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5 下载:上调油价,发改委在替谁背黑锅-搜狐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21:36

上调油价,发改委在替谁背黑锅

  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第二次上调,发改委对此次油价上调的三点解释,从理论上看似乎颇合情合理,油价涨幅也远远低于国际油价同期约13%的涨幅,但是为什么消费者普遍反应依然是不满? 【网友评论】

油价又上调,不怪发改委

    除了石油公司,多数人都不喜欢高油价。油价上涨除了直接增加出行成本,还通过影响运输、能源、原料的成本,间接推高物价的整体水平。

理论上的“成品油价格机制”

    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原油价格和合理的加工利润构成(包括炼化、储运、销售等环节)。原油价格参照国际市场,当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相应调整成品油价格,并且在油价超过80美元每桶时,逐渐扣减加工环节的利润。【详细】

发改委也未必主动愿意调整油价

    不过,如果发改委不想调整,它也可以不调整。而且,作为掌管经济政策与规划的部门,手握重权的发改委还肩负着其它职责,比如遏制通胀——从理论上说,油价下跌应有助于遏制通胀。上调国内油价会增高国内的通胀预期,完全不利于发改委的“遏制通胀”工作。

涨油价主要压力来自炼油企业

    成品油定价机制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中石化与中石油等炼油企业。当无法将上升的原油成本转嫁给成品油消费者时,炼油企业就会亏损。2008年一些炼油厂被迫关闭(作为国有企业,中石化与中石油每年会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但这并不足以遏制炼油企业转嫁成本、提高成品油价的欲望。

手握重权的发改委还肩负着其它职责,比如遏制通胀——从理论上说,油价下跌应有助于遏制通胀。

调价难服人:石化企业的两个谎言

     发改委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公式看似合理,但是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后,就包含了极大的不合理。简单地说,只要中国的石化行业还垄断在两三家国有企业手中,中国发改委制定的油价就难以令人信服。

原油成本价:国内远低于国外

    中国并非一滴石油不产的贫油国。从原油成本上讲,中国超过50%的原油依赖进口,但是国际市场油价并不能反映另外40%多国产原油的成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业每年在国内开采的原油超过2亿吨,成本远远低于120美元每桶的国际油价,却以每桶上百美元的价格计入成品油成本中,转嫁给消费者。三大石油公司每年因此获得利润逾2000亿元,这还是支付了垄断行业高额运营成本之后的净利润。 【详细】

成品油加工利润:没那么低

    由于缺少市场竞争。政府给予成品油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空间,也难以令人信服。由于中海油的下游业务规模很小,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主导。两家公司经常强调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去年的财务报表也确实显示炼油业务微利或亏损。奇怪的是,对这一“亏损”业务,两大企业不但没有放弃,而且不断扩大产能,通过优先供应旗下炼油厂、加油站的方式,挤压和收编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恐怕这说明成品油业务依然是有利可图的 【详细】

只要中国的石化行业还垄断在两三家国有企业手中,中国发改委制定的油价就难以令人信服。

没有真实市场竞争,堵不住抱怨油价的嘴

开采垄断、进口专营,哪来的市场竞争

    在上游的利益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一些本来属于全民所有的油气资源现在正成为少数企业获得暴利的主要工具。三大石油企业开采了本属于全体公民的资源,享受了高工资高福利,积累了高额利润。然而,除少数外资股东,中国公众从中获得的回报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对多数A股股东而言,回报干脆为负。
    当原油进口依赖率还很低时,原油进口专营权可以说这是在保护国内油田免受进口冲击,但现在,进口依赖度已提高到55%,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已成为许多人忧虑的大事,按理说应该发动大家都出去找油才对,但实际上,专营权仍固若磐石,难以撼动,如果不是进口专营给油企带来好处,何以如此?

任何定价都不如真实的市场竞争有效

    怎么把成品油加工环节的利润真正限制在合理水平?只能靠开放市场:将成品油加工这一“亏损”业务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允许它们不再通过“两桶油”,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加工销售。如果到时民营企业生存得下去,中石油、中石化就只能从自己身上寻找亏损的原因了。无论最后证明亏损的是国企还是民企,最终受益的都是消费者。 【详细】

垄断不除,抱怨高油价无法避免

    有人说,高油价是好事,可以控制排放,保护环境;即便我们认可这一说法,也并不意味着这是赞同垄断的理由;要达到压抑燃油消费的目的,收燃油税这样的税固然是一种选项,这样消费者兼纳税人至少知道油价那一部分是交税了,这也为进而立法控制这部分税收的用途建立了基础,但垄断租金却是不明不白的直接落入了国企口袋,部分化作过节费、招待费、差旅费、学习考察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