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和吕布在一起了么:为信仰献身-中国青年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18:08

为信仰献身

本报记者 王 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0日   11 版)

    奥匈帝国约瑟夫皇帝决定授予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贵族头衔,这遭到年轻科学家的拒绝。

    “中产阶级的姓氏,对我的祖先来说已足矣,对我的子孙来说,同样如此。”玻尔兹曼当时这样回应道。

    在后人的记忆里,留着大胡子的玻尔兹曼,是科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者。他在25岁便成为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物理学教授。随后,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不仅推导出玻尔兹曼方程,还引入以分子速度的分布函数来表示的熵的定义。

    不过,那时的玻尔兹曼还是个小人物,只是个在课堂上机智幽默、在聚会中非常受欢迎的教授。静下来的时候,他喜欢古典德国诗歌,喜欢诗人席勒的作品,他认为席勒的诗中充满了个性自由的精神。

    在他那些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学生们眼里,自己的老师“执著、敏感、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也推动着玻尔兹曼不断前进,成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影响了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等现代物理学家。有人形容他为“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物理学的桥梁”。

    1885年,玻尔兹曼成为皇家科学院成员。但这一年,41岁的物理学家没写一篇科学论文。他的母亲在这一年去世,这对他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也给他带来了心理危机。

    两年后,毫无准备的玻尔兹曼被选为格拉茨大学校长。校长头衔对玻尔兹曼来说,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包袱。这个幽默而敏感的校长,不得不惩戒自己那些学生,因为他们偷走大礼堂中皇帝半身塑像,并发表反对哈布斯王朝的演说。而校长本人,也被地方长官、中央政府甚至是皇帝本人严密监控。

    只有在参加聚会的时候,玻尔兹曼才会放松下来。他是维也纳歌剧院的赞助人,喜欢出席音乐会,喜欢在李斯特的安排下,在钢琴上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他还经常会写一些诙谐诗,供大家开心。

    在校长任上停留了3年之后,感觉浑身不自在的玻尔兹曼决定离开自己的祖国。

    德国慕尼黑大学已经任命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能进一步发展和补充麦克斯韦、克劳修斯和亥姆霍茨的理论”的天才。

    在慕尼黑,玻尔兹曼迎来自己短暂的快乐时光。在那里,玻尔兹曼被认为是“德国国内和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学家”。

    他坚信原子的存在。著名物理学家马赫则否认原子的存在。这两位知名物理学家,虽然没有公开争吵,但关系疏远而冷漠。一有机会,他们便各自为自己的观点辩论。玻尔兹曼认为马赫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而在给别人的信中,马赫形容玻尔兹曼“令人难以置信地幼稚和不慎重”。

    奥斯特瓦尔德是玻尔兹曼的朋友,但他支持马赫的观点。他和玻尔兹曼在“唯能论”上的观点,也截然不同。有时候,他们之间的争论,激烈得让马赫都觉得“太过分”。

    克莱因提议玻尔兹曼为百科全书写篇文章,一再遭到拒绝。最后克莱因来信说,“如果你不写,那我只好让策梅洛写了。”玻尔兹曼立即答应了。因为策梅洛与他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不想让策梅洛的理论成为百科全书上的流行理论。

    这些论战,深深困扰着心理脆弱的玻尔兹曼。除此之外,玻尔兹曼还有自己担心的事情,因为慕尼黑大学所在的巴伐利亚州政府,不为大学教授提供养老金,这让视力退化日益严重的玻尔兹曼心里不踏实,他越来越担心家庭的未来。

    不间断的争论,尤其是一些著名同行的批评,让玻尔兹曼备感压抑,1900年他曾试图自杀。“他的思想与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思想相隔绝,他的科学立场与那个时代也是几乎孤立的。”有人后来曾这样形容道。

    玻尔兹曼还有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他经常陷入精神崩溃之中,不得不到心理诊所做短期恢复。他想回到维也纳,但约瑟夫皇帝和政府并不想马上接纳他。他们对他当年的离去耿耿于怀。

    好在那时的玻尔兹曼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教授,而成为奥地利的科学独立性的象征。他的祖国最终还是接纳了他,但他得以书面形式保证不再离开奥地利。

    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反对马上重新聘用他。但在大洋彼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则期待着玻尔兹曼前去演讲。1905年,当这位“在世界物理学家中排名甚高的一流科学家”到达加州时,成为当地媒体的重大消息。

    而出发前,玻尔兹曼曾在维也纳哲学学会上发表演讲。他的题目原本是《证明叔本华为一个愚蠢无知的假哲学家,只会乱说一些从根本上搞乱人们思想的废话和空话》。但学会认为这个题目过于刺耳,他只好换成了《论叔本华的一个论题》。

    “我意识到我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与时代潮流抗争的个人。”玻尔兹曼写道。

    不幸的是,他最终被这股潮流所淹没。1906年9月5日,极度沮丧的玻尔兹曼在意大利休假期间上吊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