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神话:中国杂技(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4:13:42

概 述
杂技是历史极为悠久,内容丰富的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广义的杂技是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杂伎”、“杂技乐”。中国的杂技艺术以其绚丽多彩而又古朴大方的特点,在世界杂技之林中独树一帜。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变幻神奇的戏法,还包括了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节目的重要内容。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杂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艺术节目,这种节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还深受观众喜爱。
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下来。

杂技起源
 
杂技功能
 
艺术特色
 
杂技用语
 
杂技门类
 
历代杂技
 
杂技名城
 
获奖节目
 


杂技的起源
2007年09月23日
 
 
杂技的起源有种种说法,如源于劳动技能的艺术化、原始畜牧业的提炼──最早的驯兽节目、武技的超常表演、部落战争的遗响(如原始时代的蚩尤戏)、巫术的变幻神奇、原始乐舞中特技等等。这些均是杂技发生的源头之一。
杂技是历史极为悠久,内容丰富的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变幻神奇的戏法,还包括了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节目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770 年至前221 年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
经过魏晋南北朝160 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 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秦王朝大规模地将民间技艺集中于京城,并作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各种技艺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而百戏真正的兴盛,则是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统管宫廷宴飨时演出的倡优伎乐的机构——乐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放其宫室,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以至咸阳“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带来了西域幻术与方物,大大丰富了百戏内容,并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推陈出新,使汉代百戏的表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山东省沂南县汉墓出土的“杂技百戏图”,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杂技、马戏演出的盛况。
该图是山东省沂南县西八里的北寨村汉墓画壁。1954年出土,定名《百戏图》。此图从上至下可分为四部分,杂技演出成为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节目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儿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七个圆盘。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灵巧均达极高水平。
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见当时之盛况。
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一人在地下立着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顶倒立,两端还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既有鱼龙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鸟。
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马上或作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更是隆隆如闻其声。这些节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至今保存于中国杂技艺术表演中。
如今,在竞技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汉代百戏的倒立、顶碗、杂耍、驯兽;在歌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百戏中舞女们优美的舞姿和小丑诙谐的表演。
杂技的功能
2007年09月23日
 
 
杂技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基本功能是娱乐,在不同时期,由于杂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故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如在原始时代,杂技是开发人体潜能,驾驭客观事物,包括驯化禽兽和耍弄工具、兵器的重要技能,因此它并非单纯的娱乐。部族中的巫师更会以杂技技巧,来表现他们能沟通人神的神秘本领。
从汉武帝大倡角抵马戏,布置酒池肉林,招待西域各国使臣,以展示汉帝国的昌盛开始,杂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派遣杂技团出访各国作文化及技艺的交流,至今杂技仍是中国出访世界最多的艺术行业之一。
汉时民间始有宴乐杂技,在民间的宴饮聚会中以杂技娱宾,并在不同节日及宗教仪式中表演,此时的杂技兼具娱乐及宗教祭祀的双重功能。
近年,随着巿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的杂技演出愈来愈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创造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杂技的重要功能。普及的耍弄技巧和小魔术,也是开发青少年体力和脑力、益智怡情的重要工具,这种教育功能应当大力提倡。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
2007年09月23日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姿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各种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杂技表演中,看到了中国人不断追求超越自身和客观束缚的艺术成就。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节目众多,深富东方传统文化的哲理与伦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器载道的人文心理,其艺术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
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蹬技亦是一项十分讲究腿功的杂技,清代的诸联在《明斋小识》中,曾描述蹬技表演:杂技艺人卧在地上,以双足弄瓮,并以左右双足掷接二瓮,技艺高超。
“椅子顶”也是一项讲求腰力、腿力的杂技。早在汉代已有“五案”这种杂技。椅子顶便在五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现代的椅子顶更发展至多人在椅子上做出种种难度极高的单手倒立、单手顶转体及双排椅等动作。
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即所谓“文戏武活”,要有坚实的武功基础,才能在卡上百余斤的道具后,还能翻着筋斗变戏法。俗话说“京戏的筋斗、杂技的顶”,其实筋斗和顶功也是分不开的,腰腿基本功的训练成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
这类杂技显示了表演者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要求的是“稳”;此外如“晃板”、“晃梯”等,凳上加凳,人上叠人,表演者要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取得平衡,这必须以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与千百次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能成事。另外如踏高跷等,均显示了对平衡的驾驭力量。
踏高跷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杂技项目之一。在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每逢新年及上元灯节,均有踏高跷表演夹杂在仪仗行列间。
高跷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及至宋代,踏高跷更为军队经常表演的奇技,因为高跷是跨越沼泽河川的涉水利器。
现代中国走钢丝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河南省的“高空飞车艺术团”的张生雷,他曾在海拔1,290米高度的南岳衡山祝融峰与芙蓉峰之间,以48分26秒走完了长达1,389米的高空钢丝,并被誉为世界排名第五位的“高空王子”。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中国幻术兴于汉,盛于唐;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洋魔术往往较讲究运用声光与道具,而中国幻术演员却多不讲究场面的金碧辉煌,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以这一身长袍,却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菜肴到活生生的动物,如鱼、鸟等。演员一个筋斗,即能变出烈火熊熊的铜盆,再一个筋斗,又能取出有水有鱼的鱼缸。
中国古代戏法门类甚多,如《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项目在国际魔术界被公认为杰作。中国戏法表面道具甚少,故而对表演者四肢百体的功夫要求甚高。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宝袋、宝盆、魔棒之类是与戏法表现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驰幻的想像,后者依靠的是巧妙的构思与苦功。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
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蹬技多数是由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方台上,以双足来蹬物,重至酒罐、彩缸、瓦瓮,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锣鼓,甚至100多千克重的胖子;轻至花伞、毛毯等。表演者还把物件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蔚为奇观。
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蹬伞”不只要有蹬技的硬功夫,还要善于掌握空气浮力、阻力,才能完成优雅而抒情的表演。新兴的蹬技《锣鼓交鸣》把蹬技与打击乐演奏结合起来,可谓更上一层楼。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
中国杂技中,有不少力量和筋斗技巧相结合的项目。如“叠罗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古代“载竿”有一人顶18人,甚至24人的记载。
在山东安丘董家庄汉墓杂技百戏画像石中,有载竿艺人双手擎着9人,这9人还分别作悬垂、倒立等动作。
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副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异乎常人的力气。还有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项目。
“大小武术”显示了杂技的力量和捷巧筋斗相结合的典型例子。演员在台上时而如鱼儿漫游,身轻似箭;时而如紫燕穿林、蝴蝶翻飞,“倍加功夫,妙体生花”,构成独特风格。柔术与硬功,力量与捷巧如天衣之无缝。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以生活用品为道具,是中国杂技艺术的特色之一。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的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民间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些项目本身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相结合的产物。如绳技、绳鞭等,就是牧民套马、赶车和儿童跳绳的艺术化产物。
此外,如“耍坛子”、“转盘”中那彩绘着龙凤图案、彩蝶的陶瓷器皿,在表演者熟练的技艺下,上下翻飞,表演者姿态翩跹,游刃有余,真如游龙戏珠一般。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耍坛子”、“转碟”等表演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
中国杂技用语
2007年09月23日
 
 
中国杂技用语俗称“行话”,也叫“春典”、“春典语”。其概括性、保密性强,含义深刻,多以简练的语言,表明一个事务或一个表演过程。旧社会,由于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到封建官府、地痞流氓的迫害。杂技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在内部起着交流思想、约束行动和躲避迫害的作用。杂技用语久经流传,不断发展变化。
杂技门类
2007年09月23日
 
 
中国杂技不下千种,经常在舞台上表演的也有200多种,尽管五花八门,如万花筒般变幻万端,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类:力技、形体技巧类、耍弄技巧类、高空节目、以奇妙变化为表演特征的魔术节目、象形象声节目、驯驭兽畜、滑稽及小丑艺术。
游戏是很多动物都有的本能,但只有人类才有不断逾越自身体能的智慧追求,不只在想像中创造神灵飞天入地的本领,而且希望通过自身锤炼,创造出超常的异能奇巧。正是这种不断超越的追求,才产生了杂技艺术惊世骇俗的高超技巧 ── 上刀山、闯火海、马上腾跃、空中翻飞,及从无中生水、火、鱼、兽等各种如仙如幻的“魔术”。
力技
2007年09月23日
 
 
力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生存的根本技能,没有足够体力就举不动木、石造的工具和武器,也背不动猎获的野兽。各民族都有大力士的神话传说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依靠的是力。力是人类体能之基本。
杂技的力技表现为两类:
一、负重类
以鸟获扛鼎为代表,鸟获本是秦国著名的大力士,到汉代就把“鸟获扛鼎”作为力技表演的专称;而以负重为特征的节目发展为“举刀拉弓”和载竿中的底座、“中幡”等节目。
中幡本是唐代皇室出行的仪仗,并非杂技项目。据说有一次武则天出行,那执中幡的仪仗兵因定睛观看杂技表演,手中的中幡倒了下来,幸及时给一位杂技艺人眼捷手快,扶起了中幡。最后武则天没怪这仪仗兵疏忽职守,反嘱他好好练习臂力。后来在他的苦练下,真的可把中幡头顶肩扛,脚踢肚撑,中幡从此成为杂技项目。
二、角力和相扑类
包括人与兽、人与人的角力,及在人的指挥下,兽与兽之间的争斗。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刻绘。
相扑是一种摔跤运动,古时称为“角牴”。宋元时相扑十分流行,在民间经常有艺人作相扑、小儿相扑等表演。南宋名将岳飞曾将相扑改革,作为军士练兵之用;宋代皇室并曾以左右军表演相扑以助兴。

杂技——单手倒立 (图/沈阳杂技团网站)

杂技——力量:双人技巧 (图/沈阳杂技团网站)
形体技巧
2007年09月23日
 
 
形体技巧既是杂技的基本功,又创造了很多的杂技节目。形体技巧是一类综合性节目,融集体舞蹈、体操、武术、杂技于一体,使杂技的形体技巧更加完美。一般分为:大武术、小武术、刀门子、跳板等。形体技巧包括腰腿的柔韧表演、倒立和筋斗腾翻等技能。关于倒立及拿大顶等,汉画像砖、画像石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描绘。

汉代称“倒植”,现代也叫“拿顶”或倒立,就是头朝地以双手、单手或头顶支撑身体的技巧。“叠罗汉”、“大小武术”都属于形体技巧类节目。
据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唐玄宗时有一小儿能翻筋斗,迅速爬到长竿上,先倒立拿大顶,然后松开双手,以头顶着竿子,最后并翻身跃下。这便是典型的形体技巧杂技。
“擎戴”是宋人发展的崭新形体技巧项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一艺人以双手握镫 ,以肩膀靠着鞍桥,在马背上倒立拿顶。
现代中国杂技的形体技巧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如“单臂倒立晃八圈”(在一根竖起的圆柱上,表演单臂倒立,并同时晃动八个用三合板刻制的圆圈)及“转台单手倒立”等项目。

杂技——柔术(图/新华社)

杂技——钻桶 (图/北京文网)
魔术
2007年09月23日
 
 
魔术古称幻术或戏法。以奇妙变化为表演特征的魔术节目,如古代的幻术、古彩戏法 和近世兴盛的大小魔术等。古代幻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吞刀吐火的惊人幻术,另一种是以迅速巧妙的手法,从无中生物,或是由此物变成彼物。
吞刀吐火的幻术是汉朝时从西域的天竺传入中国。《晋书·夏统传》记载了女巫章丹和陈珠“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之事。
古时不少幻术师均是方士或佛僧。东汉的方士左慈和西晋的佛僧鸠摩罗什,便是一例。他们多以幻术传教或取得统治者的信任。鸠摩罗什便曾以“五色丝作绳结之”,把绳烧为灰烬,投入壶中,过了一会,灰烬浮出,变为绳子。
现今,中国魔术吸收了外国魔术的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如荣获第五届全国杂技金奖的魔术《变鸟》(上海杂技团),神奇异常,比左慈戏曹操的戏法又高明多了。还有手彩魔术中的变球 ── 根据外国传来的由1球化4而成双手12球的魔术。

杂技——魔术变脸 (图/沈阳杂技团网站
高空杂技
2007年09月23日
 
 
人类自古向往超越地球引力的束缚,“嫦娥奔月”的神话和种种天梯的传说,都是这种向往的文学反映。杂技中的高空节目如“空中飞人”、“抛绳上天”等都是这种精神的延伸。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在地上立竿、在车上竖竿和高空走索、走钢丝等高空杂技。在《信西古乐图》中,描绘了由唐代时传入日本的杂技表演,其中包括有顶竿、爬竿、索上跳绳、索上走高跷和抑格倒立等项目。
此外,《太平广记》收录了一则有关“抛绳上天”杂技的故事:
唐代时有一囚犯能抛起百多尺的绳子,起初抛上去两三丈,接着四五丈,好像有人从上方给他牵引着绳,最后他把绳完全抛尽,使绳高至二十丈,即使仰视也看不见绳的影踪。
清代的蒲松龄亦曾看过此绝技:“……出一绳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
可知古代空中抛绳绝技的厉害。
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走立绳)也是高空杂技的一种。近年河南省的“高空飞车艺术团”更以高空节目,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极致。

河南高空飞车艺术团表演
耍弄技巧
2007年09月23日
 
 
耍弄技巧以手技为主,也包括蹬技;它的特点是以四肢操纵各种道具,自由灵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从先秦到两汉最兴盛的有“弄丸跳剑”、“舞盘”(现代的转碟)、“弄瓶”,直到今天在杂技舞台表演的各种手技和蹬技,都是耍弄节目。耍弄节目包括:口捻子、飞叉、转碟、踢毽子、耍坛子、蹬技、手抛技、旋类、鞭技、飞标、脑弹子、抛青子等。

杂技——蹬伞
“弄丸”(类似现今耍小木球之类)的杂技,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记载:“市南宜僚弄丸……”(《庄子·徐无鬼》)宜僚姓熊,是楚国人,善于“弄丸”。
《列子·说符篇》载有宋国人兰子在高跷上弄七剑,而“五剑常在空中”的耍弄杂技。
在汉代画像砖、石上,也有若干四肢协调耍弄的形象。
现代中国的耍弄技艺有相当成就,如曾获得法国总统金奖的小米粒的“柔术转毯”,就是以柔术贯穿四肢,耍弄花毯的现代节目。

杂技——柔术转毯(图/中新社)

杂技——集体空竹 (图/北京文网)
 
象形与象声
2007年09月23日
 
 
杂技中的象形项目指古代的“羽人”、“耍大雀”,及至今保存的“舞狮”、“戏蟾”和“舞十二象”等等,均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做出种种的高难度动作。如“舞狮”便是留传至今的杂技表演项目。南北朝时已有舞狮子,当时称为“五方狮子舞”。现在的舞狮子,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但在杂技舞台表演的,均属北狮。边舞狮边表演窜高、翻滚等动作。此外,象形项目还包括乔装鬼神,在高竿上吐火等。
象声技巧指口技,盛于清代,分“明春”和“暗春”(又称隔壁戏)两种,后来演变为“相声”。口技在中国也极古老,战国时代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善鸡鸣犬吠者,孔子门下的公冶长善通鸟语,这恐怕可称口技之萌芽。但这时的口技,并不为了娱乐,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才能。及至宋代,口技才成为杂技艺术之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关于女子“口技”的记载,清代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中关于“口技”的描述,真是绘声如闻,显示了艺人的高超技艺:
“口技人坐围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一人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哭,百千犬吠。”《秋声诗自序》
人体对自然声、形的模拟,同样表现了万灵之首的人类无所不能的智慧,给人以愉悦和精神鼓舞。
马戏与驯兽
2007年09月23日
 
 
古代驯练和驾驭兽畜的杂技中,以“马戏”与“驯兽”为主(如象、猴子),此外亦有驯鸟及虫蚁之类。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由自行渔猎到训练动物进行捕猎,是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革命。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和勇士多有驱使猛兽凶禽的本领。
现今“马戏”一词多是指带有驯兽内容的杂技代称,如“看马戏”、“马戏团”。而在古代,马戏是专指驯马表演技艺。马戏始自汉代,唐代宫中的舞马是让群马在音乐的旋律中,依节拍而起舞。《明皇杂录》中记载了唐玄宗有舞马400匹。据说每年的中秋节,唐玄宗均会登上勤政楼,观看舞马的表演。在宋代马戏已发展为在马上倒立、跳马(在马的臀部两侧来回跳跃)。
现今中国的驯兽项目中,除了传统的马、猴外,亦有熊猫表演骑木马、滑扶梯和翻筋斗等项目,吸引了不少中外观众欣赏。

驯兽表演

马戏表演
滑稽与小丑
2007年09月23日
 
 
这是中国杂技艺术极古老的一个门类,古代宫廷中的“优”,可谓杂技艺术中滑稽小丑、讽刺幽默艺术的始祖。如优孟为贤相孙叔敖鸣不平。他们常以滑稽形式进谏,并善于化妆和表演。
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均把侏儒和优倡的表演内容列入百戏。李尤的描写更像后世杂技表演中的滑稽串场:“侏儒巨人、戏谑为偶”的遗风。
古代的侏儒并不全靠畸形取笑,也具有杂技技艺的。《国语·晋语》中,就提到“侏儒扶芦”,“扶芦”,就是爬竿技艺。作滑稽表演往往需要机智和极高的技艺。长人和矮子并不全靠生理的畸形,多是踩着高跷,表演翻跌滚打,虽是插科打诨,却非要有极高的技艺不可。

滑稽与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