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之战的电影:蔡振华为何干什么都出色 因他总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10:08

蔡振华为何干什么都出色 因他总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14日09:48  乒乓世界杂志

  蔡振华:在最适当的位置上……

  文/夏娃

  在徐寅生自传《我与乒乓》一书中,关于蔡振华有这样一段描述。

  第36届世乒赛前,被初步纳入男子团体阵容的除了谢赛克,另一位人选是蔡振华。

  小蔡是江苏人。还是在无锡花园小学读书的时候,不到10岁的蔡振华就在体育课上显露了他的运动才华。他跑得快,跳得远,是全校60米赛跑的冠军。当他迷上乒乓球后,很快又成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小球王。进入无锡市少体校后,只经过短短的四个月,他就成为全市的少年冠军。这表明他打球有些天赋。

  1973年,蔡振华被选拔到江苏省集训队,当时他是以防守为主的削球手。他进步仍然很快,四年后成为省队主力。他一心想成为江苏省的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但他的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个停滞阶段。

  怎样才能使蔡振华的技术水平再出现一次飞跃呢?江苏队教练杨光炎在苦苦思索着。他全面分析了蔡振华的特点,生性活泼、自信好胜,刚强优于柔韧。正手攻球功底较厚、爆发力好,这些特点更适合于进攻型打法。如果让他彻底改变打法,弃守为攻不是更好吗?

  杨光炎征求小蔡的意见,小蔡听后眉飞色舞,一拍即合。

  小蔡原来打削球时使用的球拍正手是反胶,反手是防弧圈胶皮。这种胶皮的特点是弹性很差,也没有黏性,最早是奥地利推出的新产品。由于它对弧圈球反应“麻木”,所以削球防守非常有效,因此被称为“防弧圈胶皮”。蔡振华改为全攻后一时也没顾上换球拍,没想到,使用这种防弧圈胶皮进攻,竟产生了意外的效果,击出的球比较下沉,速度慢,力量也小,形成了不同的节奏,使对方很难适应。于是他索性不换球拍了,就这样他既保持了梁戈亮、黄亮那种换拍发球技术,又创造了一种新的进攻型打法。这正是李富荣等教练梦寐以求的新人。

  欧洲的一位哲人讲过,一个人只有被放在一个最适当的位置上,他潜在的才能智慧能创造出双倍的奇迹。

  号称“猛张飞”的蔡振华自弃守为攻后,就是被放在了“最适当的位置”上,他如虎添翼,比赛成绩直线上升:1977年秋天,也就是他改打法仅一个多月后,获全国分区赛冠军! 1978年迎战日本队独得三分,战胜了世界冠军小野诚治;1979年代表中国青年队出访欧洲,取得19战18胜的好成绩。

  李富荣选中蔡振华,期望他能挑起世乒赛打翻身仗的重担。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20岁的蔡振华不负众望,不仅在团体赛中挑起了大梁,与匈牙利队打决赛他全取两分,在单项比赛中还获得了男双冠军和男单亚军。

  在上世纪80年代群星闪耀的中国乒坛,因为两度与男单冠军失之交臂,也因为国际乒联改变器材规则对他打法的影响,蔡振华并没有成为最灿烂的那一颗。但中国乒乓球的核心领导层看到了他身上的潜质,不断地把他放在了最适当的位置上,比如总教练许绍发让好斗、调皮的蔡振华当了男队队长,使他切身体会到了身先士卒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1989年中国男队兵败多特蒙德,许绍发向徐寅生、李富荣力荐蔡振华接班,蔡振华很快从意大利回国执教。

  1991年千叶世乒赛,中国男队成绩跌入低谷,三十岁的蔡振华受命于危难之时,从此“风火少帅”的一举一动都在亿万乒乓球迷的注视之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选择男双为突破口,吕林和王涛夺得冠军,1995年在天津,中国乒乓球队实现了世乒赛历史上的第二次包揽,在男队血战瑞典,重夺斯韦思林杯的那个夜晚,当蔡振华被将士们抛起的那一刻,他终于成为中国体坛最耀眼的明星,深得乒乓球迷厚爱。

  2001年,大阪,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七个项目最后一次同时举行,这也是改大球之后的第一次世界锦标赛,40岁的蔡振华率中国队第三次包揽冠军。在此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作为总教练,率队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四块金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蔡振华2002年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副主任做起,到2004年底出任乒羽中心主任,再升至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并成为中共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2009年初,他从老前辈徐寅生手里接过中国乒协主席的帅印之后,积极推进乒乓球国际发展计划,重视乒乓球市场开拓和舆论宣传,狠抓运动员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教育。2010年9月,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在上海体育学院挂牌成立。

  2011年,迈进知天命之年的蔡振华又多了一份责任——分管中国足球。中国足球积重难返,对蔡振华本人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个最适当的位置。但在大多数足球迷眼里,蔡振华却是这个位置上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