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刹马乌巾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9:25:30

刹马乌巾荡

(2011-05-01 02:15:55)转载 标签:

施耐庵

乌巾荡

岳飞

金兀术

水韵兴化

《水浒传》

郑板桥

 

         

         刹马乌巾荡

 

                        徐 坤

 

 

   江苏兴化诸多风景名胜中,我独喜欢乌巾荡。乌巾荡,这个名字好听,豪迈。想想看吧:极目楚天,湖汊湿地,宛如古代男子头上一团软裹的巾帻,袴褶,黢黑,扭结,散漫蜷曲,极度伸展。偶尔,风起处,巾帻的某一角被吹乱,狂舞。刹时,天地昏暗,轰隆隆,莎啦啦,芦苇与水泊的阵仗。车辚辚,马萧萧,地动山摇。好一幅古战场的鏖战时光!

 

乌巾荡在传说中真就曾是古战场。在这里,抗金名将岳飞大败金兀术,一箭射下金兀术头顶的乌巾落入水中。芦苇荡从此而得名。乌巾荡,这个兴化城北紧贴城边的湖泊,如今叫“乌巾荡湿地公园”的所在,据说,还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梁山泊的原型。谁能相信呢?

           

                                  施耐庵纪念馆

 

眼前的乌巾荡,这团南方的、温婉的、黏稠的、甜糯的、荡漾着浓重春天气息的湿地湖泊,已无法再现宋金大战时的激越,也无从想象它能衍生出北方剽悍的水泊梁山。或许,也只是“乌巾荡”这有古战场意韵的三个字,才激起了施耐庵脑中英雄豪杰上天入地的想象?水浒里那些豪杰一百单八将里,哪一个像兴化南方人?我所认识的兴化后裔里,费振钟像吗?毕飞宇像吗?王干像吗?顾坚像吗?如今他们都已经上墙了,在兴化文学馆里,业绩占了好大一块地方。要说像,他们也只能像智多星吴用,再不就是浪里白条张顺也说不定,呵呵。或许,这几个白脸文人,他们根本上就应是现世和未来的施耐庵,预备着笔底千钧,流芳百年呐。

 

                           

                批评家王干                  作家毕飞宇                   批评家费振钟

          

兴化人施耐庵,隐居家乡作《江湖豪客传》(即后来的《水浒传》)。乌巾荡给了他灵感,金兀术头巾被岳飞射落的地方激发了他的想象,他以史为据,出神入化,就在这南方湿润之泽里,以七十回、一百回、或一百二十回的气势,雄兵激荡,终于成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白话文小说。

 

 乌巾荡,造就了一代作家的伟大和神奇。今天的乌巾荡,又能奉献给人们什么呢?

       

清明方过,夜晚的乌巾荡湿地水面上,细雨霏霏,寒气袭人。一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水韵兴化》即将在湿地公园开演。水面上搭起了临时景台,分成几个演出区域,宏伟,阔大。激光灯束赤橙黄绿青蓝紫,刺穿了夜幕天空,眼前晃着一道道耀眼亮光。坐在临时搭就的木板苫顶的导播室里,看着灯光音响师紧张忙碌,听着身后那个体操学校老师模样的小女编导一刻不停、从耳麦里向场地上的演员喊着口令,从头到尾她嘴就没停过。那个紧张聒噪程度,比打仗还忙,真不亚于指挥乌巾荡的古战场。

 

         

            2011年4月6日乌巾荡,《水韵兴化》大型水上实景演出

                                             (照片来源于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博客)

                               

细雨斜风,不断的从敞开的窗口抽打进来,撩得面部濡湿,冻得人瑟瑟发抖。台下,湿地中央那些为观众奉献美感的演员们更显不易。他们在雨中穿衣单薄,短裤裙装,踩着湿滑地面,蹦跳穿梭,做出各种编队和造型。他们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长,让观众将兴化的自然美景看遍,也演绎完兴化两千多年人文之乡、英雄豪杰辈出的故事。

 

         

                        冒雨观看《水韵兴化》的人群

 

……炮火齐鸣,真就出现了岳飞大战金兀术的场面;鼓声激昂,真就有施耐庵挥毫摹写《水浒传》场景……景板一转,一片片歌舞升平中,出现满台满场的黄色,灿烂、炫目、耀眼。那是千岛的菜花园吧?那个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东侧的千岛菜花风景园,人一走进去,就会蓦地眼前一黄:像被什么人用黄颜料泼了一般,满眼满眼都是醉人的黄!

 

 

          

 

 

那是春天里第一抹微黄,是嫩绿衬着的鹅黄,是小鸡雏刚孵出时的娇黄,是刚出壳的雀儿嘴角的一丝丝嫩黄。船行水中,铺天盖地,周围是满世界的嫩绿;驻足岸边,横扫千军,眼下是一宇宙的俏黄。

           
 

          

 

千岛的垛田菜花,也是人造的奇观。水乡泽国,田地奇缺,低洼湿地里,人们靠挖河泥垫高农田,形成小块小块的高地和密如蛛网的河汊沟渠,在没有地的地方造出了地,在没有田的地方垛成了田。从高处望去,垛田菜花,呈现八卦阵、太极图诸种形状,像摆成的积木一般。真乃天工开物,人定胜天啊!

 

 

 

             

 

……那一片片铜棕色的人群方阵,演示的是兴化水上森林公园吧?走在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湿润的木板栈桥上,一排排、一列列密漆漆的水杉、池杉排列有序,蔚为壮观。林梢上空百鸟朝凤,啁啾啼鸣。林鸟呼应,一地的清寂和热闹。今年天气冷,到了这会子,杉树的叶子还没有绿出来,见不到蓬天的绿意,却见一棵棵紫红铜色的光溜溜树干粗壮、笔直,从天空俯降下来,直直扎入水里,就仿佛旭日阳刚,嚎叫着春天里最后的冲动。杉树的根系深深扎进沟渠的油泥里,有些露出水面的气根,牵拉纠结成“猴子望月”“佛手观音”等千奇百怪的根雕的形状,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沟渠的一脉脉流水,环绕着杉树的路径。每每小船儿掠过,便会有鱼儿跃起。好一幅林、垛、沟、鱼相伴生的景致!这里不是天然林,而是30多年前种植的人工生态林,面积达1500亩。据说,当年的知青也参与了种树的劳动,最初只是对于这块湿地的废物利用。没想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初的简单劳作,却是为后人积下了功德。

 

 

 

            

                          兴化人 郑板桥(1693-1765)

 

……那一声高高的吟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是郑板桥出场了吧?!没错!是郑板桥。兴化,这个远古时的犯人发配流放地、中古时期供人避灾躲难的泽国小城,如果没有了郑板桥、施耐庵、刘熙载这些名人大家的杰出,仅有自然美景,兴化和别处还有什么差异?

 

          

                     板桥故居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板桥故居,位于现今闹市一隅,门楼方正,瓦黛墙青,素净简朴。窄小的院落,意韵清幽。那间小得转不过身来的卧室里,书家自题“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仍挂于墙上。透过气窗,见外墙下萧萧兰竹,阶上一盆海棠。从前认定书家的这两句自况是心高气洁,眼前此景,于实在的逼仄之中,看着,怎么都像个自嘲。然则,那体恤民生的“衙斋”情结,已经传继于后人心里。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首,人们多扬其“怪”,不知其“正”。板桥的楷书行书都相当端正,工夫了得!每一幅都可以当字帖。这次,在兴化博物馆,有幸见到郑板桥的真迹,从年轻时的临帖周正、中年时行草的工整精致,到老来时大化革新、字体变异成“怪”,皆令人叹为观止!跟我在西班牙毕加索展览馆看到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看到了又一个艺术家从年轻时的精致的临摹现实主义、走向年老时的怪诞反现实的过程。毕加索前期的画作也中规中矩,是功底深厚的临摹写实基础上的精湛的传统画风。后来摇身一变,以抽象变形取胜,果然一怪冲天!由此得出一个道理:艺术家到老了,一定要造自己的反,造现实的反。艺术上的中规中矩是没出路的。尤其,老来,一切都无所谓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一阵鞭炮声响,水上打渔撒网耕地娶亲等乡俗表演开始了。台上穿红戴绿的新郎新娘演绎着甜蜜,激光束打出喜艳艳的红色笼罩景台。人群队伍跟着队形变幻,敲锣打鼓,歌唱欢腾。不管古昭阳兴化是怎样险峻一个地方,也不管是什么朝代,老百姓吃饭穿衣传宗接代奔好日子的念想是不变的。活着才是硬道理。元末施耐庵回归故乡时,面对乌巾荡美景,曾吟诗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芦苇荡。蓝天白云映碧波,绿树丛中是故乡”。

            

                 

                       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乌巾荡

 

兴化的故事,始于乌巾荡,止于乌巾荡。本来,千里下江南,只为看菜花。却不想被引进了乌巾荡,于泽国水乡《水韵兴化》光飞灯舞间饱览一脉盈盈人文景观。古之昭阳今之兴化,五代设县时意为“昌兴教化”,今番扬名天下时,应是“繁荣昌兴,教化振邦”了吧?

 

                             20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