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顿扮演者出柜:温州在历史上的七次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3:46

温州在历史上的七次崛起

(2011-04-07 10:11:50)转载 标签:

杂谈

温州在历史上的七次崛起--经济文化并进与社会的和谐作者:苍生 2011-04-07    有人说,温州是“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而且,这一点也得到了全国相当一部分的人的赞同。在世人眼里,似乎形成了这么一种定论:温州人素质差,只会赚钱,不懂文化。  这种观点到底是否有依据呢?为什么很多人都持这种意见?如何才能消除这一成见呢?笔者在这里先从温州人在历史上的“七次崛起”谈起。    温州古称瓯越、东瓯,春秋时隶属于越国,越亡后属楚,因其地偏处一隅,属于蛮荒之地,一向是默默无闻的。秦末汉初,其先王曾助刘邦取天下有功,得封东瓯。到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吴王刘濞战败后逃到东瓯王处。“汉使人以利啖东越”①,东瓯王就在丹徒杀死了吴王刘濞,向朝廷请功。后来吴王世子到福建的闽越王处挑拨离间,诱闽中起兵,攻打东瓯。东瓯王向朝廷求救,当时曾有人反对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但中大夫庄助则认为:“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②。于是汉武帝派庄助至会稽调兵浮海而下,吓退闽越兵。事平息后,部分东瓯人便被迁移到江淮一带。这是温州人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给世人留下了的印象竟是:“数反覆”。  温州自“东瓯王事件”后,数百年间还是默默无闻。直至西晋末年,五胡闹中原,晋室南迁。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现在的江浙一带成了京畿之地。南迁的晋室贵族及人民,带来了当时先进的黄河文明,于是温州一带又开始发展起来,在这里设置了永嘉郡(永嘉为晋怀帝的年号)。温州的山清水秀,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豪门名士的目光,后来遂有“东晋山水称永嘉”的说法。永嘉郡城设计者是著名学者郭璞,现在市区里还有以他为名的地方郭公山。郭璞之后,大诗人谢灵运、书圣王羲之、文学家孙绰、颜延之、史学家裴松之等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南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也曾隐居温州陶山。这里面对温州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山水诗派的祖师爷谢灵运了。谢灵运乃东晋时淝水之战的策划者谢安之后,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谢灵运性爱游山水,在永嘉郡数载间,他到处游山玩水,写下了很多赞美东瓯山水的诗篇,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③等等。在这些“外来温州人”的推动下,温州由此又一次引起人们的注目,在世人眼中遂被目为“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亦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  热闹一阵后,由于隋唐定都长安,政治、文化重心复又北移,隋以后温州仍旧归于一阵沉寂。北宋时温州有以哲学闻名于世者,王开祖等讲学于郡城华盖山,到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将“洛学”、“关学”带到温州,但只是在本地培养后人而已,并无在全国范围内有过什么创举,不算是锋芒毕露。    到了南宋,温州文化才第一次称雄全国,其中以大思想家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诗派及温州南戏为代表。叶适字正则,号水心,今市区人。他上承薛季宣、陈傅良等人,创造了以事功主义为核心的永嘉学派思想体系,当时与大哲学家朱熹之理学、陆九渊之心学在全国成三足鼎立之势。永嘉四灵分别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四人,四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且都来自永嘉(温州),故有“永嘉四灵”之美誉。四灵诗派以晚唐贾岛、姚合为宗,在审美观念上,反对道学,以矫江西诗派之弊。写作注重锤词炼字,诗风精致纤巧,清新淡远,为当时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而南戏在当时也风行全国,是中国最早的戏剧。    这是温州在继东瓯王事件、谢灵运山水诗之后第三次在全国范围内所起的重大影响,正如吕祖谦称赞叶适的话:“自以为进,后生可畏”④,世人眼里便有了奋发自强、“自以为进”的感觉。由原先长期的默默无闻一下子掀起滔天大浪,真是:“看不出来还有那么一下子”。  温州在南宋之后又是数百年的默默无闻,在元朝时,其间虽然也曾出过一些人物如诗人林景熙、陈高,戏剧作家高则诚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毕竟是难称开一代风气之重量级人物的了。  直到明朝,温州开始在政治上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有来自文成县的刘基,这是家喻户晓,毋庸多提。此后最有名的要算是嘉靖间的内阁首辅张璁了。张璁为永嘉场三都(今龙湾永中)人,在嘉靖间以“大礼议”之争、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首辅。他的观点被后人认为是“颇有深识”。在此前后也出过因反对朱棣篡位被并灭三族的户部侍郎卓敬、耿直敢言的南京礼部尚书章纶及曾同解缙、胡广、杨士奇入阁拜相的户部尚书黄淮等,他们或被叹为“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或曾“议虽不从,天下咸重其言”,或被赞为“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⑤,大多有点不同于众,敢逆流而上,论事有独特见解。温州人,在全国开始又有了那么点的看法——“颇有深识”。  明中期之后,温州虽也曾小打小闹过一阵,但仍旧是数百年的沉寂。  温州人的第五次崛起是在清朝的中晚期,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是来自瑞安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孙氏世家。学者孙衣言建玉海楼,藏书数量甲于东南,其子孙诒让因此大受其惠,成了“三百年绝等双”(章太炎语)、“启后承前一巨儒”(郭沫若语)的东南大学者,温州人因此在全国开始大显身手。在此同时,又有号称“东瓯三杰”的陈虬、宋恕、陈黻宸等一批维新主义思想家的崛起,形成了一种思想启蒙运动的潮流。温州人因此在全国人的眼里也就有了这么的一个能够“启后承前”、会赶潮流、敢为天下先的印象。    继晚清中国第一个办数学刊物的黄庆澄之后民国成立后以来温州出了苏步青、姜立夫、李蕃等等一大批的数学家,其中苏步青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家”,姜立夫则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据统计,中国数学界的温籍教授就有200来人。温州人,在全国人的眼里又有了一种很会算、是“数学家之乡”的印象。这是温州人及温州文化在全国的第六次“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阵沉寂。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数反覆”、来自“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地方、能够“自以为进”、“颇有深识”、“启后承前”、“很会算”的温州人开始在全国改革浪潮中大显身手。温州模式蜚声海内外,温州人站在经济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了经济大发展的开路先锋。  至此,笔者总结一句,从历史上的“七次崛起”看来,温州人的表现是:要么就默默无闻,要么就轰轰烈烈。而最近的几次“崛起”存在着时间上的交互性,并且还有向前继续发展的趋势,并非像以前那样的中断过久。    毕竟,研究历史的人是很少的,任何人也不可能老是摆出些老古董,否则大家都去搬陈年老帐,哪个地方没有出过一些名人?现在的温州,虽也曾出过一些名宿清流,但毕竟属凤毛麟角,并无形成“森林”的气候。而与经济方面的“敢为天下先”相比,一些没有新意、没有独创性、单靠文采及现有知识的成就,无异于跛脚鸭走路——单边斜。并且由于经济上的过于发达及其独创性,在文化上的这一点点成就倒被压下去了。因此,“文化的沙漠”一说不胫而走。  当代文坛,东有余秋雨,西有贾平凹,南有金庸,北有王朔,此为中国文坛之“四大寇”,与香港“四大俗”是同一意义上的。各地人才济济,论文采我们温州无非就那么几招,论思想确实也没有出过什么新鲜的见解来。即使有,也被一棍子打死,吓得再也不敢出头露角了。如此下去,经济上脱贫致富了,何时我们才能摘掉思想文化上的“贫困户”这顶帽子呢?  温州若想改变这一失衡状态,唯有在思想文化领域上也“领全国之先”,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起先锋、探索的作用,温州才能再一次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崛起。  如果全市上下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这一点,能够认真地做到这一点,能够从文化发展的长远目光上看并给予应有的鼓励与支持。我想,历史,将会为温州而骄傲。    温州人的“第八次崛起”,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上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①即东瓯。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②见《史记·东越列传》。    ③分别见《谢康乐集》卷二:《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    ④见《朱文公集》卷三十六。    ⑤分别见于《明史》:《卓敬传》、《章纶传》与《黄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