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悖论 动物园理论:沉淀在历史里的军长---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何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8:44

沉淀在历史里的军长——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何畏

历史党史类 2010-05-24 15:09:16 阅读32 评论0   字号: 订阅

卢家昭
     一
  
    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提供资料记载: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1935.4—1936.3)军长:何畏(1935.4—7)、孙玉清(1935.7—1936.3)。政治委员:陈海松(1935.7—1936.3)。副军长:许世友(1935.4—7)。司令部参谋长:王学礼(1935.4—1935)、陈伯钧(1935.7—9)(摘自《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二卷、第四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2450页)。
    根据张国焘原警卫排长何福圣自述《带刀侍卫》一书记述(作者:罗学蓬)以及报刊、网络转载、《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以及张国焘《我的回忆》等书记载。特别是笔者多次亲自采访何畏军长今年已79岁高龄的长子何达梧,字名何任老先生,笔者并于今年9月中同何任先生赴北京全国政协文史委、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编委《百年潮》杂志编辑部等有关部门。并于今年11月22日随同数位退休老同志前往何畏军长家乡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向十余位曾认识何畏并曾相处工作过的老村民了解何畏1955年至1960年间在家乡村里工作生活情况,同时随摄像记者到何畏墓地、何氏大宗祠拍录墓碑、神主牌、老屋旧址及子孙现居房屋,进一步深入了解何畏军长的生平事迹,及其家境长期以来遭遇的情况,现将搜集的有关资料及了解的相关情况记述于下。


    何畏,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祖籍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人(原属广东省乐会县人),出生于190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带往马来亚(当时马来地区仍属殖民地,称为马来亚,与后来的马来西亚有所区别)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曾担任过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马来亚当时系英国、荷兰殖民地),后被英政府逮捕,被驱逐出境回国。回国后曾就读厦门大学和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参加革命工作。曾参加过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省港大罢工。由于何畏被驱逐出境,其原配夫人曾国彩没有生活依靠,只好带着长子何达梧回海南博鳌后塘村老家。
    何畏回国后一直音信全无,时至1946年,曾国彩接到丈夫何畏自广州寄回家乡的信,说其现在广东省救济院安老所(地址为:广州市珠光路),并已娶罗明新女士为妾,生有一男一女(儿子何达桐现居住加拿大,女儿何汤月明现居住香港,同何家一直都有来往)。1955年,何畏因与小妾罗明新发生婚姻纠纷,毅然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同原配夫人曾国彩和儿子何达梧一起生活。在回老家当年,村里人大多数人不认识他,连其媳妇都问他:“伯爹你从哪里来,你要找谁?”,何畏只说了一句:“我是阿公,达梧去哪了?”(当时,正好何达梧去了三亚)。在老家数年,他一直缄默寡言,从不透露在外几十年参加革命工作及其生活经历的丝毫情况。其几年间,仅在家干一些轻活以及为村里夜校当业余辅导老师。在我们采访村里那些曾经同他相处过的老人都说,何畏中等身体,五官端正,体格健壮,脚有伤疾(战伤),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知书识礼、知识面宽,精通医术,能说善道,出口成章,毛笔书法流利,是个非常有文化知识的人,且精音乐,见歌会唱。村里请他当义务教师,协助扫盲工作,曾教孙子及村民唱《东方红》、《国际歌》等歌曲。他会说国话,并从教拼音开始,教村里的青年们学讲普通话,他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一定要学普通话,要不以后赚不到吃的。”他吃苦耐劳,曾经跟村里的人做过木工、泥水工,社里安排他干什么重活,他也从不推卸,唯命是从,劳动纪律很好,老老实实地干,从不怨言。他有一嗜好,身不离书,工作之余,就拿起书来看,甚至连上厕所都看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非常娴熟,讲得津津乐道。他平时缄默寡言,从不谈论政治,不流露其身世和经历。由于身体壮实,吃量颇大,在村里艰苦生活几年。其媳妇钟家蓉说:粮食紧张时期,他曾经教村里人摘“革命菜”充饥,直至1960年粮食紧张时期因病饿交困、缺医少药之时,何畏在老家寿终正寝,长眠于世,享年60岁。出殡的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参加送葬,那些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何畏在临终前对妻子曾国彩说过,他的同事都在北京,都是当大官的,并拿出一把铜片压印“校长蒋中正赠”的宝剑和一枚纪念勋章交给儿子何达梧收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何达梧怕红卫兵抄家受株连,一天夜里,偷偷地把宝剑及勋章扔到老家门前的万泉河里,至今回想起来,何达梧老人懊恨不已。
    何畏的原配夫人曾国彩,娘家在朝阳维礼村,年轻时参加红色娘子军,与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第一批去红色学校参加娘子军的红军战士,曾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负过伤。据何达梧先生回忆,小时候,由于家里没有人,他的童年几乎在外祖母家渡过,母亲参加革命工作,他只好依靠外婆扶养长大成人。解放后的1950年至1951年间,曾国彩曾担任乐会县博鳌乡第一届妇联主任,后因丈夫何畏的历史不明问题受株连,被免职回家务农,于2003年病逝,享年100周岁。
    何畏的小妾罗明新于50年代初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儿子何达桐移居香港。1983年罗明新经多方打听,得知丈夫何畏已于1960年在家去世的消息,独自一人几经周折从香港一直探路回到后塘村,并到何畏墓前烧香叩拜,之后,曾多次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回乡祭拜父亲,罗明新于2002年在香港病逝,何汤月明现在一直与何达梧一家联系来往,且对何达梧一家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罗明新千里问路寻夫的消息,引起琼海新闻界的注意,曾在《琼海市报》上作过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啧啧称赞。

 三
    笔者从多方面搜集的历史资料记载得知,何畏系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广西越南边境的游击战争,曾与越南革命党人一起在越南与法国军队作战,先后十一次负伤。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是张国焘的亲信将领,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1938年因党内路线斗争怕受其害,加上身上带伤,为治疗养病带着腿伤而离开延安回到广州,在安老所过着稳居生活。关于何畏离开延安后的去向,有资料记载说何畏已被枪决,有的说他已跳河身亡,有的说他回到广东琼海老家务农等等,何畏何去何从?成了不解之谜。
    至于何畏的籍贯考证问题,党史资料上没有明确,是因为当时他参加革命而埋名隐姓,不愿意把具体家庭地址暴露,以免连累家庭,所以在史料上记载有两地址:一个是广西龙州人,一个是广东人。经琼海市党史办原主任陈锦爱同志去函询证广西龙州县党史研究室,回复:“陈锦爱主任:贵单位关于要求协助考证何畏祖籍问题的来函已悉,经调查回答如下:何畏是1929年10月,随李明瑞所率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相当一个步兵团)到龙州的。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时,何畏任第一纵队中一个连的连长;1930年底离开龙州,此后去向不明。经考证,其确实不是龙州县人。此复,龙州县党史研究室2006年6月29日。”后我们经同广东省党史有关部门及有关史料以及几位将军的回忆录,证实何畏是广东人。因此,事实证明,关于何畏祖籍系为海南省(原广东省)琼海市博鳌镇朝村委会玉堂村(后塘村)是不能再有异议的了。
    写到这里,笔者回忆起一件十分凑巧的事:1988年12月中旬,本人赴新加坡探亲,行前,同单位司机李传生交来一封信,要求我在新加坡帮助寻找他从未见面的舅父(文昌籍人),原名叫王士丁。我按其地址发信寻找。第二天已有七十余岁王士丁老人亲自来到我住处并问我,怎么还用我王士丁这个名字,他悄悄地说,这是我年轻时参加马共时的名字,是列入通缉档案的黑名单。并说:“在马共时我是你们乐会县一个叫何畏司令员的警卫员,后来他不知去向,我潜到新加坡当了海员……”可见何畏早期已是马共的领导人物。
    根据何畏的儿子何达梧先生回忆说,其父母亲都是早期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曾为革命负过伤、流过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脱离了革命队伍,但他们一生从不背叛党和人民。由于父母参加革命,家庭曾遭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其家庭最悲惨的遭遇是1938年日本鬼子侵琼时期,日本鬼子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说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将他和母亲关押起来审问殴打,幸好村里的保长钟运深出面担保,才把他和母亲救了出来。还有在1948年,莫壮刚(国民党官员)带兵连夜搜他的家,捉不到他的母亲,便捉他到外面审问,问他母亲是否参加共产党活动,昨夜有共产党在你家做饭吃吗?我说不知道,便受到国民党兵的凌辱谩骂。解放后,特别是文化革命期间,父亲何畏虽尸骨已寒,但由于他早期长期背井离乡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同家庭少联系的缘故被受怀疑,因而家庭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冷遇,受人歧视,一家人一直抬不起头。说及这些事,何达梧老先生记忆犹新,凄然泪下。
    以上综述,是笔者经利用二年多时间搜集有关资料,查访有关人员而写成的。何畏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任职经历摘录如下:
    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广西从事兵运工作。
    1929年12月参加广西百色起议,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
    1930年—1931年战斗负伤,到上海治疗养病。
    1931年3月西河红色警卫营任营长。
    1931年10月—1932年2月上猷县红色独立营长。
    1932年10月—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副师长。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1935年4月—1935年7月中共工农红军第九军军长。
    1935年7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5年8月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5年10月—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6年4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何畏是一名军人,有着铁一样的纪律,服从命令是他的天职。回到故乡的他,每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生产队安排他做什么,他坚决服从,从不推拖,并且始终坚守工作岗位,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强渡嘉陵江》电视连续剧中,他当时的副军长许世友在打猎时错打死了老百姓的一只狗,何畏批评了许世友曾经引起风波。
     由于何畏有铁的纪律,可以折射出当时红四方面军在老百姓中的纪律是相当严明的,也让人思考红四方面军能在根据地里一下子发展了近八万人的军队,其中必有铁的纪律在做保证。
何畏回到家乡后,平时缄默寡言,从不谈论政治,不流露其身世和经历。
     在临终之前,他曾经对其妻子曾国彩和儿子何任说:“我的朋友、同事都在北京,都是当大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