营之道才是长盛不衰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