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冯留智经典唱段:漳州姓氏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3:01
漳州姓氏溯源

作者:张学中辑    来源:闽南日报    浏览:162    时间:2007-9-24    编辑:朱国文
【字体:     】
    表示以炎黄古帝之姓为姓氏。姓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标志符号,用来区别氏族的不同,故这个时代,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其后人有直接承袭为氏。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为后起之姓。以姓为氏的有姬、姜、篯、姚、嬴、妊(任)、子、芈、弋、伊等。从当今漳州姓氏的血缘关系上追根溯源,发现其中120个姓氏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漳州姓氏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

    表示以古帝王称号为姓氏。如尧、舜、禹、汤。

    表示以族号、谥号为姓氏。古代,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就变成了姓氏。如商族的商姓,夏族的夏姓。周朝“文”王、“武”王是姬昌、姬发的谥号。漳州姓氏中如唐、虞、夏、殷、文、武、庄、穆。

    表示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主要出自夏商周三代。周初,周武王封了数百个大大小小不等的诸侯国,遍及大江南北,这些诸侯国陆陆续续被别国吞并。这些诸侯国的王族、公族后代及庶民,多以国名为氏。这些就成为后来汉族姓氏的重要来源之一。秦汉以后,还有以国名为氏的现象,但已不多见了。据统计,以国名为氏的姓氏有200多个,秦汉以后仅有10个左右。漳州姓氏中以古国、封国、郡国名为姓氏的有:陈、黄、吴、郑、蔡、刘、杨、赵、许、朱、魏、韩、田、倪、纪、邓、薛、萧、沈、罗、杜、江、谢、彭、吕、苏、曾、莘(辛)、韦、汪、房等。

    表示以先人居住地、采邑为姓氏。邑即采邑、食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君封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其后裔便以邑名作为姓氏,以邑为氏的姓氏绝大部分出现于秦汉之前。以邑为氏的姓氏大概在160个左右。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在城郭四周,就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姓。“因所居而命氏”的,一般都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这种命氏的情况,多属无封土者,才以居地命氏。以居地为氏的姓氏大概有120多个。在漳州姓氏中如:池、郭、涂、关、裴、陆、庞、阎、井、贝等。

    表示以邑、乡、亭名为姓氏。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秦汉时,大体上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历代以乡、亭名为氏的姓氏不多,最初,这些姓只是氏族的标号而已,而后才被直接承袭为姓氏了。在漳州姓氏中如裴、陆、庞、钟、冯、卢等。

    表示以古代爵位、官职或谥号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王、侯、王孙、公孙,便是以爵位得姓。在古代有掌握土地、军政、工程、刑狱及纠察等的官员,他们的官衔分别叫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其后代有以官职为氏的。这种取氏的目的,则是以此来标明地位的,听其姓便可知其家祖的官职,以官职为氏的姓氏有120多个。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大都要根据其平生的行为褒贬善恶,在祭祀仪式上宣布追加的称号,就是谥号,其后有的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以谥号为氏的姓氏有28个,且多取单字。漳州姓氏中有王、侯、尹、卿、尉、将、相、武、穆、左、张、史、钱、简、宗、岳、凌、司马、司徒、云、公、乌、文等。表示以先人之姓或名字为姓氏。古代人一般都有名或字。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的做法,最初是伴随周朝宗法制度兴起的。如商朝第一个君主名汤,其子孙有的便姓汤。历史上,这种命氏的情况较多,其中,以字为氏的姓氏有150多个,以名为氏的姓氏有300多个。漳州姓氏中如洪、董、袁、金、方、施、汤、余、佘、柯、孙、漆、皮、龚等。

    表示以职业技艺为姓氏。以技艺为氏,如从事巫术的人以技传家,其后代便以巫为氏,陶姓是取制陶职业为姓。漳州姓氏中有巫、陶、贾、索、卜、施、车、甄、释、僧。唐显庆四年(659年),长泰县善化里的凤凰山修建了天竺岩,沿至清朝光绪年间,因兵寅匝患,民不聊生,天竺岩香火随之衰落。于是,善化里枋洋的八姓族长协商,在寺庙附近建立村庄,同意主持梁顺连还俗成亲,繁衍后代。而后,梁顺连的后裔取“僧”为姓。至今僧姓家族已传衍百余年,现人口120人。还有表示行业名称的姓氏,如农、商、乐、铁、屠等。

    因赐姓、避讳、避仇、避难、过继、婚姻而改姓。可追溯其得姓来源的还有因赐姓、避讳、避仇、避难、过继、婚姻而改姓氏,多系自秦汉兴起。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氏,此风气上古三代之时已有,明隆武帝时,还曾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郑成功因而被闽台人民称为“国姓爷”。避讳改氏的情况,几乎历代都有。因避仇、避难而改姓氏。如南唐灭闽国后,闽王王审知的后裔逃难时纷纷改姓为叶、沈、游,故有叶、沈、王、游四姓联宗。诏安县四都镇马厝城村李姓祖源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先锋将马仁,由马姓改为李姓。南宋至元三年(1278年),南宋少帝逃往广东。马仁裔孙马骥聚集四都马埔山马家寨青壮年参加文天祥组织的抗元作战,在海陆丰牺牲。马骥遗有一子寄养于姑母家,李姓姑丈把侄子马广楠改姓为李广楠,帮李广楠在马厝城复创家业,现成李家一望族。传衍于四都镇的马城、外埕、四都、城楼四村,现有李姓八千多人。据平和周氏旧族谱记载:以户役为生的黄均禄于小溪霞苑(今坑里村)迁来霞寨镇寨里村霞山社开基,因周家财旺丁缺。黄均禄于明朝洪武初年入赘周家,遂改姓周均禄,为霞寨周氏一世祖。兄弟之不忍别居,黄均荫、黄均仁随兄入籍。台湾日据时代,日本人为了推行皇民化政策,因此强制台湾人改成日本式的复姓,例如云林廖姓人家,就被强制改姓为“松山”。台湾光复后,许多汉族人恢复汉姓,高山族人大量改用汉姓。

    还有一嗣双祧,将父母的两个姓合成一个新的姓氏,如范姜。也有因两姓祖先结拜合成一姓,如长泰县吴杨氏。长泰县高濑吴杨氏开基祖吴 与杨宽惠,于元至正年间(1365-1368年),自仙游古濑迁居长泰旌孝里高濑。即今岩溪镇高濑村定居,遵循祖训世代相传,子孙都是吴杨兼姓,已繁衍23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