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诺助手验证超时:中国改变GDP统计方法意义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49:33
中国改变GDP统计方法意义何在?国家统计局正在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进一步接近国际标准,但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引起一些争议。

Europress Photo Agency北京一个露天市场中的商贩按计划,统计局将在周五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期间将首次发布“国内生产总值季环比季调年化增长率”。

此事为什么重要?这是因为,GDP是衡量中国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最完全的指标,而中国连续多年达到10%甚至更多的GDP增长率,又是最能反映其迅猛崛起的符号。但在过去,中国统计每季度GDP增长率的方式跟美国或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方法是不可比的。这是因为国家统计局是将某季度GDP同上年同期GDP做比较,用的是“同比”方法,而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等机构则是将某个季度的GDP与前面一个季度比较,并按季节性因素调整,然后乘以四形成一个“年化”数字。

听起来或许有点复杂,但两种方法的区别,对于如何理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在采用同比数字的情况下,比如统计局说中国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增长9.8%,意思就是2010年第四季度总产值较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高出9.8%。

按照美国采用的、也就是中国从周五开始报告的季调环比数字,当经济分析局说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实现3.1%的年增长时,其意思就是,从2010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0.775%。把这个数字乘以四就得到了3.1%的年化增长率。

采用新方法还有一个麻烦之处。为了准确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就一定要有比较。按同比计算,这事很简单,因为今年一季度的工作日数量、天气和其他可能影响产值的变量跟去年一季度往往都是一样的。

但如果是采用季调环比统计,做比较就困难得多。

在美国,第四季度有一个感恩节。劳动者要啃火鸡,啃火鸡的时间相对第三季度“啃”掉了工作时间。中国也有全国假日,特别是1月份或2月份为时一个星期的春节,这使季度之间更难比较。不仅假日本身可能造成数据扭曲,假日前后随着工厂增加或减少生产而出现的有别于上季度的工作模式,也有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为纠正这些季节性偏差,统计人员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以了解什么是季节效应(工作日数量变化等)造成的季度与季度之间的差别,什么是真实的增长速度变化造成的差别。通过这些观察,他们就可以对当前季度原始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得到真正的增长速度。(事实上因为这些计算很复杂,统计界已经写成了计算机程序来帮他们计算。)

方便面经济

听起来是不是很枯燥?总之,两种计算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同比计算方法让人看到较长时期内的经济演变轨迹,也就是拿今年的今天跟去年的今天做比较。季调环比方法反映经济的当下动态,也就是拿今天跟昨天比。

举个形象化的例子。为简便起见,想象有那么一个经济体只生产碗装方便面,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的生产速度如图所示。现在让我们看看用两种不同模型计算的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用同比方法计算,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8%,略显缓慢,但也不是特别值得担心。但按照环比、季调、年化增长速度计算,中国经济增长率放慢到了0%。

按两种方法计算的经济增长高峰和底谷也有可能出现在不同时期。在方便面经济体中,环比季调年化增长率显示它的底谷处在增长完全停滞的2008年第四季度,其反弹则始于2009年一季度。而同比数字则显示底谷出现在2009年一季度。

现实经济

恰好中国人民银行也一直在计算中国的季环比数据,这些数据可在央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中找到。把央行数据拿来跟统计局计算的同比数据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方便面经济体离现实不是很远。如图所示,央行计算的环比季调年化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第四季度触及3.7%的底谷,然后在2009年一季度强劲反弹至6.4%,2009年二季度则反弹至14.9%。统计局同比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触及6.5%的底谷,后面几个季度只是在缓慢复苏。

不同方法计算出的增长率不同,对于市场和决策者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市场来说,同比数据显示的稳步快速增长,对于它形成有关中国投资题材的观点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季环比数据大起大落,说明中国经济是在过热与过冷之间剧烈波动,这是否还能带来同样的信心?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季环比数据显示的经济当前动态。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一直延续到2010年,理由是复苏仍不稳定。而季环比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起大幅反弹,让人怀疑如此长时间地向经济体注入刺激性贷款是否明智。

谎话与统计

季环比数据的发表,将是中国经济数据朝前迈出的一大步。但它同样也有可能再次引起有关统计数据是否可靠的争议。

季调数据的计算涉及更大的主观判断,而不同假设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天壤之别。《华尔街日报》对投行经济学家做过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对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状态的看法。结果12位香港顶尖经济学家当中,一半的人说中国经济增长了,另一半说中国经济萎缩了。上图显示的人行季环比增长数据取自2009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而在后来的报告中,这些数字也随着央行改变观点而得到了修正。

由于人们不太相信中国官方数据,到时候肯定会有人质疑统计局是不是在滥用主观判断,将数据朝着某种和谐的方向扭曲。假设2008年统计局已经在发布环比季调年化数据,那么他们是否真的愿意或者说能够披露,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3.7%增长率?说风凉话的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但国家统计局周五(4月15日)推出新数据的时候,它将有可能证明这些人是错的。

Tom Orlik

(作者新书《理解中国经济指标》(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Indicators)将在8月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