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凯个人资料:余帅:民营杂技界一匹黑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4:40


余帅,一个清俊干练、充满睿智自信的杂技人。虽然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但他具有与时俱进和开拓、实干精神,他们兄妹六人精诚团结,乘改革大潮的东风,在余帅带领下,经过近20年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靠科学管理、改革创新和合法经营,稳扎稳打,把一个白手起家的“项城市越野马戏团”,办成具有六座现代化杂技大篷全套演出设备,拥有集装箱大货车、小轿车多部和300名演职人马规模的、名副其实的“民营杂技集团”。余帅现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技家协会常务理事,周口市杂技家协会主席。成了闻名全国杂技界的一匹黑马。
  
余帅从小对杂技就有特殊感情,12岁起便跟其舅父学习杂技,练出了《椅子顶》、《高车踢碗》、《走钢丝》等节目。1975年参加了白沟村的杂技队当演员,全队30人用架子车拉道具,在全市乡镇巡回演出一年多,后又到省内以及安徽、河北等地巡回演出,从此余帅与杂技结下不解之缘。
1979年,余帅走出家门,考进洛阳市前进杂技团任演员,解决了农转非户口和商品粮,正式参加工作。其间,余帅结识该团女演员王小飞,王小飞出身杂技世家,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志愿让他们喜结良缘。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目睹洛阳团吃大锅饭的艰难步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他们不满足在洛阳市杂技团的现状,他和爱人决定扔掉“铁饭碗”,背水一战,闯出去,自己干。走自力更生,艰苫创业,自我发展的道路。1982年年底夫妻双双毅然辞去工作,回到了家乡白沟村。
余帅与爱人从零开始,先跟岳父去湖北演出半年,一边学习组团、管理、经营的经验,一边学习《马术》、《马戏》、《浪桥飞人》和《空中飞人》等高空节目训练。
1983年夏天,刚满19岁的余帅牵头,与兄妹六人分工合作,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靠岳父的帮助,东拼西借,凑了4200元钱,白手起家办起了一个38人的短期杂技培训班,以此为班底,训练一批节目,简单制作了演出道具和服装,制定管理方案等,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项城市越野马戏团”从此诞生。
团一成立,他们租用一辆手扶拖拉机拉道具,用塑料薄膜、破床单围个圈子,以简陋的演出形式开始在附近乡镇的三店、李寨进行实验演出。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演员在冰天雪地,冷风刺骨的情况下坚持认真演出,感动了家乡热情的观众。虽然演出收入不理想,但是越野马戏团实验演出的成功,使该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84年初,余帅率团离开家乡以篷圈“形式开赴湖南、湖北两省市、县演出一年,初见成效。不仅添置了马戏大篷,还更新了演出节目以及服装、道具、演出设备等。使项城市越野马戏团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新的发展。
在1985年以后几年的演出中,他们的马戏大篷驰骋江南,足迹遍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巡回县市以下的边远城镇,并深入工厂、矿山、部队和革命老区演出。让更多的基层百姓看到杂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给他们带去欢乐。待条件成熟便组建一个新团,一样的马戏大篷,一样的设备,一样的演出队伍,一样的管理模式,经济独立,单独核算。到1995年,余帅兄妹六人逐步组建了六个马戏大篷,分别担任六个“项城越野马戏团”分团的团长,余帅排行老三,他既是总团团长,又是三分团的团长,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项城越野马戏团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之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民营马戏集团”,令全国杂技界刮目相看。
余帅从建团之日起,他们兄妹六人把“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互助、不争名利”作为准则,达成共识。凡要求每一位演职员做到的事,他们自己首先做得到。在全团制定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
在管理上,全团实行团长责任制。余帅为法人代表,负责全盘工作。每一个马戏分团设团长1人,负责本团的全面工作,聘任各部门队长,演出队长1人,主要负责演出程序安排,演员角色调度,节目质量把关,演出效果认定等。外务队长2人,主要负责外务接洽,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演出路线、台口安排。后勤队长1人,主要负责服装道具管理,车辆维修保养,演职员食宿安排,票务帐目结算等。队以下又设剧目组、道具组、维修组、安全组等。自上而下,各尽其责,精干高效,井然有序。对全团演职员实行全员招聘,可以双向选择,自由应聘。在待遇、分配上,实行多劳多得,奖罚分明。工资等级按技艺高低,对团的贡献大小而定,干的好的,年终还给予重奖。对于好逸恶劳、违反纪律、演技平平、不求进取者,按情节轻重,除给予解聘外,年终还将给予罚款处理。多年来,由于管理科学,一般演职员的工资待遇优于国有团,极大地调动了全团演职员的积极能动性。为此,余氏兄妹的六个马戏(大篷)团,始终保持热气高,人气旺,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大好局面,而且一年一个新台阶。
 
余帅早有所悟,创新是杂技艺术的生命。随着余氏兄妹越野马戏团的实力不断壮大,余帅遵循杂技的“人性化”和“快乐化”的两大前提,在杂技艺术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注重高大、惊险,在“新”、“难”、“奇”、“美”上狠下工夫。首先做到三新:一是演员新,人气旺,以团代校,随团培训,不断培养一专多能的杂技(马戏)新人;二是节目新,节目技巧、综合艺术不断创新,做到常演常新。三是演出设备新,良好的演出设备会给演出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为此,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不断更新演出设备。首先,每个分团都拥有一座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马戏大篷,大篷直径38米,高12.50米。内设标准的马圈、马道(演场)1400个钢化观众座椅梯形排列,一流的、进口的灯光、音响设备,新颖别致的服装、道具,加上管弦乐队现场伴奏,乐队现场伴奏在国内杂技演出团体中已不多见,民营杂技团能做到乐队现场伴奏,确实不易,不但大大的烘托了演出的气氛,而且大大的提高了整场演出效果,这也是余氏马戏团的一大特点。
余帅十分注重市场开拓。一是广泛捕捉市场信息。对演出市场做到了如指掌,有的放矢。二是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把宣传作为打开市场的法宝。每到一地经常利用地方电视、广播、报纸,配合马戏、杂技节目和海报出动四部宣传车,并利用滑翔动力伞在空中巡游散发传单,造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三是树立项城越野马戏团的形象,提高全体演职员的文化艺术素质,以诚信严把演出质量关,以精湛、娴熟的技艺给观众带来欢乐,赢得广大观众的信誉。多年来。每个马戏大篷根据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拟定门票价格,为一般群众所接受。对当地的军烈属、五保户一律免费入场观看,有时还专门派演员深入敬老院,为行走困难的孤寡老人演出。大篷门口的售票房时常排队购票,他们就是这样一张票一张票出售给观众,一个演出点演出半个月.每天演出两场,马戏大篷座无虚席,常常爆满。
 
项城越野马戏团风风雨雨的18年来,余氏兄妹自始至终坚持团结拼搏,讲究职业道德,把最好的杂技(马戏)技艺奉献给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六个马戏大篷,坚持每年演出10个月,每天平均演出2场,一年就演出3600余场,观众达60万人次,年收入为600万元左右,这在全国杂技界绝无仅有。
为了事业,建团18年来,他们兄妹六人没有回老家过过春节,但是,他们却致富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多年来,他们为家乡抗旱、救灾、建桥、修路慷慨解囊数十万。每逢新春佳节来临,团虽然远在他乡,但是他们给全村五保户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200元的过年慰问金,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及时邮寄到户,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1987年春,余帅率团回到家乡,参加周口地区杂技艺术大赛,一举夺得五项大奖。1990年盛夏.团在四川演出放假整休,余帅为让全团演职员及时回家探亲往返,免受长途跋涉乘车难之苦,慷慨包下“成都一郑州”专机,使大家深受感动。
2002年10月,余帅荣获“第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 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2003年,余帅在周口召开首届杂技家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周口市杂技家协会主席。2004年10月,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命名我省周口市为“中国杂技之乡”。作为中国杂技之乡的代表的余帅出席了命名大会,心情十分激动,他衷心感谢中国杂协、河南杂协对周口杂技事业的关心,表示今后要为维护“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做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余帅的“民营杂技”曾被诸多外商看中,率先走出国门。先后赴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国演出。民营杂技同样能为国争光。受到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
 
余氏兄妹经营民营杂技,风风雨雨20年作出的业绩和贡献,创造的价值,发挥的作用在杂技界有目共睹,曾多次受到政府部门的表彰。但在诸多的荣誉面前,余帅却觉得是对他们的激励和鞭策。
回顾坎坷曲折的前进道路,余帅心潮澎湃,他感到成功确实来之不易。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余帅非常自信,他们的规划蓝图早已胸有成竹,并已开始实施。
为了杂技(马戏)事业的发展,大力培养杂技(马戏)接班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余氏兄妹毅然投资1200万元。2004年在老家项城市征地30亩,自费建立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全国首家民营的“中国项城杂技艺术学校”。从2005年开始招生,每一届招收男女学员100名,聘请优秀的专业教师任教,开设杂技、马戏、音乐、舞蹈、武术、文化课。学员四年毕业,毕业后除了本团聘用外,可向国内外专业杂技团输送优秀人才。
余帅打算,在今后的巡回演出实践中,集思广益,加大力度训练一台高水平的高空、惊险、杂技、马戏晚会。并以超前的意识和高科技的手段改建马戏大篷,更新、完善设备,制作一整套现代化的具有冷暖设备的“马戏大棚车”,与国际接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民营杂技(马戏)这朵绚丽的奇葩,在杂技(马戏)艺苑中精彩绽放。
河南杂技(马戏)界热切期盼余帅这匹黑马不负众望,驾驶“周口中国杂技之乡”的民营马戏大棚车,驰骋向前,奔向美好的远方.



 
的博客英雄临光迎欢欢迎光临英雄的博客
',1)">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706)| 评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