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卷裤:心理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1:24

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BB040063

 

“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课题方案

 

课题组

 

1.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1.1  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称为学校心理辅导。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有些国家甚至将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并列,二者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十年来,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组织管理与评估体系和先进的辅导技术,此项工作已有了相关的立法保障。

我国的港台地区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经过四、五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辅导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已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并形成了辅导与教学、训导结合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育体制。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独身子女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上的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新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在大陆地区受到关注,一些学者逐步将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部分高校和一些中小学开始进行相关的尝试研究和探索。自“八五”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增多,有关高校和部分中小学进行了深入地理论与实践研究,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近十年来,我国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不断增多,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市教育研究机构和一些中小学更是探索出了较为有效并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先进地区已开始由借鉴国外经验逐步转向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

西部一些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时间差异不大,有的区域推进较好,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就整个地区而言,西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起步较晚、发展极不平衡、整体水平明显落后。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情况与整个西部地区有相似的特点。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于1990年代初起步,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已逐步由不知道、不了解、不开展、不重视的状态,转变为普遍了解、广泛开展并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市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措施与要求。有关师范院校和教研科研机构的一些专家在此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部分区县和学校也结合本地校实际,进行了各具特点的实践探索,有的已取得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显示出全面普及与特色发展的势头。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且极不平衡,不少区县和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还根本没有起步。研究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的专业水平都很低,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方面问题严重,整体研究实效不高。

1.2  选题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发育和发展的加快、社会阅历的扩展、环境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尤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个人生活状态与价值观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明显变化,在此过程中,对变化的适应不良必然导致种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排解,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影响学生终身发展成就与生活幸福的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些重大恶性事件已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传授给他们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恰当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还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会调控自我的方法、掌握发展自我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得到最为充分、和谐的发展。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为了全面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发展促进功能,还是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幸福与快乐的教育价值观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显得极为重要的,它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思想最典型的体现,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任务。

比较分析我国教育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及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全面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和走向,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市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西部及重庆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大力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实效性,促进我市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必将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我们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于我市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文化的魅力,必然依赖于市民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推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由学生辐射到家庭与社区,这对于培养我市及西部经济大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体市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积极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个性,保持整个地区稳定发展的局面等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重庆市范围内开展,并据此确定如下主要研究目的:

(1)分析我市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探索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初步构建具有我市及西部地区特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操作体系,建立具有研究、评价、督导功能和本土化特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3)增进我市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师生生涯快乐的自我掌控能力;

2.2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行动对策研究为目标,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分阶段推进。

(1)调查与比较研究。大量的调查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特点。分析我市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旨在揭示我市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比较不同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旨在反映不同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发现和分析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探寻相关的对策。

(2)文献研究。学习借鉴国外、我国港台和东部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地区和学校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

(3)经验总结与案例研究。不同地区及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着眼点、对策皆有各自特点,考察这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有助于探索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及我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行动策略。

(4)行动研究。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现实情况,多角度探索有效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策略,在行动中研究、总结、提炼和推广,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5)实证研究。本课题将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师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某些策略作必要的实证研究。

3.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观点

3.1  主要研究内容

(1)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本课题将对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

① 不同民族及城乡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比较研究;

② 各级各类中小学师生及相关教育行政与教研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研究;

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管理体制建设现状分析;

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培训与考评机制建设现状研究;

⑤ 各级各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交流情况分析;

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2)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策略研究。

本课题将在借鉴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理论和国内先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实际情况,探索能有效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行动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建设

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③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⑤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各种工作系统的原则、各种实施途径种的操作策略、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本土应用等);

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制建设策略;

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价策略;

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家庭与社区为主)建设策略。

3.2 初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三年:2004年9月-2007年12月。

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

重点研究工作:完成研究方案的论证,确定子课题,建立研究网络与管理制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分析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基本情况;规划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集本市高校和医院有关专业人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及专兼职教师专业基础培训;启动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研究和师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预期成果:《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2005-2007)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南》(专著);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资源库。

第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2月

重点研究工作: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的研究;深化师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高培训;研制并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建立并执行专兼职教师的督导制度与体系;继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普及工作。

预期成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专著),《教师心理健康》(专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Ⅰ》(论文集);《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评办法(初稿)》;《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与督导制度及实施细则(初稿)》;《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初稿)》。

第三阶段:2007年1-12月

重点研究工作:完善《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评办法》、《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与督导制度及实施细则》、《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方案》;修订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测评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全面分析和总结研究成效。

预期成果:《西部地区/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促进策略研究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Ⅱ》(研究论文集)。

3.3 重要观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从专门课程开发、专门活动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常规教育结合、隐性课程建设和良好环境创设等多方面推进,也需要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全面重视和多方向协助。

(2)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教师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和职业生涯的快乐感;一是提升教师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通过专门课程和活动训练获得自我心理调控与成长的能力,更能在与教师的所有交往中获得有助于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影响。

(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督导,是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最终目标,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以科学、规范和有效为其价值标准。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与督导,是防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性质德育化、内容学科化、活动形式化、途径单一化等问题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工作实效的有力措施。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切合我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必须既能适用于都市中小学,也适用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其教育形式与内容应既适用于汉族学生,也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要特别注意结合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不同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这在我市及整个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具有相当的包容性,由促进心理潜能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发展模块、预防心理问题产生和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的心理卫生知识模块、矫正问题行为的辅导模块构成等部分构成。其中,发展模块应属常规训练内容,按学生发展的年龄规律开发,编制成系统的序列训练活动,在学校有计划地系统实施;心理卫生知识模块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与流行特点,精心编写相关的学生与家长阅读材料、设计专题讲座,把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心理卫生知识的集中介绍两方面结合起来,与心理素质发展训练和问题矫正辅导配合进行。矫正辅导模块,主要针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的少数学生,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方式实施,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或缓解影响他们学习、生活正常进行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心理障碍。

4.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4.1 创新程度

本课题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机制、教研机制、专业师资培训与督导机制、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及辅助资源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及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研究,这在我市尚属首次。通过检索近十年国内期刊文献,分析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没有发现省市范围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综合研究成果。

4.2 理论价值

本课题将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模块体系,并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督导、评价、教研等机制的研究方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4.3 实践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全面推动我市及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深入与规范开展,在提高学校教育效力、促进师生心理健康与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方面,将显现出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5. 研究机构与研究基础

5.1  研究人员构成

课题组长:

赵淑兰,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硕士。

王纬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硕士;

主研人员(部分):

  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副处长,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处副处长,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王卫红,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褚建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学士;

  军,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学士;

胡晓彤,重庆市合川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毛明山,重庆南开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学士;

常献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丽,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教研员,硕士;

  波,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硕士;

  东,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博士;

史慧颖,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博士;

黄小兰,重庆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硕士;

徐荣声,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飞,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蓓,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冉泊涯,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云,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莉,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何遗昌,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其他主研人员构成(名单待定):

(1)各区县(自治县、市)教研室(进修校、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2)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核心研究人员

5.2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及其他主研人员近年来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并参与了多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6.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2] 吴武典,学校心理辅导原理,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

[3]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

[4]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7] 申荷永、高岚,心理健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

[8] 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9] 沈贵鹏,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2,(5);

[10]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02,(1);

[11] 杨宏飞,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3,(3);

[12] 杨友桐,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3] 杨蕾等,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

[14]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5] 王媺等,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归因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16] 康静梅等,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