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公司 工商logo:我的山东之行_孔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9:41

山东之行——孔林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位于山东济宁曲阜城北。相传孔子在73岁那年,预感自己生命将尽,便带弟子到处勘选墓地,最终选定在曲阜城北的泗水河边,圈下一块地。当时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但缺水。孔子说,不必慌,自有秦人来帮忙。孔子死后过了270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要想让儒消亡,应该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使之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立马采纳,命人在孔子墓地南面挖了条洙水河。正好应了孔子的预言。

 

  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0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面积达2平方公里。现存石碑近4000块,树近10万株。据说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宗族墓地。

 

  为什么叫“孔林”呢?有两种说法,一说墓地分四等,分别是陵、林、墓、坟。陵,是皇室专用的。墓,是一般有些身份的人用的。坟,是平民百姓用的。林介于陵和墓中间,是仅次于皇室享受很高级别待遇的人用的。所以此处就称“孔林”了。另一说是,当时孔子葬后而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担心以后找不到老师的墓地,不约而同地携带树种在墓地周围种植,作为老师墓地的标志。直到东汉桓帝时,朝廷才以官方名义修了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田,重修和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孔林规模。孔子的墓地上也堆起了马背形的封土,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 一间,在 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 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 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 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  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神道

孔林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 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 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林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 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 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北出曲阜城门,就见两行仓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代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肤。

洙水桥

  由至圣林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云 龙、辟邪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 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两面是不一样的。传说雍正拨了一笔巨款用于修缮,却被地方官贪没了,压根儿就没修。没想到过了几年,说皇上要来了,这可把地方官给吓坏了,急中生智,就把牌坊正面重新刻了一下,并署上了年号。要是皇上站在洙水桥上回头一望,就一定露馅了。可皇上愣就没回头。也真是好糊弄。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洙水桥桥上有青石雕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3间,东西3间厢房,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室内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等。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门额上刻神庖二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享殿

  洙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挡墓门,后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角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18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两对石兽为宋宣和年间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间刻制的,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广5间,黄瓦 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开过军事会议。

子贡手植楷  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楷,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相传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外地未能及时赶回来。碑上的“植”字缺了一横,表示孔子出殡时子贡没能参加,代表弟子独其缺一人。后来,当子贡回到先师墓前时,他手执楷木哭丧棒流泪不止,哭丧棒居然在泪水滋润下生根发芽,若干年后成为一棵大树。可惜这传说中的楷树在清朝康熙年间被雷劈毁,只剩下残骸供后人瞻仰。

 

据说楷树又称黄连木,极为稀有珍贵。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树冠开阔,树叶似柳非柳,似槐非槐,且繁茂秀丽,树叶和果实随季节变换颜色:早春嫩叶红色,后变绿色,入秋叶又变成深红色或橙黄,它的果实也会变色,初为黄白色,后变成红色或紫色。“楷树”象征着孔子为万人师表,天下楷模,又象征子贡感激师恩,尊师重教,天下楷模。“楷模”一词出自此树。

 

  而更神奇的是这块亭中的石碑,称“含泪碑”。

 

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廿七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还说它又是“干湿碑”。下雨天,碑的一面是干的,背面却是湿的。我们在大晴天又不是孔子祭日,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手摸上去,两面的感觉却是不同的,确有一面更湿凉一些。

 

 

 

 

 

 

 

 

 

 

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所建。是黄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黄帝祭祀驻车之处。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西侧为“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

 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孔子墓。有两块石碑,后碑“宣圣墓”,前碑“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据说这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所书。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当时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汉平帝在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父”。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六年(492 年),改封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年),尊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在贞观二年(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封“宣父”。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在顺治二年(1645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

 

  传说乾隆来拜时,对“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几个字不满意,心想,我是“王”,你也是“王”,我这个“王”怎么能拜你这个“王”呢?迟迟不拜。随行的纪晓岚看出了皇上的心思,就找了一块石碑将这个“王”的下半部分挡了起来,看上去就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干”,乾隆这才高高兴兴地拜了起来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

 

 

 

 

 

孔伋墓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宋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国公,元文宗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享年82岁。

 孔鲤墓

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宋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孔鲤一生没有什么作为,但他说了两句话却至今还在流传,他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说孔子说 “你子不如我子”。真谛。

 

孔尚任墓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 《桃花扇》一书面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 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沿环林路东行,在孔林东北方向,过一石坊后,路旁立一巨碑,上写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清初茂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由此向西,有一座上书 鸾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后裔孔谦、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于此。自汉墓群西行还有明墓群,那里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兽成群,明代名书法家李东阳、严嵩等所书写的碑石立于其间。  

 于氏坊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