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博雅微博:我的成长历程——淡静平和是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3:08

       《百家姓》作语文教材

我的中小学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读完的,那时语文课就是政治课,基本上没课本。我的语文启蒙老师是解放前读私塾的老夫子,他不懂汉语拼音,就用《百家姓》作教材,先教我们读,背下来,然后他再教字的写法,讲笔顺,数笔画,我们就边读边写(遗憾的是他的书法不怎么样,我们学生的字大多和他差不多,普通话就更不用说了),一部韵文形式的《百家姓》我们很快就能背能写了。后来我们又从他那里学会了部首查字法和四角号码查字法。和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相比,我们居然多掌握了几百个汉字!

       与父亲的“交易”

我父亲解放前读过中学,土改时定为地主成分,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他根本不指望我读书有什么出息,因而也就不可能辅导我学习,但我们父子间的“一笔交易”却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早晨和下午(上午在学校读书)多干活,晚上他就给我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唐》《封神演义》《说岳传》故事,到头来我既成了劳动好手,又认识了诸葛亮、林冲、孙悟空、程咬金、姜太公、岳飞……于是我想方设法找书看。尽管那时的书籍如同其它物质一样匮乏,但我还是看了一些书:十来本残缺的古典小说,大量的连环画册。慢慢地,我的语文优势开始显露。

       老师让我们写通讯

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写通讯(后来才知道那属于通讯)。我们当地有一个女青年因保护集体财产和救生产队社员淹死了,老师带我们去向社员们了解情况,然后写这个女青年的先进事迹。反复了三次,我的《舍生忘死为集体,营救亲人献青春》的作文在公社广播站播出了。第二次是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农业学大寨”运动。老师要我们几个学生抽时间写文章歌颂社员群众的革命干劲。几易其稿,我们将自己的作文读给社员们听,想不到竞获得阵阵掌声。那是一个制造悲剧的时代,我们读的书太少了!今天我深感根基太浅,主要是中小学时营养不良啊!但是,同现在的学生相比,我却得到了他们缺少的东西——真切地感受生活,一向远离考试,不被琐碎的所谓的语文知识困扰,不受五花八门的写作模式的束缚。虽然到现在自己的语文水平还是不高,但我听得懂人家的话,看得通一般的文章,“说”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写”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就够了。从来没专门学过应用文的写作,但现在也能写个总结,拟个计划,有时也替人斟酌斟酌诉状、合同什么的。其实很简单,找个现成的一看,格式之类的也就掌握了,主体上同写常见的文章没什么两样。

       与煤油灯的甜美相伴

25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学校只有3个班,100多名学生,10来位教师。3间教室,墙用青石砌成,没有粉刷过。黄泥地面虽经平整,但仍是坑坑洼洼,凸凹不平。我住在一间6平米的木房里。两条长凳搭上几块木板,便成了我的床铺;一张学生课桌就是我的写字台。窗上钉一层塑料薄膜,遮风挡雨。

 刚到学校,校长给我送来了一盏煤油灯。

上晚自习时,每位学生课桌上点燃一盏煤油灯,40多盏灯倒也使教室亮堂起来。学生自习,我在讲台上备课批改作业。下晚自习时,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向我请教问题。我看着他,笑了起来;他看着我,也笑了起来。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和学生们一样,鼻孔眼眉处都变成了黑色!

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较差,于是,每个星期日上午我便给学生补习功课。学校不给报酬,我也不收学生一分钱,一切都天经地义。

晚饭后,教师们搬一把竹椅,坐在屋檐下,一边擦煤油灯罩,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有时,大家也请灯罩擦拭得最亮的老师传授经验,那被邀请的老师的自豪劲儿,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一个漆黑的夜晚,我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位学生得了重病!我立即起身,端着煤油灯来到学生寝室,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也先后来到。我背起学生就走,十几盏煤油灯划破了深夜的黑暗,护送着生病的学生向l0多里外的乡卫生院全速前进……

中考成绩揭晓了,我任教班级的40多名学生全部考上了重点高中和中专,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是年,我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点表彰。但最有意义的奖励是校长为我们设的“夜宴”——10来位老师围坐在煤油灯下,品尝着校长用自己工资买回的猪蹄,用土碗倒上乡民们酿造的玉米酒,一饮而尽……

而今,我身居城市中,住在宽敞的楼房里,在明亮而柔和的日光灯下备课,再没有那呛人的气味让我咳喘了,但是,那一盏煤油灯我一直没有丢弃。我常把它拿出来,擦净灯罩上的灰尘,回味着同它相依为伴的那段日子!

       耕耘教坛一小卒

棋盘上,小卒往往不得人青睐。不过,我若能当好一小卒则心满意足矣。我欣赏小卒勇往直前的冲劲。 

童年,长江乳汁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甘甜,江汉平原的沃土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少年,鄂西的崇山峻岭锤炼了我的意志,大山赋予我山里娃特有的气质。生活告诉我,江海中不完全是顺风的船。1980年,我参加高考,以理想成绩上了大学录取线,肘窝里无关紧要的疖子,却破灭了我入综合大学深造的美梦。师范专业毕业,我分配到偏僻的山村中学任教语文。

是挫折,也是财富。艰难的条件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性。同老师们一道奋斗,在语文教学方面我居然干出了一点名堂。23岁,我成了年轻的中学校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一边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耕耘,一边拼命吮吸知识的甘液。读了不少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和文章,我得到了滋润。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厚了我的学养。

工作需要,我调任县职业高中政教处主任;同样是工作需要,我又调省级示范性学校来凤一中任教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业务干部”——语文教研组长。领略过当校长、主任的滋味,对普通教师的身份倍加珍惜。我一个心思探索语文教学,于是,我的 “自测导向阅读教学法”诞生了;语文训练系统中的“五个一工程”也顺利竣工;语文课堂上有了“新闻5分钟”节目;作文教学中出现了“五步评改法”……全国二十多家报刊发表了我大大小小的文章,各类论文评选我榜上有名,各级优质课竞赛我名列前茅,作文大赛获奖名单中也多次出现我的学生;知名刊物选中我为“封面人物”,国家教育部授予我“全国优秀教师”殊荣……

二十五年教育教学生活中,我失去的不少,得到的更多。人生之路有时似乎也有回环:1999年我引进到上海市嘉定一中工作,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助理,重新扮演着曾经扮演的各种角色。在这难免喧嚣、浮躁的时期,我越来越欣赏这样的人生态度:或得或失,随性自由,任他来去,得到的是福气,失去也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风恬浪静中见人生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本然。时隔多年,重新操起校长旧业,我送给全校学生三句话,也算我的自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专心致志读书,持之以恒学习;快快乐乐锻炼,平平安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