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洛蒙调情香水品牌:采矿门背后的研报江湖:80%研报注水 已成行业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03:57

采矿门背后的研报江湖:80%研报注水 已成行业潜规则

2011年04月23日 13:06
来源:中国经营报

字号:T|T
8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 2010年9月6日,湘财证券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称,中国宝安[18.39 -3.26% 股吧](000009.SZ)拥有丰富石墨矿产,可为旗下控股公司贝特瑞提供近2.68亿吨储量、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优质石墨资源。在此后的数月时间里,平安证券[0.00 0.00%]、国泰君安信达证券等券商相继发布报告称宝安公司拥有石墨矿资源。四大证券公司的报告使得该公司股价一路飞涨,涨幅高达85%。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2011年3月1日,中国宝安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石墨矿,股价应声回落。券商和上市公司口径大相径庭,莫衷一是。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在4月份再次发生在上市公司宁波联合[13.32 -6.20% 股吧](600051.SH)上,宁波联合这次“被锑矿”。一幕幕“罗生门”将券商研究报告的公信力推向公众质疑的风口。在研报江湖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瓜葛呢?

卢远香

发生在中国宝安(000009.SZ)和宁波联合(600051.SH)身上的“采矿门”事件,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

涉足的券商研究员称信息来自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却坚持称,从来没有对外说过公司有矿资源。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是谁非,外界一时难以辨别。但“采矿门事件”引发的风波,把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师的公信力推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致力于挖掘公司价值的专业投资者,为何会出现多家券商调研报告与上市公司披露事实不符的现象?这些被投资者质疑是虚假陈述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研究员“注水”是行业潜规则

“上市公司确实有石墨矿,正在争取拿矿,但还没办完法律手续,所以对外澄清说没有。”针对中国宝安的“石墨矿”风波,深圳一位长期跟踪这家公司的私募投资总监林路(化名)称,研究员在报告中声称有石墨矿,“肯定是上市公司方面漏了消息,而研究员则往这个信息注水,放大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在林路看来,中国宝安“石墨矿门”以及宁波联合“涉锑”事件,只是券商研报行业生态的一个缩影。“研究报告注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有20%的报告比较实在,具有投资的参考价值,剩下80%都是添油加醋,推演的逻辑非常不严谨。”

持类似看法的人士不在少数。吴飞(化名)是一位管理着50亿资金的基金经理,他的邮箱每天能收到四五百份研究报告,但他只会挑选自己非常熟悉的、相对靠谱的研究员撰写的十几份行业报告来仔细分析。“研究报告80%都有水分,有些研究员缺乏自律,盈利预期和投资建议离谱得让我们不可思议。对于这些不靠谱的报告,我们只能选择不看。”

对于券商研报注水的现象,做了10年研究员、现已转作投资经理的杜博士,更有切身的体会:“好的报告要有想象力,有前景空间的判断,肯定是带有‘忽悠’成分的。如果太谨慎,本来是个宝藏,市场也可能不会有反应,错失机会。”杜博士坦诚,在其研究员的职业生涯中,为了让自己的报告能吸引眼球,他也“忽悠过”。

另外一位从研究员转作私募投资的赵伟(化名)亦承认,研究报告中会有研究员主观推断的假设内容,普遍都有水分。“研究员很喜欢打听消息,上市公司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去调研,但有些业务上市公司只是计划做,还没真正开始实施。但他又想推荐,于是便以假设等主观推断的方式来陈述,并以此对外推荐。”

在赵伟总监看来,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的“采矿门”事件,都属于类似的性质。“即研究员调研时了解到上市公司未来几年的规划。他为了吸引眼球,添加了一些水分,再对外公布这些信息。但在上市公司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其他一些情况发生导致计划生变。”由此一来,研究员的报告也就变成“虚假陈述”,与上市公司披露的事实不符。

对于业内对券商研究的评价,一位来自主流研究机构、有16年经验的研究主管坦诚:“分析师就像是娱乐行业,注水则是行业潜规则。“研究员对多数问题的分析,往往都是偏乐观,都尽量以最佳结果为判断依据,扩大最乐观情况出现的概率。”

如今,卖方研究队伍中有一百多家券商,每天全行业充斥着研究员发布的几百份报告,究竟哪些类型的报告含有水分,研究员常见的操作手法又有哪些呢?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