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旅行社官网:落实《弟子规》的企业能赚钱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6:42

落实《弟子规》的企业能赚钱吗?

标签:

宗教

《弟子规》

开示

胡小林

北京

杂谈

分类: 人生感悟◆道德修养◆其它功德  

 一位近来在佛学界声名鹊起的企业家,罕见地把《弟子规》与企业经营合二为一,把“众善奉行”与商家谋利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商人心灵的改变。

 

  佛商胡小林,净空法师如是评价他:“我学佛58年了,再过两年就一甲子。58年我只看到一个人的成就,这个人就是北京的胡小林居士!”

  要知道,以“众善奉行”为准则、不断告诫自己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而作为商人,以这样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的,则又少之又少了;然而进一步的,不仅自己奉行,而且在企业里大加推广《弟子规》,并且经营业绩出现明显提升的,更是凤毛麟角。

  让我们随着胡小林的足迹,看一看传统文化《弟子规》是怎样改变一个商人的心灵,又如何作用于他的生意和他的企业。

  “原来都是定数!”

  作为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董事长,人们现在看到他,会觉得是一个心境平和、待人温和又极具商业智慧的企业家。

  然而,多年前的胡小林可不是这个样子。据他回忆:以前他下班出来坐电梯,只有三层的电梯,如果员工发现他在等,都会主动让他一个人先坐:“胡总您先走,我们坐下一个”——不到一分钟的共处,员工居然会竭力避开这位焦虑、暴躁的老总。连胡小林当时都对自己的境遇十分不满:“你说我给你们开了工资,给你们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落了个这样的结果!”

  日积月累,在商海打拼多年后,拥有财富却没有成就感的胡小林,到2006年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症:天天生活在紧张、忧虑、自责里,动不动就发脾气,吃饭一不如意就掀桌子,业务吃请每每酩酊大醉,半夜三更又后悔,进而讨厌去办公室,讨厌见客户……以至于买房都从来不买三层以上的,怕什么时候自己突然想不开,抬腿就跳!

  大夫给他的治疗方案是:吃药,加远离刺激源——客户和办公室!可是,做生意的胡小林怎么可能用这种“方案”治疗自己呢?

  这时,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进了胡小林的生活。

  听从师父的教导,对《弟子规》如饥似渴修习的胡小林,慢慢找到了一种少有的感觉——心安理得。“我才知道,人一生里的际遇,闹了半天都是定数!不是我们争能争来、着急能着急来、发脾气能发来的。假设我一辈子是一亿身家,这个人不给我,那个人会给我,我着什么急呢?”

  逐渐找到这种感觉,并践行《弟子规》之后,胡小林的严重焦虑症逐渐缓解,连大夫都觉得奇怪:以前西医认为治疗焦虑症,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可你怎么这么快就自我痊愈了?这太奇怪了。

  从此,胡小林的生活和生意,换到了一个新的轨道上来。

  戒酒的意外收获

  随着对《弟子规》的修习,胡小林也开始了对“刺激源”——客户关系的改造。“《弟子规》说得是挺好,但能解决挣钱的问题吗?企业就是要靠钱说话,这是学习《弟子规》时所面临的挑战。”胡小林当然要面对现实。

  当时胡小林打算先在业务上试一试,甚至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到2008年1月1号不灵,生意掉下来,那我就再‘回来’。”

  而对客户的开发,胡小林之前最苦恼的事情就在喝酒上:谈生意没有不应酬的,应酬没有不喝酒的,而醉酒之后没有不后悔、自责的。“我以前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铛铛铛,先把自己灌醉!然后对客户说肉麻谄媚的话,就无所谓了!喝了酒,就能拿单子。可等后半夜酒醒了,每次都觉得我怎么能这样呢?!可第二天,还得接着喝……不断循环。”这是胡和很多中国企业家都面临的非常现实而糟糕的商业环境。

  《弟子规》讲:“喝酒醉,最为丑。”因为酒后头脑不清醒、“满嘴跑舌头”,客户中甚至一度传言:“胡小林在酒桌上的话,最多听信30%。”

  不过如今,开始持酒戒的胡小林已经醒悟:“听说过布施是因,财报是果,没听说过喝酒是因,挣钱是果的。”

  而戒酒之后,与客户应酬时,胡小林发现自己脑筋更清楚了,不该答应的就不答应,客户提出的问题,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地回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是《弟子规》的教诲,“我现在看那些喝酒的人在饭桌上胡乱答应事,都替他们捏把汗,另外也庆幸自己没有再这么喝,不再随便答应人了,否则答应的那些事能给人家完成吗?”

  戒酒这件事,看似不大,但胡小林从中得了很大的收益。既然很多业务是在酒桌上谈的,那么酒桌上这位坚决不喝酒的人,则必是头脑清醒、说话不后悔的一位。

  这只是胡小林“牛刀小试”。但能否把《弟子规》的更多精华在企业运营上深入实践——在这样的探索中,胡小林对信仰的践行逐渐走向了“深水区”。

  不打“妄语”,就是竞争力!

  较之于汇通汇利所在的壁挂炉行业,胡小林认为:与日本和德国的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在合同诚信方面做得并不好。而诚信,正是《弟子规》的一个重要内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胡小林开始要求销售部:“你们在谈合同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把事实给开发商说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情况下就不能做。”

  但是一开始客户反而不高兴:“哪有对开发商说不做的?”销售员也怕得罪客户,又怕谈判周期长,找胡小林说:“咱先答应吧,缓和跟客户的关系,以后要有问题,喝几顿酒,再送点东西,成品保护之类的事情到时候再谈呗。”

  然而胡小林很清楚,如果按客户的要求打肿脸充胖子,以后又干不了,不仅在开发商那里交代不过去,而且开发商也得受买房人的责难,最后气儿还是得发在胡小林的公司身上。于是,胡小林对销售员说:“这就是考验你们水平的时候!答应人是最容易的,但这是‘妄语’。能把合同每个环节讲清楚,实现双赢,才考验水平。”

  把“妄语”去除,最后反而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开发商说:“这么多家卖壁挂炉的就没有把成品保护之类事情说清楚的,只有你们公司把这问题说清楚了。合同交给你们这种公司我们放心——把丑话说前面,合作以后没分歧。”

  按胡小林的观察:99%的官司,只要遵从了《弟子规》,其实都不该打;遵从了《弟子规》,就不会交“恶缘”,没有诚信的损失。而诚信,在胡小林看来,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面对竞争,“仁者无敌”

  而说到竞争,其实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与世无争时,做到修身养性是比较容易的;但人常言:商场如战场——在看似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修炼自己,就会复杂困难得多。

  胡小林首先考虑的是放平心态:“要相信,这辈子挣多少钱是定数。”同时,他非常反对“商场如战场”的说法,认为商场并不是战场那样的你死我活,反而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别人结怨,不要冤冤相报。

  《弟子规》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所以,胡小林对销售员说:“我们立下一个规矩,你们如果只有靠诋毁对方、只有靠揭人家短,才能把钱挣回来,那这个业务干脆咱们就不做!”

  汇通汇利公司的员工也对《中外管理》提到:“招投标竞争中,我们是严禁诋毁竞争对手的。”

  而对于不可避免的竞争,胡小林更信奉“仁者无敌”的智慧:“当我一遇到对立面,就想起师父说的‘仁者无敌’,这个时候要检讨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仁。这个人跟我过不去,一定是我的问题,要检讨自己。你放心,你的境界会愈来愈高!”

  “如果这个钱是你的,别人争也争不去;如果这个钱不是你的,你就把别人杀了,这个钱你也享受不了。所以老祖宗说‘和气生财’,真有道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这种因果规律不可思议,要生敬畏心!”胡小林说。

  随着贯彻《弟子规》的深入,胡小林的“试验”结果也出来了:“我们一般年景是卖23000台到25000台炉子,结果2007年一下卖出了31000台!”这坚定了胡小林用《弟子规》“改造”企业的信心。随后的2008年,“因为有奥运会,北京基本上没工程,我本来想索性搞内部的《弟子规》培训。没想到闲时不闲,生意反而比正常年景还高10%!”

  淘汰“与人为敌”的制度

  在汇通汇利内部,胡小林是怎么推行和落实《弟子规》的?这也是很让人关心的事情。老总信服《弟子规》,可不等于企业内部就能一起跟着信服。

  而胡小林的经验,首先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自己在公司要先做到《弟子规》的要求,否则员工会觉得这是唬弄人干活的,会很反感。

  甚至,胡小林发现会上讨论的事情并没有做到《弟子规》的要求,就会召回员工,按《弟子规》的精神重新讨论。“经常有这种‘拉抽屉’的事情。我虽然没面子,但这却是在尊重《弟子规》,员工会对《弟子规》生起尊重心,认为老板是揪住不放的”。

  另外,为了把《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胡小林把现行的管理制度都调出来,各个部门的考核、评比、流程、奖惩,特别是跟人打交道的制度,都调出来,用《弟子规》衡量,这些制度哪些对?哪些不对?逐一调整。以至于汇通汇利员工很明确地对《中外管理》讲:公司的企业文化都在《弟子规》里!

  而且胡小林有个看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多是‘对立’的理念,而不是合作的理念:你伤害了我,我就伤害你;你要乖乖地不伤害我,我也不伤害你。错了!人和人之间不是这种关系。学了《弟子规》,就要抛弃与人为敌的制度,建立更人性化的制度。”

  最后,胡小林感慨:“可千万别小看你的员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员工,也是老板自己修行的老师!

 

 

附:

 《弟子规》与现代社会没有冲突

 

  新京报:你讲的《三字经》《弟子规》都属于蒙学的范围,它所对应的是古代专制制度之下的宗法社会和秩序安排,而我们现在正在走向法治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学与现代观念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钱文忠:我觉得没有冲突。法治社会的前提是公民社会,只有有公民的地方才能讲法治。《弟子规》真正的妙和中国传统的妙在哪里?就是因为它是往外推的。我孝敬父母,我推出去,我应该对我爷爷奶奶孝顺。我对我的叔叔、伯伯也应该好一点。悌道,原来是对同胞兄弟的,但是要把它扩展到叔伯兄弟,同族兄弟。如果这样推的话,孩子的爱心是可以扩展出去的。

 

 新京报:但是,从《弟子规》的具体内容来说,有些说法不符合现代观念。比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但现代社会承认人本身是自私的,对于孩子的这点“私心”,我们应当能够理解。

 

 钱文忠:我的看法和你完全一样,我讲的时候就照这么讲的。比如,孩子私藏一个小日记本,在上面记点什么东西,你也去看?孩子发条小短信,你也去看?这就不适用了。有的情窦初开的孩子藏一个小女孩递的纸条,那你就不要去管了。

 

 新京报:就《弟子规》总体内容而言,一直是在强调弟子要守规矩,从性质来看,弟子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这一点跟现代观念来说还是有冲突。

 

 钱文忠:《弟子规》里面也讲过父母会有错的,但是孩子要和颜悦色的指出,讲弟子的权利确实很少。但是,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不能用凝固的观点看。比如我们现在看《弟子规》里面讲弟子只有责任没有权利。但是你别忘了,要求他的父母也是受过《弟子规》的熏陶,一代一代就这么过来的。我守到18岁,我做爹了,我可以要求我儿子守。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现了断裂,有几代人是不守这个规矩的,凭什么我现在要求你守规矩?这个链条断了。“五四”运动以后遗留下来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要求孩子守规矩的理由不充足了。

 

 新京报:如果学生、孩子从小特别守规矩,是否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影响他们的个性发育?

 

 钱文忠:钱学森先生、钱钟书先生从小就守规矩,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等人都在。但是,这几位老先生上课都不怎么样。为什么?都是结巴。除了季先生。张岱年先生几乎讲不了课,冯先生是大结巴。我们现在好像觉得,老一辈风流倜傥。那是不开口风流倜傥,小时候背不出来书要挨打的。

 我要说明的是,规矩不会影响创造力,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爱因斯坦在日尔曼的犹太人家里长大,怎么可能没有规矩?恰恰是从小没有规矩,长大以后有创造力的,恐怕比例倒还不一定大。问题是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长大都能有创造力,绝大部分人长大以后应该是社会的好公民,应该是子女的好父母,应该是父母的好子女,应该是部下的好领导,应该是领导的好部下,不可能人人都拿诺贝尔奖,如果大家都像钱钟书这样,这世界还了得!

 

《弟子规》的精神不是压抑儿童

 

 新京报:那你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守很多规矩?

 

 钱文忠:我觉得多点规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小时候跟我祖母长大,我祖母非常宠我,因为我父亲是独子,我又是长孙,我前面有一个哥哥,“文革”当中生病很小就夭折了。但是老太太从小对我讲规矩的时候很严厉,包括写毛笔字怎么握笔,看书怎么端书,她都要说你。我今天也不聪明,也经常犯错,但是也不笨。我觉得规矩和人的创造力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想一定要给孩子很多自由,让学音乐的孩子要成为贝多芬。这些是好的,但是这些也跟规矩没有关系。问题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孩子最多是社会的一流人才,不大可能是天才。天才很大程度上跟培养不培养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天才的话,你给他上不上规矩他都是天才。我们还是应该从一个比较主体的范围来考虑这个问题。

 

 新京报:很多人认为,《弟子规》不把孩子当人,让他们太压抑了,你认为如何?

 

 钱文忠:第一,是食古不化,没有懂得《弟子规》的精神,让孩子对《弟子规》样样照办,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讲礼节,你今天开车见到长辈,你还能停下来问一问吗?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没有人说你今天一切要按照《弟子规》不可更改的去做。

 第二,对西方是似通非通。举个简单的道理,西方的规矩,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学校做得到。西方一些好学校的规矩,像现在牛津、剑桥吃饭的时候还有规矩,高一年级、矮一年级都不一样。中国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提出这种意见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对东西方确实理解上会有偏差。我们留学的时候规矩还是有的,上课打领带。这几年我们把美国等同于西方,美国跟英国差距大了。

 中国过去的大家族体制有残酷的一面,但是,过去的大家族也有守望相助的一面。比如我这一支不行,我弟弟要接着把我的孩子抚养长大,给他娶媳妇造房子。你怎么可能说大家族完全漆黑一片?很多人还没有走出“五四”传统这种很过分的批判。天底下每个家族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只能具体去说。总归是具体的事情具体而论。现在我们好多人思维方式还是有问题,我觉得胸襟不够开阔,胸襟开阔好多问题是可以看明白的。

 弘扬《弟子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新京报:现代企业的资方和劳方是契约关系,而不是伦理关系,刚才你也说到很多企业让员工背《弟子规》。一些企业管理者特意混淆概念,以此要求员工无条件的服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钱文忠:我们现在思维方式有几种观念,一种是替代的观念,我不大赞成。现代企业的契约精神毫无疑问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上面加上一些《弟子规》可能会更好。你要讲制度就不能讲人情,但是没有一个社会是离得开人情的。再严酷的制度,多一道人情面纱总没有坏处。比如你辞退我,你总得说两句让我宽心点的话吧?这对你对我都没有坏处。有人说这是虚伪,但我宁愿和伪君子打交道也不和真小人打交道。本来在今天弘扬《弟子规》《三字经》,本来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现在最大的冲突是什么?我让我爹不高兴可是不孝的,但是养不教又是父之过,这种冲突很厉害。

  没有一个社会离得开人情

 

 新京报:传统社会中,老师有经师和人师之说,老师招的学生也少,师生之间关系密切。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本科阶段,学生要交各种费用,然后接受教育,也类似于契约关系,从这点说,《弟子规》也和现代教育制度不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钱文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中国传统里教育是事业,在今天教育是产业。我特别反对教育产业这个说法,教育一产业化,学生和老师就成了契约关系。西方的教育是产业,但是西方的教育也有事业的部分。西方很多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每年还是提供了大量的奖学金,让很穷的孩子读书。我们的大学有奖学金才几年?

 现在很多学生对老师说,我是顾客,我付了昂贵的学费来购买教育。我们要知道,天底下有些东西是不能买卖的。我们现在过度市场化,过度商品化,变成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买卖的。但是,有些东西就是不能买卖的,教育就是非卖品。我在讲《弟子规》“市井气,切戒之”的时候说,我最反感的就是研究生管导师叫老板,这就是“市井气”。德文当中,博导叫“博士父亲”。现在,中国这样的问题很多,但是《弟子规》还是能够让大家知道,原来教育有这样一种样态。

 

 新京报:你讲《弟子规》和《三字经》都有现代的眼光,儒家的这些东西都是讲伦理道德,那么,这种伦理道德跟现代的法治精神的界限怎么样来划分?

 

 钱文忠:咱们的现状,第一是法治不完美,第二连伦理道德也快没了。假如有一天法治完备了,伦理道德就可以不要吗?法治完备我们管不了,但是对孩子道德底线和伦理底线的建设,让他知道这些伦理道德总没有什么坏处。至于他做不做得到我也管不了。他做得到我也不能给他奖励,他做不到也不能给他惩罚,但是我最起码让他知道什么是礼。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宗教情怀。在中国传统中,孝基本上是准宗教。一个孩子再怎么样,你总不能不孝敬你妈妈吧?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一直在变,但是“不孝”一直在里面。

 一元化的社会,只会树一个很高的标准或典型,一般人做不到。然后拿这个来要求你,把所有人的隐私、个性磨灭掉。现在中国说是多元化,但是心态还是单一性的。那些被宣传的劳动模范,我相信他们都是好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做到和他们一样。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05d3e0100ik9m.html

 

推荐阅读:

写给正在为钱而愁,生意不好的人们

不需花钱可修的大福德

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可得大福报!

比钱财、亲人、生命更珍贵的友伴是什么?

财布施快速改命法:慈善点击---相当于每月捐款3000多元

回向就是彻底布施!南师怀瑾开示

达真堪布:接受别人的布施会消耗福报吗?

云鹤教授:行善可得福报的实证案例

大家快进来修随喜吧!随喜功德的福报是无穷尽的

如何快速增长福报?有了“福报”但不要把它用完了

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可得大福报!

如何巧妙化嗔恨心为大福报?

人天福报一千天"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cf2130100ebtw.html" target="_blank">改变命运一百天 人天福报一千天

修来修去难有进步,说明你的业障极其深重,福报不足

惜福——印光大师自称:“福气很薄,不堪消受!”增长自己福禄的方法~损耗自己福禄的行为~怎样修福德才可以全方面转变命运?佛教的财富观和供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