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逸宁吧:社保和退休年龄: 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6:45
不知道是谁在中国先行提出的“部分积累制”体制,也就是所谓的改革到部分资本化来运行社保和养老体系。但是从本质上来想,资本化运作和现收现付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现在的工作者养活现在的退休者),而且从社会角度来说资本化的退休体制更加不符合公平的原则,现收现付制至少能够保证在有通货膨胀现象存在的经济体内退休者的购买力,因为这是按照当下的比率来分配财富,而财富或者说资本不能是”货币“--这应该是很简单的道理,而鼓吹资本化的人就故意回避这个问题(或者说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是如此),或者说偷换概念,所以他们在文中说:

“部分积累制”如果完全建立起来,未来退休人员用工作时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自己养老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下一代负担。下一代负担减轻,老龄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问题就在这里,货币或者说账户里的金钱数目可以积累,但是解决人吃穿住行需要的财富是否也都是可以如此经年累月地积累呢?除了房产这类固定资产,别的能够保证我们生存的财富能够被如此保存吗?上面引用的这句话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的人给自己存下一部分吃的喝的用的一直到老,然后他们老了就消费这些存下来的吃的喝的穿的,所以下一代的负担减轻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实。所以下一代并没有因此减轻负担。

既然存下来的只是钞票,而不是这些实物财富,那么,到了一定时候,这些钞票还是要被这些储蓄者花出去,所以,到时候还是一样的问题,是他们的后代工作、劳动、产出来养活他们,回到了和现收现付制制同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儿防老,而积累体制下(也就是资本化运作)不仅仅是这些,还就有他们的通货膨胀和退休者的购买力问题。引用文中的一段:

”“”“”“”“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于通胀面临贬值
除了实际上已经产生的空账问题,没有被挪用的部分还面临着贬值的风险。现在存下的养老钱,几十年后可能已经贬值过半。目前中国的养老金制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发展、通胀率低的基础之上。然而事实证明,现在的存下的养老钱正在飞速贬值。由于中国目前的投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不成熟,以及社保管理人投资的非专业性,存钱并不能保值增值。目前,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没有跑赢2.2%的通胀率(2000-2008年),养老钱实际处于贬值状态,且规模越大,贬值风险越大。而社保五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有存银行和买国债,不到2%的名义收益率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一位月入4000元的年轻白领,60岁退休时,其生活水准只能维持年轻时1/4的水平就是这种状态导致的。而在产生空账之后中央提出做实个人账户的政策也将面临贬值的风险。”“”“”“

自然,提出建议者自身也得承认这个积累制下无可避免的问题。如果说延长退休时间是违约,那这种购买力的丧失难道不是国家对退休者之前所做贡献之承诺(一定水平的生活条件)的违约吗(只是这种违约表面上看不太出来)? 而且在现收现付制下,与其说延长退休是国家对劳动者的一种违约,不如说更是一个社会集体的问题,为什么社会这个集体不能多生产一些劳动力(比如发达国家的低生产率,我们的一胎政策)以供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集体的错误(更多是人口学人类学的问题),必然还是要有全社会来承担。
至于经济学能提供的答案很简单---就是现收现付制,90年代开始的所谓的积累制改革,只不过是学习英美体系国家由个人主义主导的社保体系,本质其实一样,而且积累制下,社会个体之间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公。再引文中的一个定义:

“社保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和国民的契约关系:现在你缴纳养老金,一部分帮助现在的老人养老,一部分国家帮你自己存着、帮你统一投资增值,到你60岁(女性是工人50岁、干部55岁)时,就可以退休领取养老金了。”

给加这个定义的记者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现收现付制,所以直接给了这么一个完全“资本化”的概念。但抛开这个不提, 既然缴纳人和国家是契约关系,那国家为何有权利擅自转移养老资金,投资到自认为可行之领域?又凭什么准则这些特定的领域可以获得这些社保基金—得到这些资金的都是什么人(这就是不公的一个来源所在)? 如果说某些领域需要投资促进,需要“钞票”注资,国家有人民银行,不然银行是干嘛的? 连记者本人也提出质疑:“这套社保体系将面临危机,转型成本、隐性债务、被挤占挪用的风险使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变得脆弱不堪。” 所以提出仍旧需要改革。但是很可能作者不知道自己说的改革是什么,我这里斗胆给他一个意思,就是废除积累制,完全回到社会保险的本意(就是现收现付制制)---当然,在各种大型资本化保险公司甚行其道的今天,公开说这话的人可能会有人身危险。而且有些人也会为积累制说好话。 所以公众意识需要觉醒,而不是被这些存着极大私人利益的经济谎言给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