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猫网理财平台:都是谣“盐”惹的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4:52
都是谣“盐”惹的祸总第097期      本刊记者 温秀云           

 

在中国物产丰富的广袤土地上,曾爆出过“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现在又冒出了个“盐王爷”。所幸的是,官方宣布“盐荒”只是谣言,奸商已被抓获……原来,“盐王爷”只是个传说。 

 

    千里之外,日本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发生核爆炸;我们身边,超市里,一些人恨不得自己长了三头六臂,纷纷抢购食盐,连平日里无人问津的进口盐都抢光了,甚至并未加碘的酱油等调味品也借势火了一把。个别商家也趁机提价,一包盐卖到十几二十元钱。

    据传,人们抢盐理由大致有三:其一、加碘食盐吃了可以抗辐射;其二、海水被污染了以后没盐吃;其三、大家都抢,食盐库存不足,以后要大幅涨价。对此,中国盐务部门紧急发布消息称,“我国食盐资源充裕,供应不成问题。即使是海盐,亦远离日本,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抢购碘盐毫无必要。”

    目前,日本那边的“核安全事故”还在持续,但在当地并没有出现抢购食盐的场景。对于中国民众疯狂抢盐的现象,日本人表示“不可思议”。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食盐里加的那点碘,防辐射效果是微乎其微,何况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核污染降临中国。可问题是,这谣“盐”咋就成了“神马”?


盐架空了 转抢酱油

    从3月中旬开始,“抢盐风暴”便在在浙江、广东开始蔓延。一时间,食盐抢购风波四起。随即,就像一场闹剧一样,北京、上海、河南、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各大超市,甚至乡下的小卖部,食盐也被蜂拥而至的人们抢购一空,导致食盐市场一度脱销。甚至在以产盐闻名的江苏盐城,也曝出“盐荒”传言。

    “我家附近的超市已经没盐了,一些人都整箱地购买食盐,害得我都没有盐下菜了。”3月17日,深圳市的居民反映食盐遭抢售罄,“没有盐的菜怎么吃啊?”市民很烦恼。

    而盐被抢光后消费者又瞄上了酱油。“其他超市的酱油卖出多少我不知道,我这边从早上8点开始就一直在往柜台上补货。”超市的工作人员表示。

倒盐黄牛加价10倍

    抢盐潮中,不少倒盐黄牛和搬家公司狠狠地赚了一把。事发时,盐业公司外面,不少人顺势就倒起盐来。“买盐吗?一箱600元,一包10块钱。”一位市民路过时,就有一个戴着墨镜的小伙子主动凑上来兜售。平时一箱盐批发只要56块钱,这一转手翻了10多倍。“外面买不到了,个人又不能去盐业公司买。”小伙子态度坚决,不能再便宜了,爱买不买。

    此外,盐业公司仓库门口,停了9辆写着“搬家”二字的大货车。商家请的搬盐车,最初讲好是220块钱,后来连续加了2次价,最后给了600块钱。

在网上红豆社区,网友“是对是错”发帖称,“今天上午原本一包食盐才1.5元就卖到了5元,不过到了中午就涨到8~10元卖,这还没到高潮时分,下午水井街一批发部不知从哪搞了一车食盐回来卖到20元一包。这下真是不想发财都难哟……”

淘宝“涉盐”商品暴涨

    一夜之间,淘宝的“涉盐”调味品销量由3月15日不足20万件,暴涨到次日156万件。其中浙江地区的42127笔交易,占据总成交额的70%。相对于大超市2元钱一包的价格,淘宝店铺内3元一包的食用盐,价格是贵了但卖得依然很好。一家名为“shxszs”的店铺在近30天就销出了6800包。

    “光卖盐,3个小时就能升皇冠。”成了流传在网商圈子里的热门话题。不少店铺更是打出“满99送盐一包”甚至“买××眉笔5支送盐包邮”的广告。

    “按食盐管理规定,网店上是不准卖盐的。”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17日下午2点开始,他们就陆续排查下架涉盐商品,“数量的确不少。”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拿盐冲皇冠的店铺会被系统自动判别作弊。

盐务部门止谣“盐”

    就部分地区抢盐现象,中国盐业总公司通过微博发布紧急声明:碘盐防核辐射、海水被污染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中国的食盐储备非常充足,希望消费者不要信谣传谣,不要盲目囤盐抢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将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处罚。

    随后,中国盐业总公司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亦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商品价格。

    各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劝导民众理性消费,勿信谣言,并核实中国沿海未出现污染迹象。

    广东省盐务局透过当地媒体表示,广东省食盐储备可供3个月以上,完全有能力确保食盐供应,希望市民不要恐慌性购买。而省疾控中心专家亦表示,“吃食盐能防辐射”一说不靠谱,市民请勿信谣言。

    对于广东出现的“抢盐潮”,广东省盐务局表示,目前已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监控市场供应情况,对于个别超市由于抢购而出现短暂的脱销,各地盐业公司会加强调度,及时组织供应,市民完全没有必要抢购。同时,当前中国盐产大于销,不存在食盐短缺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据消息称,“案犯李某在深圳、湖北等多地散步中国受核污染严重的谣言,以此哄抬食盐价格,谋取暴利,目前已被(警方)控制,望大家不要轻信谣言。”至此,盐荒告一段落。同时,人们不免感叹,此“营销”方式“高明”啊!

 

“盐荒”源于谣言

    据传,“盐荒”始源于一条“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据称,3月中旬,一位浙江游资在股市大量买入云南盐化等个股,并在收盘后到广东、浙江各地抢盐,随后又通过网络渠道散布谣言,紧接着,游资将云南盐化拉至涨停大幅获利。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不能说那些一窝蜂抢购食盐的人都不是“智者”,一方面,消费者本身缺乏核辐射的防护常识,引起恐慌;再加上,黑心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人性弱点”,拱抬物价,更让人们惊吓不小,导致抢购行为从恐核、防核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一场抢购潮最终引发了一场“盐荒”。

    但有专家表示,有点常识的人应该知道,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放射性物质,日本核电厂泄漏的核辐射想把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脏根本不可能。而且,学过地理的人也应该知道,日本东南沿海比较大的一股暖流是日本暖流,由南向北走,不会绕过日本岛到中国洋面,所以说中国领域的海水被日本核污染纯属无稽之谈。

    专家还表示,即使要防核辐射,其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因此,碘盐作用几乎不大。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过量服用碘盐或碘片,还会中毒。

    时下,在网络微博上,“你去抢盐了吗?”成为流行语。一位网友在帖子中写道:“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市民仅购所需食品;中国:无地震、无海啸、无核辐射,竟抢购食盐。”

    的确,在日本东京等多地超市和便利店中,碘盐的购买情况一切正常,只是一些生活用品被购置一空。日本东荣汽船株式会社常务取缔役浅川晋子认为,中国发生疯狂抢盐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表示,中国民众“太不冷静”,受到核辐射的日本市民都没有如此恐慌,远隔海洋的中国却发生这样的情况。

谣言“说到人心坎上”

    在经历这场“盐乱”之后,我们不禁疑惑,为何一条“盐荒”的小道消息,便让大家陷入一片慌乱?按理说,中国民众也是“见过世面”的:非典时期我们经历了“抢购板蓝根”、“抢醋”、“抢口罩”;甲流来袭,我们开始“抢购大蒜”、“抢买莲花清瘟胶囊”;冰冻期间,人们又开始“抢蜡烛”……

    殊不知,谣言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能够让民众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宣泄情感。任何人对信息都是有选择的,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和传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倾向于选择和传播符合自己心理期望的信息,而不管这种信息是真是假。

    比如,在汶川地震后,将有代表性的40条谣言统计后,可以发现谣言信息指向最多的是政府和官员,而富人也可以排到第三。这完全符合社会上“不相信公权力”、“仇富”的思潮。

    再比如,汶川地震时,“都江堰化工厂爆炸,污染了水源,成都市要断水”的谣言在成都疯传,由于大家相信“官方不靠谱,万事靠自己”,所以就连一些事业单位都加入“抢水”大军,全城人疯狂买下所有可见的饮用液体。

    因此,相信每一消费者的心理都一样,即便是假的也会不由自主的参与进来,或多或少的进入其谣“盐”主题,成为不值得一提的“受害者”。

“XX荒”折射民众缺乏安全感

    记者不由还想到,当物价上涨时,全国各地出现“油荒”;“三聚氰胺”、“皮革奶”事件期间,爆出“奶荒”;汶川地震时,频发“水荒”;春运时爆发“民工荒”……

    细心想来,一系列的“XX荒”事件背后,是人心的集体浮躁,是民众日常生活常识、信息甄别能力和应对危机能力等均极为缺失的表现,用一句“矫情”的话来说就是,人心之浮躁折射的是民众内心“安全感缺失”产生的集体盲从。

    话说,美国人敢先享受再存款还款,中国人只敢先存款再享受,甚至当一辈子守财奴。不是不会享受,更不是不想享受,而是因为国家的保障体制不够完善,而是害怕老无所依,而是担心子孙后代日子过不好,生活压力大。

    也就是说,如果有完善的保障体制,让人“安全感”十足,中国人也不会听信两句谣言就去疯抢板蓝根,疯抢食用油,疯抢水,更不会疯抢国家专营的食盐。

    所幸的是,这一事态引起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食盐供应充足;专家纷纷辟谣,食盐对核辐射不起作用……最终,民众抢购食盐现象得到控制。

    这场抢购潮的平息,展现了公共政府应急处理能力的过程,也是重建民众对公共政府信心的过程。只不过,“盐荒”之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事件的发生,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