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岗做静音房:萧山董氏谱系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30:50
萧山董氏谱系源流
  
   余闻董氏之先出于已姓。陶唐时有飂叔安者,生董父,畜龙。舜命佐禹治水,有功,故因其字而赐姓董氏。父生甲,甲生九子,其后分支散处,蔓延天下,皆为名宗, 惟广川之派为尤盛。
   西汉中有名仲舒者,明春秋,负王佐之才,试宰江都而转博士,称为儒宗。东汉中有宣者,字少年,为洛阳令,执政锄强,京师赞美。稽诸氏族,史传可见矣。
   仲舒之四十叶,名正,字公平,以贤良起,为浙江都司事。其子权,籍居萧山之党耆里。又三世,字伯玉者,为蓝田尉。尉之曾孙,字匡赞,经明行修,博通群籍,授昆山令,后转御史而升江西宪使,绰有政声。生子三人,长诚、次谦、季议,俱习经史。谦生和,职为宣议郎。谦之孙彬,擢绍兴教授。其子福佑,又施教是郡。福佑之孙俊,擢盐场大使。其次杰,游泮宫。季伟,掌教庠(xiang)学。有名武升者,肄武至元间,授沔阳百户,其余皆有令闻。盖自都事之子居是邑也。迄今四百余年,相传至于十有四世,宗族不下五百余口。或显或隐,代为乡望。苟非前人蓄德之至而庆流于后者,曷克盛于斯耶? 伟之子伯祯,读书明理,修身谨行,又能继父之志。追考前人之行实, 究其本始之源流,为之图谱而征予书之,可谓仁之至、义之尽者也。
   且夫!木之有本、水之有源,而况簪缨世德之家,可不有其谱欤然? 而谱之存,即德之存。伯祯之子若孙也,观其谱则兴夫思,思则尊,尊则亲,亲之义生焉。故夫亲疏之分,尊卑之等,代远而可知支流之派,虽繁而不紊矣,于是乎书。
  
   时在
   元统二年龙德甲戌望日
   东平 李元善题
   原载《萧山党耆董氏宗谱》
  
   [译文]
   我听说董氏的祖先来自于已姓。尧舜时有一个人叫飂叔安,他所生的儿子董父,为舜帝驯养一种叫龙的动物(即扬子鳄—编者注)。后来舜帝命他去辅佐大禹治水,立了功。因此舜帝就以他的姓赐为董氏。
   董父生了一个儿子叫董甲。董甲后来又生了九个儿子。他的后代就繁衍开来,到处都有他们的分支,而且都成为有名望的氏族。而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这一派最为兴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中期有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熟知《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所作),有担负辅佐帝王的才能。汉武帝命他到江都国(今江苏扬州)当宰相,后转升为博士,成为当时的儒宗。
   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中期有一个叫董宣的人,字少年,担任洛阳(今河南洛阳)县令,有良好的政绩,锄除豪强,受到朝廷的肯定和赞美。考证他们氏族的历史传记,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记载。
   董仲舒第四十代子孙董正,字公平,因为贤良有才,被朝廷起用,任命他到浙江任都司事(相当于军区司令一级的官员)。他的儿子董权,就在萧山一个叫党耆里(今戴村上董)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又过了三代,一个叫董伯玉的做了蓝田(今陕西西安蓝关镇)县尉。他的曾孙董匡赞,精通各种史籍,又很有修养,被朝廷授予昆山(今江苏苏州东部)的县令,后来转升御史,提升为江西巡抚大使。他在任上做了很多好事,有突出的贡献。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董诚,次子董谦,三子董议,都研究经学、史学。董谦生董和,职务是宣议郎。董谦的孙子董彬,在绍兴府当教授。他的儿子董福佑,也在绍兴执教。福佑的孙子董俊,任盐场的大使。他的次子董杰,出游泮宫。三子董伟,在大学执教。还有一个叫武升的,在家习武,到了元朝年间,被任命为沔阳(今陕西勉县东)的百户之职,其余人也都有封授。这全都是由于都事董正的儿子定居在这个地方的缘故吧。至今四百多年,相传已有十四代后裔,人口超过五百余口。有时显赫,有时隐退,世代为乡里有名望的氏族。这难道不是前辈们积下来了阴德,然后把他们的德行流传给后代才至于有这样的兴旺吗?
   董伟的儿子董伯祯,知书达理,修身谨行,又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考证祖先的事迹,追根寻源,修纂图谱。他来征求我为宗谱写序,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了。
   自古道,树有根,水有源,何况这些有世袭功德的家族,怎么能够没有一个家谱呢?只有留存家谱,祖宗的功德才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伯祯的儿子董若孙,也说看到家谱,就会产生孝思;有了孝思,就会产生崇敬之心;有了崇敬之心,就会产生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待亲以礼,事亲以义了。这样一来,亲与疏也好,尊与卑也好,既使相隔数代,也可以知道自己这一族内有多少支派,后代再怎么繁衍、复杂,也就能够做到有条有理,杂而不乱了。
   有鉴于此,我于是写了这个序。
  
  
   山东东平 李元善 题
   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5 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