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背后哪几集有床戏:艺术大师的眷眷苏州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28:14
       

 

    今年10月,是艺术大师、我国著名书画家吴作人诞辰100周年。此刻,我不由回忆起18年前去北京拜访大师的情景。

    1990年12月中旬,我与苏州工专的同班校友邹立昌一起去北京,拜访在京的一些校友,邀请他们参加将于1991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苏州工专海内外校友纪念母校创建80周年活动。

    得知我们到京,数十位在京校友相约,邀请我们两人在坐落于王府井南侧台基厂大街的北京松鹤楼菜馆聚会,畅叙同窗情谊。聚会间,我们向大家发出了参加校庆活动的邀请。对于一些未能到会的年事已高和公务繁忙的校友,我们打算逐一拜访。17日,拜访了时任国家商业部长的胡平校友,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18日上午,我们在北京两位校友的陪同下,一起来到西郊花园村华侨公寓,拜访时已82岁高龄的吴作人学长。一进入吴作人学长的公寓会客室,当听说我们从苏州来,他十分高兴;当听说我们都曾就读于苏州工专时,吴老更是亲切如故,谈兴倍增。他指指自己的喉咙,说是年纪大了,中气不足,一句话要分两截子讲。可他始终侃侃而谈,毫无倦色。

    临近冬至的北京,室外气温在零下五六摄氏度。吴老的会客室里却温暖如春,冬阳透过南窗,把窗台上水仙花挺拔的叶瓣照射得葱翠欲滴、疏影如画。吴老关切地说:“里面热,快把外套脱了,或是敞开。”

“回首往昔,不胜沧桑之感。”我们刚坐下,吴老便谈起了苏州,谈起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用右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高高的前额和披拂在后脑的微微卷曲的银丝,微笑着说,“上了年纪的人,对眼前的事常常记不住,对年轻时的一些事,倒还记得挺清楚的。”

    吴作人1908年10月生于苏州查家桥17号。父亲给他取名“寿之”。《诗经·大雅》中有句:“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遐不作人”的意思是“培养人才,谋虑周全。”因此又给他取名“作人”。他的祖父吴长吉,1832年生于安徽泾县,后迁居苏州,是19世纪下半叶苏州的著名画师。“我是安徽苏州人”,叙谈中,吴老先后两次这样风趣地说。

    谈到苏州工专,他说,当时叫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他兄弟四人中,包括他自己在内,有三人都在苏州工专读过书。吴作人于1921年考入苏州工专附属中学,1926年升入苏州工专建筑系,该系设有美术课程,从此他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尔后,考入了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1930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的美术院校深造。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回国搞美术教学,培养美术人才。195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5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先后获得法国政府“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和比利时国王“王冠级荣誉勋章”。

    他在苏州工专附中读书时,便和几位喜爱绘画的同学组织了美术组,曾在学校壁报的“讽刺”专栏上刊登画作,以揭露军阀对教育事业的摧残。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反帝怒潮汹涌澎湃,席卷全国。苏州工专和附中的学生也走上街头,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反帝示威游行。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的游行队伍里,也有身材颀长的热血青年吴作人。吴老在谈到这段往事时,拽了拽他那黄褐色灯芯绒的对襟上衣后,比划着说:“有一次我们每人身背一只竹筒,上面贴了封条,以示取信于民,上街募捐,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运动。我们从三元坊募捐到火车站,并登上了火车;火车开了,便募捐到无锡……”我告诉吴老,为纪念“五卅”运动,苏州有一条五卅路。1985年5月,在纪念“五卅”运动60周年的时候,苏州市政府特地在五卅路上立了一块“五卅路纪念碑”。听了我的介绍,吴老连说“很好、很好!”……

    我们邀请他回苏州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活动,他说,“谢谢相邀,大家相聚一下很好,可是我已到耄耋之年,有些事情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什么,看了看手表,不禁暗自“哎哟”一声。在拜访吴老之前,我们通过电话与吴老女儿相约时,他女儿曾客气而郑重地说,医生有过嘱咐,考虑到吴老的健康,他每天的接待活动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当时我们答应,只需占用吴老20分钟时间,可现在已经40多分钟了。我向同行的三位校友示意了一下,随后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吴老表示歉意。吴老却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你们来,我很高兴呀。”

    我们要走了,吴老站起身来,转到搁几后面,找出四张印有他亲笔写的通信地址的不干胶纸条,叫我们贴在本子上,以便今后联系。

    走出我国当代艺术大师吴作人的公寓大门,回眸凝望,看到他会客室窗台上的水仙花,在阳光下亭亭玉立,犹显生机盎然。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在北京病故,享年89岁。1998年5月,苏州“吴作人艺术馆”落成,以纪念这位为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精心培养人才、为开展中外文化交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