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悦旅行社官网:陈希我:饭局上特别“傻”的就是读书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21:28

为“世界读书日”而作:读书的故事 

默认分类 2011-04-23 08:18:13 阅读98648 评论54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上世纪80年代,一批人先富裕起来了,就是早先所说的“万元户”。这些人开始羞于自己没有文化。我当时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他们不像别的家长,孩子在学校犯了事,让他们来,他们就冲孩子叫:“跟你讲读点书,将来男厕女厕不会认错,就是不听!”虽然当时中国是“脑体倒挂”,但那些富裕起来的人知道,孩子没文化,是不能把他们的事业接班下去的。现在是没文化起家,但将来中国,一定有文化才能发展!他们说。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很是重视。不知现在的“富二代”、“富三代”的家长是不是这样的,也许已经不是了,那些中国最初富裕起来的人,似乎已经被时代无情地涤荡怠尽了,而换上更“厚黑”的一拨了。
        那些富裕起来的人盖房子,喜欢建书房。现在装修房子,书房已经成了必须的一部分了,一个书橱,里面放着几本闲书;一张大班桌,上面放着一台电脑,上网玩游戏,书房是用来搞这些的。当时还真的是书房,书橱里放的是名著。我就曾被要求开出书目,要古今中外名著,他们去买。他们把名著摆在书橱上,虽然不看,也很有文化的样子。而且还大多是精装的。(我一直认为,看精装的书的人很可能不是真读书,一点也不方便,煞有介事,怎么读?)有需求就有市场,后来出现了一种“假书”,就是用木头做成的,书脊上贴上名著的书名,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甚至直接就写上《世界名著》的,还很漂亮、逼真,全是精装本。摆在书橱里,锁上,隔着玻璃看进去,很是博学的样子。当时把这些当笑话谈,真可谓附庸风雅。但现在想起来,附庸风雅还是可爱的,现在却是连附庸风雅也得不到了,满是坚硬磕磕的流氓。
        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从国外回来,在上海虹桥机场入关,被扣查了老半天。下午的班机,一直扣到晚上,乘不上去市区的班车了,只能坐上龙华一旅馆的车,在那家旅馆住了一夜。就因为我带的箱子里几乎全是书。他们不相信,你带的不是“大件”,不是生活用品,居然是书!当时国内已经没什么读书风气了,流行的是“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是作家王朔的话,但不能怪王朔,作家是反映社会的)。但同时,大学升学率却直线飙升了。满街都是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说:一根电线杆倒下去,压死10个人,8个是诗人。这下可能就是学生了,其中有多少是大学生!但诗人是真做诗的,大学生却不读书,只为了考试。我所在的学校周边,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还有不少书店,现在是要么倒闭,要么不断萎缩了。有的还能很好生存,那就是卖考试的书的。只有考试才能让人拿起书本。整个社会都在考试,于是整个社会也都在读书,但却没有了读书的气味。
        甚至,我认为书未必要读下去,只放在边上,熏熏味道,同床共眠,或者感受它的封面、装祯,偶尔瞥瞥其中的几句话,也是读书,而且是比实用更地道的读书,那是读到书的味道里去了。
        书是有味道的,有人说是油墨的味道,有人说是老箱子的味道,有人说是灰尘的味道,总之不是俗世的味道。看看在饭局上、在麻将桌上,显得特别傻的人,就可能是读书人。我小时候很是“小聪明”,捣蛋鬼,什么都有我的份,现在中小学同学聚会,大家发现,我变傻了。就因为我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了读书人。读书使人笨拙。读书不会使人精明,但是它会使人睿智。当今中国,精明人太多了,但是睿智者却很有限。中国人很重实惠的,时代风气怎样,他们就怎样选择。所幸的是当今大学生都普遍找不到工作了,家长们还没有放弃培养孩子升学,“读书无用论”还没有泛滥(除了个别区域或群体)。也许是不死心。虽然培养孩子读书,严格上说,只是为了考试,是等而下之的读书,是比附庸风雅还不如的。但连考试也没有用了,为考试而读书还能撑多久?怕真的全成了明目张胆的流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