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其章简介:老蒋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1:11
货可居,待价而沽 
   
    奇货可居,待价而沽,是指投机商人囤积稀有商品,等待时机获取暴利。投机商人的经营之道被政客们引进到政治角逐场。蒋介石在自己初涉政界之时,就开始使用此法,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事 例: 
   
    蒋介石是由陈其美引入革命队伍,依靠陈步步攀高的,陈其美被人杀害后,失去了靠山,也就失去了进入高层领导的机会。他想利用与孙中山的关系,寻找事业发达的新途径。由于交往不深,孙中山虽然对蒋有比较好的印象,但对其能否担起大任持怀疑态度,这样也就不可能委以重任。 
   
    护法运动伊始,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并在积极准备北伐。蒋介石决心去广州投奔孙中山。但又考虑到,如果这样两手空空地去面见孙中山,未必能得到位高权重的职位。如果自己开口要官的话,有违于孙中山“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训导,意图太明显,被认为是为官而来,为孙中山所厌恶,那会把事情弄糟。如想当官,只能表现出自己有志革命,无意做官的姿态。但等待时机,还要通过自己的作为创造机会。 
   
    首先,向孙中山献策,以作敲门砖。1917年9月,蒋介石写了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10月又写了一份《滇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提出:“我军主作战地,当定于东南沿海一带之地区,而于湘省暂取守势。先以海军为主力,向东南沿海一带之闽浙两省,扫除北军之势力,击攘湘沪之敌军。以吴淞之门户,东南之势力不难完全造成矣。若西南战局能有转机,则与之互相策应,出入于长江沿岸一带,肃清长江上下游之敌军,则第二期作战北伐之基本定矣。” 
   
    这两份“计划”寄出后,蒋介石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孙中山阅读了蒋介石的两份军事作战计划后,对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有所了解,其谋略有参考价值。于是,于11月正式委任蒋介石为大元帅府参军。不过这是一个虚职,职位虽高但权不大,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不是一个能一展宏图的平台。在蒋介石看来,这种可有可无、有虚名无实权的职位,宁愿不做,也因此举降低身份。因此,以种种借口不应孙中山之召,这一手果然奏效,在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人中,很多是以紧跟孙中山为做官之路径的,蒋介石居然不看重“官”字,促使孙中山刮目相看。 
   
    孙中山身边有为的军事人才奇缺,求贤若渴,就再次邀请蒋介石。1918年3月,蒋介石来到广州,孙中山立即委派他赴广东汕头前线,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这是一个实职,所以欣然接受。 
   
    其次,目标清高,以退求进。粤军派中有派,明争暗斗,纷争不断。蒋介石是一个客籍人来统率一支队伍,既要遭到地方主义的排外倾向的排斥,又在派系斗争中如同夹糖饼,夹在陈炯明、邓铿、许崇智这三大派派系之间,感到左右为难。 
   
    为表示不与粤军的派系斗争同流合污,他于1919年6离开粤军,跑到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游历,做“隐士”。又是浏览风光,又是赋诗填词,似乎既清高又悠闲自在。其实,他不是真正要成为一个淡出“江湖”的隐士,真正的隐士是不过问时事的,要不然陶渊明怎么会“不知有魏晋”呢?而他却并一天也没有闲着,貌似闲居,却时刻关注着政局的变化,因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揣摩推算,同时继续有所作为,以免弄巧成拙。他不断地给孙中山上书,发表对时局的看法,献计献策。 
   
    1919年10月,他到上海面见孙中山,详细陈述自己辞职的缘由,进而表示到欧美去留学的意向。此时的孙中山处于军阀的压力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身边正需要一大批得力干部,因此,不同意蒋长期离开中国,留下在军事方面辅助于他。 
   
    蒋介石赴欧美留学的计划是否确有此打算,这种没有记载的心理活动很难推断,但从后果看,是投石问路,以试探自己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分量。这一招又奏效了,孙中山用命令的口语表示挽留之意,蒋介石心领神会,当即表示放弃留学计划,留居上海,准备为革命领袖孙中山效力。这是口头上的答应,内心还在盘算着,鉴于粤军的现状,重返粤军,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若轻易应孙中山邀请到粤军中谋职,不但成就不了什么大的事业,反而难以引起孙中山对自己的重视,他决定再等待。 
   
    1920年,蒋介石又一次离开广东。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孙中山在军事战略上有远见,但对具体些的军事谋划却不太熟悉,急切需要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于是发出数份电函,急招他到广东就职。并让戴季陶到蒋介石家里去劝说。这时,蒋介石感觉到自己的身价看涨,没有立即应召。戴季陶觉得他做得太过分了,责骂蒋介石,两位好朋友大吵起来。 
   
    再次,以缓应急,见好即收。1920年3月,粤军征打广西,十分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才谋划,孙中山亲自急电蒋介石,要其到粤军面事,但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却领着自己的亲属游山玩水去了。 
   
    蒋介石之所以仍不愿出山,其缘由是内心对孙中山有所不满,他觉得孙中山希望他做事,但又不给实权,如果只是个配角,当不了主角,即使胜仗打得再多,那也是别人的,不仅如此,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招人嫉妒,不可能带来多大的政治上的利益。正是因为有这样盘算,没有急于成行,也不把自己的心思挑明,而是用打太极拳的套路应对孙中山的“急招令”。以缓应急,等待孙中山给自己更大的好处。 
   
    蒋介石不愿意轻易应召,果然取得了良好的功效,在用人之际,孙中山觉得蒋介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对革命对领袖忠心耿耿。就在蒋介石的假意推辞之中,他的影响和身价直线上升,孙中山终于委以重任。蒋介石见好即收,借助孙中山的信任,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甚至超过自己的期望值得到的东西。 
   
    评 析: 
   
    蒋介石有在大上海闯荡的阅历,他把投机商人“奇货可居,待价而沽”的经营之道,运用于政治领域,在这方面运用得比较得法。 
    待价而沽中的“待”是策略和时机,“价”是关键,是“标的”和“目标”。就“标的”而言,应是实标而不是“虚托”,也就是说,应该是“物有所值”,自己确实有与追求“目标”相匹配的资本;就“目标”而言,应是可望而又有可能得到,开价或者说期望值不能太高,更不能搞满天要价,就地还钱那一套。其要旨在于把握时机,讲究方法,适度作为,以求抬高身价,实现增值,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否则,不得要领,弄巧成拙,会被贬值,甚至有可能一文不值。蒋介石在这方面颇有心得,时机得当,方法得体,张弛有度,收获颇丰。 
   
    巧伪装,静观其变 
    
    蒋介石擅长伪装,他往往在局势没有明了的时候,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以达到左右逢源,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的目的。 
   
    事 例: 
   
    为了学习苏联的经验,争取更多援助,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蒋介石一行在苏联的参观访问,对于俄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增加了了解,对一部分革命的情况和经验有所认识,对军队组织和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在较深体会,汪精卫后来谈及此事时说,代表团“经过一番切实考察,知道红军的组织、共产党森严纪律,遂为日后回国后改组本党创建党军之一大动机。” 
   
    蒋介石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对待苏联的建军经验和党的组织领导,贬斥苏联的社会改革政策。他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共产国际对各国党的态度,以及未来两党两国关系,国共合作,产生重重疑团,后来他在《苏俄在中国》中说:“我考察苏俄归来后的结果,是使我冷静下来,我深信和断定本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虽可有助于对抗西方殖民主义于一时,但在我们革命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达到国家独立自由的目的。”代表团回国后,蒋介石将写的一篇《游俄报告书》寄给孙中山其中包括对联俄联共的疑虑。《游俄报告书》到底如何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蒋经国对《苏俄在中国》的诠释中略知其大意,他说:“回国的时候,(父亲)便秘密向总理报告:第一,苏俄的共产主义,实行起来,一定要为害人类;第二,今日的‘朋友’苏俄,正是我们未来的最大的‘敌人’。”蒋介石还在给廖仲恺的信中说:“以弟观察,俄党殊无诚意可言……俄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 
   
    他到了广州,向孙中山汇报了苏俄建军经验,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疑虑。孙中山认为蒋介石“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未免顾虑过甚,要适合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勉励他为中俄合作多做贡献。尽管他未接受孙中山的忠告,懾于孙中山的威严,他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 
   
    1924年,蒋介石受孙中山的委任,到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此时的广州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革命热情高涨。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深入人心,因有共产党的参加,日益衰落的国民党开始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大批青年响应号召,到广州参加革命,黄埔军校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同当时的军阀抓丁,逼人当兵形成鲜明对照。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广东革命势力发展迅速,共产党的思想观点对广大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这种革命气氛下,如果公开自己的不同政见,极有可能革命势力所被抛弃。 
   
    尽管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理想,有着天然的反感,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只好把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尽量伪装进步,以赢得黄埔学生的拥戴。載季陶等人也提醒他,要他先掌握实力,暂不表示不同政见,等羽毛丰满后再说。在公开言论和著述中都有很多漂亮的革命词藻,盛气凌人的锋芒也有所收敛,表现得颇为谦恭。他对苏联顾问很虚心,对共产党表示团结和尊重,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是他提出来的,内含着加强联合战线的意味。“他亲笔题写了这四个大字,呈请孙中山核准颁布,挂在军校门上。在一些训话中,大谈俄国革命的经验,号召学生学习俄国革命精神”,声言“我们要党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他对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也表示尊重和信任。加伦当时写道:“蒋介石将军与我国教官的关系尚属融洽。”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表示要同共产党人合作。“三民主义信徒与共产主义信徒非联合一致不能完成国民革命。”“三民主义之成功,与共产主义之发展,实相为而不相悖者也”。“除了共产党之外,其他团体肯定我们本党真正合作革命事业的,就很少了。”“我们国民党只有左派与右派之分,不能有共产党与非共产党之分,更不可能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分。”他要求国民党员“不可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党,就是背叛了总理定下来的方针和主张。” 
   
    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深得人心,蒋介石也高喊这一口号。他多次说,现在我们生在这个乱世,是一个最不幸的事。我们的国家,已经衰落不堪,我们的党,也是积弱不振,所以我们今后要特别努力奋斗,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以雪我们国家以前被人压迫的耻辱。他还说:“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什么如是延长?乃是因为军阀身后有个牵线之帝国主义者做他的背景。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必须假手于中国军阀,方得肆意残暴,而使中国人民默予敢毒。故帝国主义不倒,中国军阀之乱绝无已时。我党革命目标,与其专革军阀的命,毋宁先革北京东交民巷太上政府帝国主义的命。” 
   
    尽管蒋介石在这个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在本质上是偏右的。他在国民党内左、右派之间两面讨好,又两面开弓,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周恩来后来在论述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时指出:“蒋介石开始办黄埔军校时,表面上赞成革命,但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反共反苏的,并不是真心诚意地与共产党合作。”他“随时提防和限制共产党”。 
   
    蒋介石的表现,迷惑了很多人,当时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对蒋介石很是好感,他说:“现在蒋介石先生手创了有力的党军,用这包打军阀绝不扰民的党军,不顾成败得失地肃清了那些拉夫开赌、税苛捐、各霸一方、历年扰害广东人民的滇、桂、粤各派小军阀,以图广东军政财政之统一,这不但为国民党建立了惊人的勋劳,并且为已死的中山先生出了多年力不从心的怨气。”1925年1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把已经是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人物的蒋介石列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看成是仅次于党首汪精卫的第二号领袖人物。 
   
    不仅陈独秀被蒋介石的假象所迷惑,连苏联顾问也称赞蒋介石“在政治上是个左派,并正往左发展。”即使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向共产党和苏联顾问发难,苏联军事顾问仍认为蒋介石是一个左派。 
   
    评 析: 
   
    善于伪装,是政治权术家的看家本领。蒋介石在涉政之初,基本少有伪装,其傲慢加直率,常常导致自己受排斥。经过政坛的磨炼,得势后他比较善于伪装,尤其是,随着权位的增大野心膨胀,更不轻易表明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内心不同意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却在公开场合大唱革命高调,左右逢源,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由于蒋介石伪装巧妙,左右逢源,赢得左派和右派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的得票仅仅比汪精卫少一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二届执委第一次会议上,又被推选为常务委员。他已成了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 分享到   
1人推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