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宏川能源有限公司:四大财神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8:00

中国古代史上四大财神2

(2006-08-25 20:35:31)转载分类: 产经

吕不韦

范蠡虽然经商有道被看作是富人的象征,一直被后人视为是商人的老祖宗,但范蠡在经商之前是越王勾践的大将军,隐退后一定会有相当可观的金银作为经商的资本,因此范蠡经商的成功,是有客观条件的;反观吕不韦却是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纪就成了赵国首都邯郸的首富,相比而言把吕不韦作为商人的鼻祖窃以为更加合适。白手起家的吕不韦,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但在尚未婚取的年龄就成为一国首富,绝对不是靠贩卖青菜,卖几个肉包子就能实现的;结合历史及当时赵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吕不韦的生财之道,就是对当代的人也很有启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经商的天才,也不愧商人之鼻祖的称号。

1.奇货可居理论:

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这是商业上的最起码理论,单纯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家的;他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他能把一个人(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作为货物囤积,还什么样的事情干不出来?这里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吕不韦的原始资本积累,一定是靠见不得人的买卖来积累的。是否有过非法融资尚待考证,但相信那些贩卖私盐、走私珠宝的买卖少不了他,因为在当时的赵国,这都是奇货。


2.国际贸易第一人: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但韩国是小国,经济不发达,于是他把商品贸易发展到了赵国,并且把公司总部也建在赵国。当时赵国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走出国门的吕不韦选择赵国作为自己的出口贸易国家,不但使吕不韦成为了历史上开拓国际贸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独到的经济眼光。


3.官商勾结的开创者:

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把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之道。


作为一个商人的吕不韦,如果想在从政上取得成功,单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是很难取得重大成功的。因此,他决定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把秦国的质子异人作为自己进入上层的阶梯。在花费巨资包装质子的同时,还大演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质子异人为妻,以博得质子异人的欢心。这种直接走上层路线,大搞金钱美女攻势的攻关手段,至今仍然被众人效仿。


把秦国质子异人拉入怀抱后,吕不韦凭借其巨大的财力,来到秦国都成咸阳,四处结交上层关系,大力宣传炒作质子异人的能力;而且深知枕头风的重要性,大笔的金银财宝贿赂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成功的使质子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当年幼的秦始皇登位后,吕不韦也达到了混入上层社会的目的,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宰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商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代那些在商业上成功人士,都有从政的嗜好,也不能否定吕不韦对他们的影响。


做了宰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这可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对于墨水不深的吕不韦,想靠自己著书立说成为文化人很不容易,但这难不到吕不韦。为了进入文化圈,成为文人学士,吕不韦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成立了吕氏文学院,专门撰写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这本以后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不但明白宣传作用的重要性,而且深知炒作造势的的巨大作用,就是当代的广告大师,也一定会佩服吕不韦在广告业上的超前意识。且不说他如何包装质子异人,使窝窝囊囊的质子异人成为了一国之王,单是他在《吕氏春秋》成书后的炒作宣传,让后人自惭不如。吕不韦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这种看法是大错而特错。从现代人的眼光看吕不韦此举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吕氏春秋》这本书的炒作宣传行为。几千年前的吕不韦就有如此的超前意识,被尊为广告业的老祖宗名副其实。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甚至当代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路子上,仍然留有吕不韦的影子。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吕不韦的确是一千古奇人。但成功一世的吕不韦,由于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事业达到顶峰后激流勇退,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训,也最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

吕不韦敢于冒险又善于投机的个性,使他一夜之间由一个与政治毫无干系,与秦国毫无亲缘的纯商人一变而成为秦的相国。他想:“若能立国定君,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这就是他想做的生意。吕不韦在这次政治投机中,他的确成功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买卖。但他的主观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巨额赢利,还要求得传之后世的宠幸。正是这一不纯的个性动机,使他在这次较量中最后输给秦始皇。

 

沈万三


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明朝江南第一巨商沈万三,他身居江南小镇做尽天下生意。他敢于和苏北的义士走私盐,敢于和海上的侠客大做海上贸易,后又在义士占领的苏州成了一城之巨。然而豪侠难免会逞强,沈万三未能免为其俗终因财大气粗,要犒养朱元璋的百万大军无端引火烧身。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P>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可见他连自己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P>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都有记载,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说是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也有记载:"沈万三得富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之"。"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于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万三秀以资产付之。"总之,沈万三是得到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


沈万三家里很穷因为正逢乱世,各地为了推翻元朝纷纷起义,沈万三就是靠着这个机会,把这边便宜的东西,买到那边而赚取中间的差价,最后和军队做上生意,虽然有点发国难财的嫌疑,但是也说明他能够把握机遇来牟取利益,也懂得开放眼界进行海外贸易,而且他还犒赏朱元璋的明军最终将腐朽的元朝推翻,还在朱元璋的要求下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这说明了他当时的确是富可敌国。沈万三富得连明朝皇帝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元璋数次沉重的打击后家破人亡,就这样江南第一豪富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衰落。



胡雪岩

/P>


出生于1823年,安徽绩溪人。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时当学徒。也就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湾作家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中讲,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王有龄。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包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这样一来他虽因此失业了,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做了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P>


如果说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花钱助人”,那么他的衰落的原因之一便是“花钱失度”。胡雪岩在其事业达到巅峰后,大兴土木营造庭园规模甚巨,并拥有众多妻妾,穿衣吃饭模拟王者,生活极其腐化不堪言状,骄奢淫逸大改本性。到了光绪九年胡雪岩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商号破产家资罄尽负债累累,随后被革去道员职衔最后忧愤而死。

/P>


成在“善借他力”败在“用人不当”


胡雪岩的成功与他善于收买人心、唯才是交,擅于借助他力用人所长,从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分不开。胡雪岩在筹办自己的阜康钱庄时,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杭州城为太平军攻破后又被清军收复,城里一切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可居然有自觉恪尽职守的巡夜更夫。胡雪岩发现这个“奇迹”后,认为这个60多岁的老人是了不起的人才,胡雪岩觉得不可以放过,认为他最适合看管仓库,于是立即派人郑重请其为自己帮忙。胡雪岩成在识人用人,败也败在用人不当。胡雪岩经商后半期,他起用的几个伙计,有的本事有限有的品性不好,毁了他的事业坏他名声,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虽有察觉但却防不胜防。

/P>


成在“尽量化敌为友”败在“不能彻底知彼”


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胡雪岩因擅自借钱庄银子资助王有龄,从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了自己保全了别人。正是由于胡雪岩的居心仁厚,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

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将没落是时间早晚的事。胡雪岩不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但为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积生丝垄断居奇,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买。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过低地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起来拒买胡雪岩屯积之丝,逼得其不得不贱售丝遂致破产。


胡雪岩一生中体味到了正二品“红顶商人”与家财亿贯的极盛极荣,他凭借精细与阴柔个性在生逢乱世中借助权贵、政要之势,营造了万贯家财。借助于职衔、封典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增强自己在商业中的竞争能力,正是他运作商场的典型一招。就这样一个钱庄的小伙计终于暴发成为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成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封建时代为了一个红顶,读书人不知要皓首穷经多少年,即使侥幸中了进士还要熬资格,小心翼翼不出纰漏地熬到须发皆白,顶子才可能红。这还只是贵至于富,还要能放出去做实缺、肥缺的地方官,还要敢于贪污受贿。而胡雪岩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既富且贵,名满天下,还得到慈禧太后钦赐匾额黄马褂,其人是天才其际遇是异数。说到底源于胡雪岩有几条过人长处:


一是有眼光能够识人因人成事。先是结交王有龄起家,后来又在左宗棠这棵大树下乘凉,结交了漕帮得到了漕运的便利,而开钱庄当铺药店丝坊,做军火生意,联合商界与洋人抗衡,无一不是因人成事。令人敬佩的是,胡雪岩那么大的家当基本上是靠朋友做的,可见胡雪岩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P>


二是为人诚信重视信誉一诺千金。胡雪岩是个胳膊折了吞袖筒的人,他常说信誉就是钱。实际上信誉比钱还要值钱.

 

三是有政治头脑深谙官场之道,恪守官场的潜规则。胡雪岩每次见官,袖管里必揣上数额或大或小的银票,逢人便送投人所好,善拉交情好交朋友。如此心机偌大投入自然是左右逢源,抬头见喜既平步青云又日进斗金。

 

这才是胡雪岩最根本的成功之道,他遵守潜规则不断寻找官商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实现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或者多赢的目的。对胡雪岩本人而言,也无可厚非,本来在商言商,赚钱是目的,打不通的路要想办法打通,摆不平的人要千方百计摆平,当时的中国商人就是在这样的夹缝里生存的。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为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到一文不名,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