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穴攻略:像周海婴一样朴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0:14
冯 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22日   第 07 版)

周海婴是一个普通人。说他普通,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生活简朴,与别人并无二致。
周海婴自身又是个不平凡的人。他的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名人后人的包袱。——当然,如果你要说,这是一种光环和幸运,事情也确乎如此。
数年前,有北京的记者采访海婴先生,发现他家里除了一间书房还说得过去之外,没有一点奢华的样子。这一点,与鲁迅当年在北京的日子有所不同——想当年,鲁迅叱咤文坛,仅靠稿费在北京购买四合院。之后,又独立支撑全家,供应弟弟们在日本读书。
又据说,鲁迅先生在意稿酬的收入。而海婴,则似乎非常宽容大度。早早地将父亲的书信以及大量遗物捐献给了相关文化机构。——父子二人,其实是各尽本分。至于海婴,不愿意借父亲的光环谋一己之私罢了。
鲁迅临终,曾经留下遗言。他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海婴后来考入北京大学,从事的是物理学专业。就这一点来看,确实没有违背父亲的遗言。但,也有论者称,作为鲁迅的后代,海婴身上是有着很高的天分的。除了自己的专业,海婴的摄影水平也很高。只可惜,这一切似乎都被“鲁迅之子”这个光环埋没了。
按照我的理解,鲁迅的遗言,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写作是寂寞而艰辛的事业,在一个言论可能获罪的时代,又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职业。若有其他出路,则未必非走这条路不可。其二,写文章要看天分,如果天分不高,那么文字这碗饭就不要吃了。
鲁迅的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许广平先生应该最清楚。或许,大先生临终之前,确实嘱咐孩子不要吃文字这碗饭?我想,由后来社会的发展来看,他或许是对的。但,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做如此安排,似乎又是残酷的。
身为鲁迅的儿子,海婴先生好像一辈子都在努力摆脱父亲的光环。但,他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当别人询问他“心目中的鲁迅究竟是什么样子”时,海婴说,“父亲就是父亲”。言外之意,被外界扭曲了的鲁迅形象,被神话和偶像化了的鲁迅,在自己心里是不存在的。
王石川在文字里说,周海婴最值得赞赏的,就是努力将鲁迅从偶像化的传统里还原回来。他的观点,我想是对的。对于喜欢坐吃老本的人而言,生为大文人的后代,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主动打破笼罩在父亲头上的神圣光环呢?看看当下,每年有多少人忙着为自己的出身和学历造假,那么周海婴先生的真诚和坦荡是足以感动世人的了。
他的去世,国内几乎所有重要媒体都进行了专门报道。究其原因,当然首先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这确实让人感到纠结)。其次是因为他的朴实、他的实在,他的与众不同。“鲁迅的儿子”固然了不起,那其实是因为血统的关系。而“一个朴素大气的周海婴”,显然更高于前者的意义。想当年贝多芬所说的话今天仍然适用吧?面对着盛气凌人的公爵,他说:“公爵世界上有的是,将来还会有很多。但,贝多芬只有一个。”套用这个模式,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大人物的儿子们有的是,将来也会有很多。但,像海婴先生这样试图远离父亲的光环、甘于平淡和朴素的,又有几个?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关于“×二代”的口诛笔伐已经够多了。原因,无非是有权有势者中,不少人家教不严,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甚至灾难。更有人扛着金灿灿的血统,到处招摇撞骗。这些,其实都是很可鄙的吧?!
这个时候,突然又想起了大仲马父子。老爹是著名小说家,儿子也不曾输给老爹。老爹是搞情人的专家,儿子也是行中的高手。小仲马早年生活坎坷,很幸运地,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低于父亲的成就。——伟大的父亲,或许是包袱,又确乎不是这样。
从这一点来看,孩子将来做什么,还是要看孩子的兴趣所在好一些。当然,鲁迅与海婴这对父子,情况非常特殊。他们,有着更为具体的不幸罢了。他们,是分离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