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求生刀专卖网:徐长明: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是把双刃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3:03

第一财经日报4月20日报道 利好政策退出影响,车市刚迈入今年,便骤然遇冷,汽车企业备感寒意。在长期从事汽车市场分析预测工作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看来,市场的变化在预期之中。

“4月后,市场会比现在好一些,回到正常的状态。我们并没有修改年初对全年车市整体增长10%的判断。”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徐长明对接下来车市作出上述判断。

去年接近50%的市场增幅,让大多数汽车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扩产计划也纷纷出炉,但市场的迅速“变脸”,让刚刚调整好生产节奏的汽车企业或多或少感到有些意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前两个月的汽车销量统计数据,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6.81万辆和315.5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75%和9.71%,增速回落至10%以下。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最近十年的发展变化,曾主持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型》、10次主持完成《中国汽车市场展望》的徐长明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即在一个国家汽车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有两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是汽车保有量从千人5辆车到千人20辆车,在这个阶段里,销量的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持续的时间大概是5年。

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汽车保有量发展到千人100辆,有的国家发展到了千人200辆,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年均增长率在20%。

根据徐长明的研究,我国第一个高速期是在2001~2008年,花了8年的时间,由此推断,预计第二个高速期应该是从2009年起,维持15年左右。

目前,汽车市场基数已日益庞大,去年已达到1800万辆。市场增速有所回落,车市正值第二个高速期,车市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告别井喷时代的中国车市恰巧站在“十二五”的发展节点上,中国汽车工业步入由大变强的转折点。

多次参加国家汽车工业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研究工作的徐长明认为,成为汽车强国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起码要在形成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造车技术引领世界潮流三个方面有所突破,而中国汽车工业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最少要花十年时间,方能如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初您对今年整体车市作出10%的判断,从目前来看,您是否仍然坚持年初的观点?

徐长明:现在的下滑是预期之中的,年初对今年车市增速的判断是10%,其中乘用车稍微高一些,保持一种常态的运行,现在来看跟此前的预测没有大的变化。

1、2月份下滑得比较狠,我觉得有透支的因素,以及春节比较早导致的。去年的总体销售中有50万辆应该算在今年,这样就影响了今年前三个月的销售,由于透支因素导致每个月有十几万辆的下滑。4月份后,市场会比现在好一些,回到正常的状态。

日报:中国车市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期,这个时候支撑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要素都有哪些?

徐长明:第一个高速期汽车增长是由购买力推动的,只要购买力增长,车市就增长,是匹配的。第二阶段开始,外在因素开始影响车市,交通、能源、环保、停车场都很难完全跟上购买力增长的速度,如果改善得不够得力,可能会对市场增长形成制约。市场增长低于购买力增长,增速就会放慢。

车市增长根本的推动力还是经济增长,购买力提高。

日报:中国汽车工业在“十二五”期间,进入由大变强的转折点,汽车企业以及业界都意识到这一点,您认为由大变强的标准是什么?

徐长明:首先,有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其次,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目前整车出口只占产量的3%,很弱,汽车强国1/3产品出口,我们现在差得很远。第三,在技术上,能够有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发展的技术,不能是跟随的。

日报:汽车业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够达到这一点?

徐长明:第一,企业要搞自主创新,提高能力,培育自主品牌。第二,要做国际化,积极做国际化产品才能让世界知道。第三,在关键技术上,节能、环保、安全,这类技术非常关键,未来汽车技术里,70%~80%是节能、环保、低碳、安全方面的。

日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即将正式公布,汽车企业如何正确面对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商机?

徐长明:毕竟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新的机遇,各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新能源汽车目前是大投入、产出小,太小的企业要考虑资金实力、人才储备方面够不够,如果不够,背负不起这样的负担,容易对企业造成拖累。大的国企、央企,有历史责任做新能源汽车,出于政治上需要,也要做。

日报:从国家政策导向上,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成为一种趋势,对此,您持怎样的观点?

徐长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因为在过程中有技术外溢、人才外溢。另一方面,对自主品牌构成更大程度的打压,外资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价格又比较低,更接近自主品牌价格,更容易冲击自主品牌市场。就看哪方面程度高,如果技术外溢得多,可能积极效应多一点。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