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3免费完整版:你的幸福你做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0:44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房改之后,打算用自己的积蓄,再贷点款买一栋房子。结果他父母大惊失色,觉得太危险,坚决反对。他说:“我有工作啊,贷款又不多,还得起的。”他父母说:“万一哪一天丢了工作怎么办?无债一身轻。再说了,贷款还要还利息,你钱放在银行里还可以吃利息。再攒五年,你钱不就够了嘛。”他拗不过,就听了。结果么……不用我说了。

 

但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他父母。他们毕生都生活在一个房子在农村靠自己造、在城里靠单位分配的年代,因此完全无法想象商品房价是怎么回事。相反,贷款、欠债,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极糟糕的事,也确实出现过高利贷逼死人的例子,而积蓄则是美德,因此也难怪他们闻贷款而色变了。

 

中国人传统尊重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大事都会征询老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新一代的生活无非还是重复老一代,因此老人已经积累的智慧,对年轻人就特别有用,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可到了现代社会,就满不是这么回事了。老一辈宝贵的人生积累,在社会发生巨变之时,就可能不但帮不到下一代,反倒会是拖累了。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屡见不鲜。比如,以前曾有富人家鼓励自己的孩子抽鸦片,因为富二代基本上都会沉溺于吃喝嫖赌,多大的家产他们也能给你迅速败掉,不然也不会有那句老话总结说“富不过三代”了。偶尔出些长进的,却可能接受了洋人思潮的影响,投身革命去,那就更危险了,一不小心满门抄斩。相比较而言,鸦片不过费点钱财,对于大富之家,不算什么,却可以把孩子羁縻在烟榻之上,不至于出去结交损友,一下子把家产败光。这样的策略,也是父母由过去的经验,用在了新奇的事物上,而得到的错误判断。

 

当然,由于在过去的四、五代人里,中国社会持续发生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今天,年轻人多半把父母视为老古董,父母也常自认为跟不上潮流,对下一代的干涉已经越来越少,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为自己做主。

 

但是,还有另一种“老辈经验”,仍然牢牢地盘踞在我们的心头,而我们却几乎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那就是我们在远古时期的祖先所积累的经验。这些祖先虽然早已死去几十万年,无法直接对我们耳提面命,事实上他们甚至都不是有意地要把经验传授给我们,但进化会自动地把他们的经验灌注在我们的先天心理中。

 

比如,在艰苦的远古时期,多吃脂肪是有利于生存的,进化就把这个建议刻进了我们的心理,使我们天生爱吃油脂类食物。但这个心理在食物丰富的现代,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健康问题。

 

又比如,在危机四伏的远古时期,多注意坏消息更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进化把这个建议也刻进了我们的心理。但这个心理在更加安全的现代,就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心理问题。

 

幸运的是,现代科学的进展,使我们已经知道,吃太多油脂类食物不利于健康,因此很多人会控制自己的食欲,选择吃得清淡些;就像我们在面对父母的很多经验告诫时,可以选择加以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愚孝地听从。

 

同样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发现,很多心理,比如负面偏好、攀比心,可能会导致不幸福。不过,要战胜这些心理,可不容易,因为对于幸福的研究远没有健康多,所以我们的依据不太足,面对那些强大得历经几十万年考验的远古心理,我们的手中经常只有破枪钝剑。再者,幸福的界定也比健康难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就根据一些生理指标来制定健身计划,但到底怎样才算幸福,大家首先就会争论个一地鸡毛。目标都很难无法确立,更不用说如何去克敌制胜了。

 

更糟糕的是,战胜祖先的意见,本来就比战胜父母的意见难,因为:

 

第一,        祖先的意见要比父母的意见更强大。虽然说起来好像我们跟父母感情深厚,中国人又强调孝顺,但再孝顺父母,我们发现父母的意见不对时,还是会争论,就算争论不过,执行时也会打折扣。可祖先的意见是通过进化而刻在我们自己的心理中,因此我们往往会认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意见,从而不加排斥地接受。比如说,当父母叫我们干这个、干那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抗命不从,或者阳奉阴违;但当这个命令来自我们自身的欲望时,比如饕餮大吃,我们就会毫无警惕地服从,因为它会得到我们自身的认同。

第二,        祖先的意见比父母的意见更持久。我们有多少人嫌父母唠叨?有多少人不愿意见父母?可其实我们的祖先要比父母唠叨得多,因为他们的意见是刻在我们的心理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阴魂不散地跟在我们背后——更准确地说,他们都阴魂不散地驻扎在我们心里。

 

那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只能注定任由祖先的幽灵萦绕身心,独行在迷蒙大雾之中,找不到通往幸福之路吗?

 

当然不是。一方面,对幸福的科学研究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这些美好心理和品质的科学。心理学中对正面的人性如快乐、投入、意义、爱等等一直研究不够,主要精力花在了对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疾病和负面情绪上。有鉴于此,在1999年,新当选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在就职演讲中正式提出,心理学应该两手都要硬,给予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以同样的重视。从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短短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成果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但至少我们对怎样达到幸福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更多的科学依据。虽然仍是破枪钝剑,但我们至少已不是赤手空拳,况且我们本来就不是非得有飞机大炮才能战斗。幸福不求圆满,只要能多一分,就是一分。

 

从另一个方面说,当我们认识到有些心理机制会妨碍我们达到幸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做出理性决定。对于我们父母的意见,我们可以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也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的生活,我想自己做主,哪怕我将来后悔,我也要为自己做决定。”那么对于进化刻在我们身上的先天心理机制,我们也可以说:“好了,我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也知道你们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服从你也许会让我得到短期的快感,但我的理智知道,那会伤害我长期的幸福。我的幸福,我要自己做主。”

 

为你自己的幸福做主,并不难。它不要求你投机取巧,也不要求你爸是李刚;它只要两样东西:知识和恒心。

 

恒心要靠你自己。关于知识,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心理机制与我们幸福的关系。为了方便讲述,我用健身来比喻健心,比如把愉悦比作糖,把成就比作油脂,把人际关系比作蔬菜。做这些比喻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生理关系,比如吃蔬菜的人朋友多,或者成功的人肥头大耳,而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些类似的特性。健康饮食的概念和做法,现在已经广为人知,我只是借用它们,使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当然,正如健身仅仅注意饮食还不够,也要加强锻炼和保持心情愉快一样,达到幸福,仅仅注意控制各种心理的比重也不够,还要加强心理锻炼和保持身体健康。这将是最后两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讲达到幸福的“心理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