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元代:瑞典科学家称 有毒物质已进入大品牌婴儿食品配方AA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7:58
  瑞典科学家称 有毒物质已进入大品牌婴儿食品配方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04-11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外媒报道,瑞典科学家近日宣称,土壤中微量的有毒物质已经进入一些大品牌婴儿食品的配方。

  生产厂家称有毒物质的含量非常之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但是科学家和食品安全倡导者坚持呼吁把这些有害物质从婴儿食品中去除。

  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金属与健康分部的医生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杂志上撰文称,这些食品可能含有来自原材料的高含量有毒化学物质如砷、镉、铅和铀。

  研究人员称,婴儿食品中、尤其是米粉类食物中含砷非常令人担忧。

  两年前,英国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 Agency)就发出正式警告,称应该停止给小婴儿喂食被砷污染的米粉类食品。砷不仅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毒物,它还可以引发多种癌症。而谷物中含有的砷被认为与过去所用的杀虫剂有关。                    双汇"万岁"不是喊出来的 "万人大会"有十大败笔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11-04-04    http://news.sctv.com/plpd/sh/201104/t20110404_654819.shtml 
  双汇“万岁”不是喊出来的

  昨天,双汇集团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再次向消费者道歉,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现场经销商呼“万总万岁!双汇万岁!”表支持。据传部分经销商已转投雨润。北京部分超市双汇产品已下架并出现滞销现象。(4月1日新京报)

  自双汇被爆“瘦肉精”以来,虽然有过敷衍应景式的道歉,但是随后又将责任转嫁给养殖业,让人颇为失望,如今又来一个万人道歉会,本以为会看到双汇诚挚的歉意,却仍不过是一场自以为是的表演秀。

  在这次表演秀中,笔者以为可以从中解读三层意思。其一,出于“双汇”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的担忧,市场销量的大幅度下滑,以及消费者对瘦肉精事件的强烈舆论谴责,双汇不得不再次低头,回应公众质疑,即使心不甘情不愿。

  其二,在道歉会上,双汇老总万隆一再强调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其实是一种撒娇和求饶。虽然双汇一直不肯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由此产生的恶果也显而易见,在巨大的损失面前,双汇仍抱着一丝幻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不坦诚错误的同时等到消费者的宽恕。

  其三,不管现场经销商呼“万总万岁!双汇万岁!”是否事先安排,但从这一点看,双汇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和不断加剧,也出现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我麻痹和自我鼓励。可以说,这个万人道歉会只不过是一个很明显也很低级的商业炒作,也正是双汇黔驴技穷的真实体现。

  毫不客气的说,双汇“万岁”不可能喊出来的。如果一个大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显然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指引,试想,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它又怎么可能存在万年呢?(廖水南)

  "万人大会"十大败笔 双汇何以将自己往"死"里推?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董事长召开万名职工大会并向消费者道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双汇积极的表现,从中我们能看到双汇落实食品安全的姿态。但是万人大会的某些细节和“花絮”,却让公众感到意味深长,也让人怀疑双汇诚意和决心的成色?

  自3月15日央视曝光双汇肉制品含有“瘦肉精”以来,这个最大的冷鲜肉企业便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事情曝光一周后,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公开向消费者致歉。3月31日,双汇集团召开万名职工大会,董事长万隆在会上再度向消费者致歉。值得一提的是,与双汇职工、经销商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全国30多家媒体的50多位记者。 (2011。4,2“中国网”《双汇万人大会为谁而开》)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棋错一着,满盘皆输”。而在我看来,在3月31日双汇召开万人大会的前前后后,“双汇”在连出败着,因此有将自己往“死”里推之可能。

  按理,在央视“3.15晚会”曝料“瘦肉精”事件之后,“双汇”最高决策层应该冷静反思,拿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动作来。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双汇”方面的诚意和让公众看到自己如何采取令人放心的措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却连出败招。而且在我看来,“万人大会”则是最大的败笔。请看:

  因为媒体的曝光,“双汇”面临的是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而既是一场信任危机,那么“双汇”方面必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重中之重,就是体现诚意。然而在万人大会上,“双汇”方面没有对消费者的赔偿,表明任何态度。相关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5年,国内共有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猪肉中毒”(2011,4,2“瞭望”《双汇“瘦肉精”事件透视:监管漏洞令人惊心》)即使造成中毒的原因,不全在“双汇”,但如果他们能对此有一个态度,并表明诚意赔偿,那么其收到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但“双汇”没有。这是其一。

  其二、在万人大会上,董事长万隆表示,“‘双汇’集团今年肉制品计划为200万吨,目前集团没有修改计划的想法,但有可能会微调,‘整改后双汇的发展不会减速’”。我想请问的是,当人们压根儿就不敢买“双汇”产品的时候,以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在挑战公众的信任底线?你们的“不减速”想表明什么?

  其三、与此同时,“双汇”表示将对旗下所有生猪屠宰遂头检测,预计全年增加检测费用超过三亿元。而检验增加的成本消化问题,万隆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会消化一部分,也会转移一部分到下游。”昨日,则开口称新增费用将全部由集团内部消化(2011,4,2“北京商报”)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表态,到底有多少可信性?且公众没有忘记,对全部屠宰生猪一一检测,是不可能的事。

  其四、在万人大会上,经销商一个接一个发言,大多是“振奋人心”的表态,甚至有某辽宁经销商在发言时高呼“××万岁”。这样的动作虽不一定是“双汇”有意安排,但却不能不让公众怀疑,到底是誓师还是示威?

  其五、在万人大会上,有人注意到记者提问环节,一些举手示意的记者没有得到提问机会,而少数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当时是没有举手的。因此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一场事先有所“安排”的大会?关于某些“新闻发布会”有意安排记者提问的事,公众并不是不知情。而会上出现的这种情况,是不是怕那些举手的相关媒体,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由此也可以让人怀疑“双汇”的诚意和举行这次会议的真正目的。

  其六、在万人大会上,双汇集团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了长期食品安全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为第三方质量监督审核和检测检验机构,将全方位监督双汇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我看来,这是最大的一个败笔。以合作方作为检验方,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信任?这样的动作,无非就是“拉大旗作虎皮”的败着,所以没用。

  其七、据“瞭望”报道,农业部规定行业企业“瘦肉精”自检比例为3%~5%,而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的实际检验比例仅为4.5‰,相差10倍。而这样的情况,万人大会根本没有透露,也没有提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在关系到打消消费者疑虑的关键问题上,“双汇”没有任何表露,这样的会议有什么作用?

  其八、在条件完全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匆召开万人大会,也应该是一个重要败笔之一。召开这样的会议,应该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双汇”方面已经用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在解决问题,并将如何解决食品安全的所有环节公诸于众。但事实证明,“双汇”方面并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而万人大会的召开,让人感到的只是“病急乱投医”和慌不择路。由此,恰恰让人看到了“双汇”最高决策层的慌乱和策划万人大会者的无知。而以“双汇”这样的“弱智”,公众怎么可能产生信任度?

  其九、在万人大会上有人注意到,“万隆向消费者道歉,只是微微鞠躬,放缓语速;而此前向经销商道歉,则是深深90度鞠躬。”而这样的动作,只能表明“双汇”的决策层,并未因“瘦肉精”事件而彻底“低头”。除此之外,应该没有任何可以解释理由。

  其十、在万人大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存正说,“漯河人民是双汇集团发展的见证者,双汇集团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赢得市场,靠的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消费者的高度负责。”在“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双汇”集团被重重一击的情况下,还以“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消费者的高度负责”这样的话,为“双汇”集团涂脂抹粉,这是不是完全不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是不是也可以算一大败笔?

  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尽管万隆此前声称,“双汇”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然而,这样的事并不由“双汇”说了算。因为事至今日,命运已经并不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从央视“3.15晚会”至今,“双汇”已经损失了多少?你们自己的心中最清楚。而如果“双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无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让消费者不敢消费你们的产品,因而让这场空前的信任危机旷日持久。那么,你们能撑得了多久,很难说!我之所以这样说,自有我的道理。因为即使在“双汇”解决全部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双汇”产品的恢复信任,还可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支撑力。而“双汇”有没有这个支撑力,也很难说!

  作为一个消费者和中国公民,实在不愿意看到“双汇”这样的知名民族企业“呼啦啦似大厦将倾”的局面。然而,如果你们没有诚意,不采取足以让公众信任的措施,且不能见成效,开这样的会既不合时宜又不在思过、表示诚意和拿出像样的动作,而只不过是为了“过关”、装样和打肿脸充胖子。那么,你们是没有出路的!

  因为我所总结的“万人大会”十大败笔,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们自己在将自己往“死”里推!(文/湖畔小子)

 饭店厨房用合成色素成染色工厂 一滴色素造三黄鸡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1-04-13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13_661767.shtml

  中餐自古就讲究色香味俱全,如今餐馆为了在色上吸引顾客,不惜走捷径,用化学色素来调色。“有些小餐馆在做三黄鸡的时候,将大量的柠檬黄等色素涂到鸡皮上面,看上去颜色很诱人,在糖醋里脊、红烧肉等传统名菜中也越来越多地用化学色素来塑造颜色。”4月10日,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的王志兴讲师为记者展示了餐馆中四道常见菜:三黄鸡、糖醋里脊、红烧肉、桂花糖藕的自然烹饪方法和添加色素的烹饪方法,其中的颜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现状

  中餐也用上合成色素

  走在超市随便拿起一个果冻、饮料,上面都会写着这样那样的色素和香料,很多消费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是出现在饭店餐桌上的色素却是没有任何说明,让人防不胜防。

  “ 目前在蛋糕的制作中,化学色素的使用比较普遍,像糕点中的一些水果点缀比如巧克力、草莓、猕猴桃等都是用色素调制出来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更有甚者这些色素的使用逐渐蔓延到了中餐领域,像玉米馒头、红烧肉、三黄鸡等菜品都添加了合成色素。以前最普遍易用的发色剂是亚硝酸盐,在做肉菜之前,将亚硝酸盐放入肉里,炒出来的肉会很鲜嫩,颜色看上去也很鲜艳。

  根据资料显示,被称为“食品化妆品”的色素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食品领域,在这些添加到食品的色素中,天然色素只占不足20% ,其余的均为合成色素。

  赤橙黄绿啥色素都有

  “现在大多数小餐馆里都会使用化学色素。”在市南一家机关食堂工作的高师傅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讲究颜色的菜品,厨师往往为了塑造出鲜艳的颜色,都会大量使用化学色素。”而这些餐馆中化学色素的来源也大多都是从南山市场上买到的。

  记者调查发现,在台东南山市场,随便一家调味品专卖店都可以买到不同种类的色素,有专门用来做菜的,还有专门用来做糕点的,再就是添加在冰激凌和饮料当中的。“做热菜和做凉菜也不一样,一种是粉末状的,这个价格比较贵,但做出来的效果比较好,适合各种菜品,另一种是固体状的,这个价格便宜,适合做热菜,不过凉了之后会有凝固。”南山市场一位老板向记者介绍道。

  大多数调味品店的老板甚至对于各种颜色的化学色素的用途都熟稔在胸,只要你说做什么菜,他们大多都会脱口而出告诉你该使用哪种颜色的色素。“要是做红烧肉等给肉类添色的,就用这种橙红色素,做出来是亮红的,要是做三黄鸡等腌卤的鸡鸭类,就用合成色素柠檬黄,做糕点上那些绿色点缀,或者做凉菜等,可以用绿色素。”老板谈起他店里的色素归纳道,“总之,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

  餐馆一次买回去4桶

  实际上,南山市场的化学色素大多没有光明正大地摆放在架子上,而是只有顾客有需要时老板才会拿出来,而且一些比较警惕的老板只卖给熟人。

  4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南山市场一家调味品商店里,各种不同的调味品摆满了架子,甚至包括之前一直热炒的一滴香。记者正在参观时,来了几个年轻人,看上去跟老板很熟悉的样子。“黄的和红的来3桶,绿色的来1桶。”原来这几个年轻人是一家餐馆的工作人员,正是来买做菜时添加的化学色素。

  事后,记者在另一家店铺里得知,装的化学色素一桶1斤,85元,是很多餐馆里做菜常用的化学色素。“做菜用的色素有,只不过没有摆出来。”另一家调味品店的老板说,一般来说红色和黄色的色素卖得最好。“红色和黄色可以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既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混合使用。这两种颜色每天能卖一二十桶。”

 一根冰淇淋含16种添加剂 厂家称具体用量不便公开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2011-04-02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02_653646.shtml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4月2日讯“冰淇淋有这么多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吃进肚子会不会有毒?”昨日,本报报道的《一根冰淇淋含16种添加剂》立即引起读者关注,还有读者想了解一天内吃几根冰淇淋会“超标”。记者现在就带您鉴别一下部分常用食品添加剂和它们的最高用量。

  添加剂具体用量 厂家称不便公开

  本报昨天报道,和路雪一款巧克力味的可爱多冰淇淋,其配料表中添加剂分别为乳化剂、增稠剂等10多种食品添加剂。

  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研究院食品化学部专家昨天表示,这些食品添加剂都在国家允许的22类共1812种里,但由于不知道其具体添加量,不能直接判断其是否按标准生产。他表示,适当使用着色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等,可改善食品的色、香、味。

  昨日,记者拨打和路雪所属的联合利华公司全国消费者咨询热线,工作人员称其产品冰淇淋添加剂都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至于其具体含量配比由于涉及商业秘密不便对外公开。

  福建龙旺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管理部钱经理告诉记者,一根冰淇淋中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是非常少的,至于具体的含量配比,他称涉及商业机密不便公开,一般都是以每1000千克的主料中加入几克的食品添加剂,分摊到每根冰淇淋上(每根为80至100克),更是微乎其微。

 重庆惊现“化妆猪肉” 涂抹白色粉末使猪肉变鲜红来源:重庆晚报    发布时间:2011-04-08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08_657500.shtml

  


执法人员收缴了白色粉末  
撒粉

  


抹匀

  


上架

  


这种白粉末可让猪肉变红 

  重庆晚报记者凌晨6点拍下农贸市场摊贩给猪肉“化妆”的全过程

  九龙坡区冶金3村农贸市场一名肉贩遭查处,神秘粉末待检测

  挑选猪肉时,往往是颜色鲜红的肉,看起来更新鲜,也就更好卖。近段时间来,重庆晚报新闻热线966988接到多位市民反映:九龙坡区冶金3村农贸市场内,有肉贩给猪肉涂抹一种可疑的白色粉末,抹过粉的肉看起来更新鲜,不知道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昨上午,九龙坡区工商分局石坪桥工商所、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石坪桥派出所等多部门联动,对该市场内一肉摊进行了查处,暂扣待售的可疑猪肉120多公斤,肉贩交出了那瓶白色粉末.

暗 访

  猪肉出售前 先抹粉“化妆”

  记者拍下全过程,那是一种白色粉末,抹在肉上一会儿就不见了

  昨晨6时许,九龙坡区冶金3村农贸市场。顺公路搭建的肉摊一字排开,无摊位号。三岔路口处有一个肉摊,位置显眼,摊主叫蒙家治。

  天色未亮,搁肉的案板上方亮着灯。待猪肉分割妥当,蒙家治从案板下方拿出一个透明塑料瓶。借助灯光,他用力挤压瓶子,白色粉末从钻有小孔的瓶盖喷出,撒到肉表面。几乎每块肉的两面,他都要抹这种粉末。待粉末颜色消失,他才把肉挂上铁钩或摆在案板另一边———待售。

  重庆晚报记者用相机拍下整个过程后,佯装路人靠近。这时,蒙家治刚才抹白色粉末的手迅速从肉上移开,同时把塑料瓶放到案板下方。

  两三分钟后,重庆晚报记者又从另一端返回,蒙家治的眼色变得很警惕。原来,摄影记者在隐蔽处取证时,有人大吼:“有人拍照!”

  天色放亮前,蒙家治又用这种粉末涂抹了两三次猪肉。天完全放亮后,买菜市民逐渐增多,装白色粉末的塑料瓶再未出现。

  查 处

  多部门联动 查扣可疑肉

  有市民说,肉贩自称抹的盐,她买回家炒回锅肉不放盐,结果一点没咸味

  白色粉末究竟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重庆晚报记者拨通110,讲明情况,对方很重视,立即指派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石坪桥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

  民警不动声色走访后,赓即衔接九龙坡区工商分局。晨7时许,石坪桥工商所的执法人员便着装赶到现场摸排。稍后,该区动物卫生监督站也详细询问现场状况。

  民警和工商执法人员向蒙家治表明身份后,蒙承认用白色粉末抹肉的事,并交出那个装白色粉末的塑料瓶。期间,他强调,还没卖出一块肉。

  工商执法人员暂扣摊位上的所有猪肉,同时带走那瓶白色粉末。

  “昨天早晨7点多钟,我就看到他在抹这种白粉粉。”围观市民中,张大姐一眼认出蒙家治,她当着工商执法人员的面,说蒙家治“肯定不是在干好事”。蒙没有回应。

  “怪说不得,他卖的猪肉颜色特别新鲜,生意也好哟!”一位老太讲,她在蒙家治摊位买过肉,有一次看到蒙家治给肉抹白粉粉就问原因,得到“抹盐巴”说法。她信以为真,回家做回锅肉时,刻意没放盐,哪料一点没咸味。

  现场围观者谴责声不断。

试 验

  猪肉抹过粉 会变得鲜红

  肉贩自称抹的是食用碱,为的是让猪肉颜色更红更好卖;权威部门已抽样做检测

  昨上午,石坪桥工商所。蒙家治做询问笔录时称,昨天抹白色粉末的这批猪肉,共有120多公斤,这样做是为了让肉保持新鲜,还有收敛水分的作用。

  为佐证自己的说法,蒙家治拎起两块肉现场演示:一块肉颜色鲜红,一块肉则略显灰白。按他的说法,灰白色的那块肉是没抹粉的,他对这块肉抹粉半小时后,灰白的颜色果然逐渐变得鲜红起来。

  记者:你抹的这种白色粉末是哪来的?叫啥东西?

  蒙家治:在杨家坪买的,老板说是食用碱。

  记者:价格是多少?啷个天一亮就不抹了?

  蒙家治:这种东西我抹了一年多,以前花1.5元就可买1斤,现在涨价变成了2元。天亮了不抹,是有人看到会问我。

  记者:抹了恁久的白粉粉,你有没有觉得坑害消费者?

  蒙家治:这,这个叫给猪肉化妆(他沉默)。说实话,我不抹的话,卖不完的肉第二天只有甩。

  临近昨中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派专人赶来工商所,对猪肉和白色粉末提取了样本带回检测。

  昨下午,工商所传来消息:估计今日就有权威结果。

  昨日,来自九龙坡区区委外宣办的消息称,目前,该区10多家职能部门正重点针对区域内监督监管困难、群众满意度低、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彻底排查整治,使食品生产乱加乱用等安全隐患受到严厉查处,保障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过得舒心”。

  白色粉末指向三种可疑物

  硼砂最毒

  昨日,在现场抽样及封存白色粉末过程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重庆站工作人员,采用肉眼辨别、清水浸透的简易方法后透露:白色粉末不排除是食用碱、工业碱或硼砂———根据检测报告才有定论。

  据了解,食用碱,通常在肉类腌制的过程中添加,目的是打碎肉类的粗纤维,但若添加剂量过大对人体有害。工业碱,含汞、砷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属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有毒化工原料。硼砂,可防肉类腐败,使色泽光亮,肉质更软滑,婴儿食入2~3克可致死亡,成人致死量为15克,同样属国家明令禁止作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部颁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表明,硼砂的工业用途是净化金属表面,也是光学玻璃、珐琅和瓷釉的原料;硼砂进入人体后,经胃酸作用会转变为硼酸,不易被排出,若连续摄取会在体内蓄积,引起食欲减退,抑制营养素吸收,严重的还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肉贩自曝:

  如何鉴别

  “化妆猪肉”

  蒙家治是长寿人,今年38岁。迄今,他自称在冶金3村卖猪肉五六年。

  昨日,他坦言,给猪肉化妆是“看到别人抹,跟着学”。他坦言,“化妆猪肉”并非无法辨别,简单有效的方法有三种:

  看色泽

  凡肉表面抹上白粉末后,鲜肉原本略显灰白的颜色会变粉红,瘦肉更深暗一些———给人宰杀后很新鲜的错觉。另外,刚抹上去后,肉表面会有未抹散的白色粉末。

  摸滑度

  摸肉表面,如有滑腻感,说明抹了白粉末,鼻闻可嗅到微弱碱味。

  手指掐

  用指头把瘦肉掐出一个小洞,可明显看到被掐开的断面颜色略显灰白,肉表面却鲜红。
  商贩用添加剂把母猪肉泡成牛肉 假牛肉多流向面馆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发布时间:2011-04-08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08_657566.shtml

  牛肉类

  泡鸡爪类

  昨日,本报关于火锅添加剂的稿子,引来强烈关注,许多网友表示:“没想到火锅中暗藏如此猫腻”,而4月6日,记者在盘溪批发市场调查时,还发现各种肉类添加剂也是品种繁多,而批发商还向记者透露秘诀:用牛肉精、牛肉膏可将猪肉变成牛肉,这个方法在目前的餐饮行业很受欢迎,他们还称,泡椒鸡爪也可直接用香精泡制。昨日,记者通过实验发现,用猪肉搭配牛肉膏而成的“假牛肉”,在颜色和香味上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泡椒香精泡出的鸡爪,口感和味道上与市场上售卖的无异。

  假牛肉流向面馆和卤肉店

  4月6日,记者问有没有在肉类上使用的添加剂时,盘溪批发市场一批发商对记者说:“你要什么味儿,羊肉、牛肉跟鸡肉的香精和膏都有。”经营者打开一罐牛肉膏瓶盖,一股浓郁的牛肉香味飘了出来。”他神秘地表示,这些添加剂不仅使肉味更浓厚,还能使猪肉变成牛肉味,“很多面馆都买回去熬猪肉,不仔细看,你肯定看不出来。面馆买回去做成红烧牛肉面的作料,卤肉店买去做成卤牛肉,经过红烧和卤过,味道重,更看不出来。这东西好得很。”他还告诉记者,如果加点红色素,颜色就更像。

  一般用母猪肉 纤维粗接近牛肉

  昨日,一名食品生产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猪肉变牛肉并不是什么难事,他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奥秘,“一般都是用母猪肉,因纤维粗跟牛肉比较接近。”先用一些红色的染料,比如“日落黄”将猪肉泡上半天,猪肉就会变成牛肉一样的红色,再加入牛肉粉或牛肉膏的添加剂,反复的揉搓,“不到20分钟,猪肉就变成牛肉了。”他表示,这样鲜红的“牛肉”,一般消费者很难通过视觉味觉辨别。“如果你煮熟的时候,再加点牛肉味添加剂,就更看不出来了。”该人士表示,实际操作还要复杂些,专业的人员还会用磨具将猪肉块外型打磨成牛肉的模样。

  厨房实验

  实验1:只加牛肉膏也能以假乱真

  昨日上午,记者将买回的一小块猪肉,刷上了一层牛肉膏腌制。半小时后,猪肉就散发出牛肉味,颜色也开始变深。随后记者将猪肉放入锅中加水煮,同时加入牛肉膏开小火熬。两小时后,记者打开锅盖,牛肉膏已经浓浓的粘在锅壁,浸透了汤汁的猪肉真的跟煮熟的牛肉一般模样,跟普通煮熟的猪肉有着天壤之别。记者开门扔垃圾的时候,邻居还问道:“你在烧牛肉啊,好香哦。”

  实验2:香精泡半天 鸡爪就入味

  记者又将买回的鸡爪,以香精和野山椒等正常作料分别进行泡制实验。记者将少许香精倒入其中一碗鸡爪种,立刻能闻到浓郁的泡椒鸡爪味,而另一碗用野山椒、白酒、花椒等泡着的鸡爪只有淡淡的原料味。

  半天后,香精鸡爪碗中的水变得有些浑浊,鸡爪也比另一个碗中的更白,味道很香。而正常作料泡出的鸡爪散发出清香味,水也很清澈。记者尝了一点香精鸡爪,仅半天时间,就有了泡椒味,与市场卖的差别不大。而另一碗鸡爪还没有入味。据了解,泡椒鸡爪至少要泡一天时间。记者还发现,这种产自吉林春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泡椒香精上,没有标注成分用量。

  鉴定尴尬

  网友买到假牛肉 检测需要上千元

  日前,网友“晶晶”在大渝网发帖,称自己在一卤制品连锁店买到的牛肉是假的,“吃着也很恶心,就没有吃了。”买到假牛肉该怎么办,昨日下午,记者打电话到负责食品问题的相关部门咨询。

  重庆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我们不管这个了,你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我们管食品只管餐饮环节,就是餐馆,有桌椅板凳提供就餐场所这种。”

  重庆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这个问题应找售卖牛肉的市场的工商员咨询。我们负责动物防疫检疫、肉品卫生安全,没有搞牛肉鉴定。如工商员判定有困难,可找市场检疫员协助鉴定一下。

  重庆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肉品品质的检测不是我们职能范围内,必须要很专业的鉴定。如果你是有消费纠纷,可以向片区的工商所投诉。”

  重庆市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对肉类进行检测鉴定,但费用非常昂贵,要鉴别是牛肉还是猪肉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至少要上千元,因此自己花钱鉴定不划算,建议向工商所反映情况。

  后续追踪

  QS代码虚标或不标 问题添加剂全下架

  本报稿件《火锅到底放了啥?问题添加剂公开批发》刊发后,昨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盘溪市场,发现各食化店内的食品添加剂仍在售卖,但经本报曝光的不标或虚标QS代码的多种产品均已下架。据了解,从昨天上午开始,江北工商分局观音桥农贸市场工商所已在市场内展开调查,责令卖家将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撤下货架,禁止销售。

  随后,记者来到重庆市江北区工商分局观音桥农贸市场工商所,据该所所长舒健勇介绍,本报稿件见报后,他们立即派出了12位工作人员,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销售食品添加剂的卖家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对卖家所经营的产品也进行了备案。“目前并没有发现重大违规行为,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

  舒所长说,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检查食品添加剂是否属于正规厂家生产,有无质检报告书、QS代码三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对于虚标或不标QS代码的添加剂,均责令其撤下货架,停止销售。“下一步,我们还将对食品添加剂的成分进行抽样调查”。

  舒所长还透露,其实他们基本每天都会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抽样调查,但盘溪市场有近60家商家经营食品添加剂,经营品牌多达千余种,因此调查难度相当大,“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产品进行调查,但对大家反映强烈的一定会高度重视”。

  网友声音

  ■建议类

  “尘微”:第一,你把源头控制住,不让卖。第二,不用全面检查,实行抽检,但发现一家就重处并公开曝光,并在店门前挂牌警示。

  “心静如水”:为什么不加大对不法商贩的打击力度呢,他犯一次就让他倾家荡产,永不能经商,你看他还敢不。

  “春天的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厂家,应该受到法律处罚。

  ■分析类

  “有点老”:现在就是违法成本太低,监管走过场才造成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银耳汤”:岂止火锅,中餐这些还不一样整添加剂,开餐馆的老板一般自己都不吃本餐馆的东西。

  “环顾四周”:有添加剂的火锅一进店就明显闻得出来,大惊小怪的!记者 刘敏 实习生 李坐廷

  正宗牛肉:昨日,记者在大坪菜市场了解到,鲜牛肉的售价17元一斤,100斤牛肉需1700元成本。

  正宗卤

  假牛肉:瘦猪肉14元一斤,100斤需1400元,每一罐牛肉膏价格为30~70元,据经营者透露,一罐牛肉膏至少可以配100斤肉,因此每100斤假牛肉的成本为1430元或1470元。

  总结:每100斤生肉的差距就在近300元,而向记者曝光假牛肉做法的业内人士表示,做假牛肉的一般都是用母猪肉,坏肉,所以成本还更低,另外,如果将假牛肉进行卤制、红烧等熟食加工后售卖,其利润可想而知。

  正宗鸡爪:冻鸡爪的价格为12元一斤,将其制成一斤泡鸡爪,需要0.4斤野山椒泡制,还需加入米醋、食盐、姜等。因此,泡一斤鸡爪所需作料价格至少3元。自制一斤泡椒鸡爪成本价15元。

  香精鸡爪:35元两斤的泡椒鸡爪专用香精,可泡制100斤鸡爪,因此,0.35元的香精就可泡出一斤鸡爪,其总成本则只需12.35元。

  总结:同样的泡鸡爪,但每斤的作料差价比却为3元与0.35元。记者调查发现,市场售卖泡椒鸡爪价格为14元一斤,除开人工成本,价格比记者自制泡椒鸡爪的价格还低。面对记者的疑问,卖冻鸡爪的女老板表示,“那些都加了增白剂、香精的,还是各人泡的吃起放心些。”
  海南发布油豆角预警公告 已引发多起食物中毒事件 来源:南海网    发布时间:2011-04-01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01_652831.shtml 

  去年以来,海南一些地区的学校集体食堂发生多起因食用东北油豆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南海网记者3月31日从省工信厅获悉,目前该厅已发布油豆角中毒预警公告,提醒市民注意安全食用油豆角。

  公告要求,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食堂及宾馆饭店、餐饮单位要采购新鲜的油豆角。加工豆角必须严格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的工序进行,烹调油豆角时最好采取炖、烧等加热时间长的加工方式,煮熟焖透,切忌急火短时嫩炒(最好不要凉拌),防止中毒。

  据了解,由于“油豆角”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分别为四季豆、扁豆、面豆等名字,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蔬菜。由于它含有两种特别的成分: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毒素。如果油豆角烹调时加热不彻底,毒性成分未被破坏,人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胃烧灼感等,此外还有头晕、胸闷、出冷汗和畏寒等神经系统症状。

  据悉,如果一旦发生中毒,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要自行乱服药;要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予以保存,以备检验;在急救病人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记者 吴维杨)

 业内人士爆料调和油多为浸出油 含有微量化学残留来源:青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03-31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3/t20110331_651413.shtml
  据了解,花生油生产分为压榨和浸出两种工艺,3月27日记者连续走访岛城多家超市和商品批发市场,并没有发现浸出工艺的花生油,一面是批量生产的浸出花生油,一面是市场上毫无踪影,那被生产出来的浸出花生油去了哪里?

  A 现状 花生油分压榨、浸出两种工艺

  2004年,国家执行的食用油国标中规定食用油外包装

  必须标明生产工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产业工程部杨副主任解释说:“现在包括花生油在内的食用油有两种生产工艺,一种是压榨法,一种是浸出法。”杨副主任介绍说,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对于花生来油来说,压榨法能够保持花生本身的营养成分,但是产油率低,成本售价高;浸出法产出的花生油可能会有微量化学残留,而且破坏了部分营养成分,但是产油率高,成本低。

  杨副主任介绍说:“现在很多企业都拿浸出油冒充压榨油,或者和其他油勾兑成调和油,甚至连有些大企业的车间里都有浸出油车间。”对于油兑油的标准,市场上更是混乱,“加入一滴花生油,再兑上别的油,照样可以叫花生调和油。”某业内人士爆料说。

  据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孙博士介绍,浸出的花生油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各项目标就可以食用,但是记者从莱西院上镇拿回的花生油样品从味道上来说就达不到国家规定“无异味”的标准。对于市场上花生油的生产与销售,孙博士分析说:“现在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油兑油以及浸出油已经成了一种行业潜规则,动都动不得,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B 走访 市场上不见浸出花生油

  3月27日,走访岛城大型超市和商品批发市场发现,市场上花生油无论是桶装的还是散装的,几乎没有找到一个标明是浸出花生油的品牌,既然存在这种工艺,而且很多大企业也在批量生产,为什么市场上会不见浸出油的踪影呢?

  于女士正在买花生油,她告诉记者,听说过浸出油这个词,但在超市的花生油里从未见到过,她只知道压榨的油是好油,所以都是买压榨的一级油,不太清楚压榨油和浸出油有什么区别。“我们家老人经常买调和油,老人可能是图便宜,有杂质的花生油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哪些是好油哪些不是,一点都不懂。”

  随后,记者来到抚顺路批发市场一家专卖各类花生油的商店,和在超市中看到的一样,无论是桶装的还是散装的,记者都没有找到浸出油字样的花生油。商店门口的地上摆放着很多白色的油桶,有的贴着小厂家的名字,有的没贴任何商标。老板娘告诉记者,那些油都是小花生油厂加工的油,质量上不如大品牌的油,但价格要便宜很多,一桶十几斤的油一百多块钱。不少图便宜的饭店就买这种油。“别看这种油价格稍稍便宜一点,但也是正规的花生油。”老板娘笑着说。

  这种油属于浸出油还是压榨油?连个标签都没有?记者问。她说,“哪种方法出来的油有什么区别吗?只要是合法的就行,来买油的人谁管是用什么方式加工出来的,只要有油味就行了。别看这种油不起眼,但卖得很好,一天能卖出去几十桶。”

  C 爆料 调和油多为浸出油

  跟专家的说法一样,业内人士孙先生告诉记者:“花生油这一行里面,猫腻太多了,首先,用浸出油做成调和油,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虽然说是合法的,但是很少有消费者知道。”

  “这还算是好的,从花生的成本来看,一斤花生油至少要八块钱以上,加上人工、运输等费用,至少也得九块钱,五升的花生油低于八十元就应该考虑一下了,这是不是真正的压榨花生油。”该业内人士介绍说,“现在一些小型的黑作坊都拿一种香精来调香味,那纯属一滴花生油、一粒花生米都没用上的。”

  除了油兑油之外,缺斤少两和贴牌生产也成了花生油中的两大诟病。“按照国家规定,五升装的花生油油重约为九斤二两,很多生产厂家都在这个地方打马虎眼,缺一两,他们的利润就增加不少。”

  另外就是贴牌生产,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杨副主任说:“有一些大企业,自己的生产能力可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贴牌生产就成了这些大厂家最好的选择,但是大厂家选择的一些小厂的代工技术根本跟大厂无法相比,这就从一定程度降低了花生油的质量。代工生产不是不好,而是要严格把关质量。”

  专家 黄曲霉素可致癌

  记者也查阅了我国关于花生油生产的各项标准,关于花生原油质量指标规定是:气味、滋味具有花生原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0.20;不溶性杂质/(%)≤0.20;酸值(KOH)/(mg/g)≤4.0;过氧化值/(mmol/kg)≤7.5;溶剂残留量/(mg/kg)≤100。有关浸出成品花生油(四级)质量指标规定是:色泽黄 25红4.0;气味、滋味具有花生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0.20;不溶性杂质/(%)≤0.05;酸值(KOH)/(mg/g)≤3.0;过氧化值/(mmol/100g)≤7.5;溶剂残留量/(mg/kg)≤50。

  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孙博士介绍说:“如果测量花生油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话,就可以参照这一标准,浸出花生油四级在208℃加热试验时的表现应该是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于4.0,蓝色值增加小于0.5。”但是对于浸出油和其他油勾兑出来的油,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杨副主任说:“依照现在的检测技术,很难检测出来。”据介绍,目前国家对于食用调和油还没有一个详细统一的标准,“掺一半的花生油跟掺一滴花生油都可以叫花生调和油,更何况还有花生香精的帮助,现在的花生油市场需要更详细的规范。”杨副主任说。

  “很多小作坊为了省钱,也是什么东西都往里放,有一些小作坊会使用发霉的花生米压榨花生油,这样生产出来的花生油不仅不卫生,而且吃了还会危险。”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孙博士解释说:“发霉的花生米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记者手记 让消费者有一个知情权

  “花生油生产者煞费苦心地研发各种低价花生油的动力就是利益,没有利益的驱使,哪还有人去浪费脑细胞费这个劲。”专家解释说。用纯花生压榨出来的油就一定没有问题吗?并不见得,记者暗访近一周,调查了院上镇多个村庄的花生油小作坊,光生产环境就足以令人担忧,更别说还有其他的内幕。

  其实抛开各种猫腻不谈,就算是符合国家标准生产出来的浸出花生油,它自己都羞于见人,非得盖上“调和油”的面纱才勉强上市,这样生产出来的花生油就是合理的吗?专家解释说:“浸出油就是浸出油,不能混淆视听,就算是调和油也应该标上是不是浸出花生油,让消费者有一个知情权。”

  从政府方面来讲,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规定,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者的违规行为,现在的市场松散,只能说明政府的监管无力。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很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压榨油,什么是浸出油,很多消费者只看花生油的透明度和色泽,超市里面甚至连味道都闻不到,有一些业内人士介绍说,可以用凝结点判断花生油质量的好坏,3月27日,记者在19℃左右的超市里对多个品牌的花生油做过辨别,不同品牌的花生油在19℃的环境下凝结程度不相同。

 水产商自曝行业内幕 用化学保鲜剂“泡”虾仁增重 来源: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11-03-31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3/t20110331_651062_1.shtml

批发市场速冻虾仁01、解冻前重量: 500克

02、解冻后重量: 约300克

超市买来的虾仁03、解冻前重量: 500克

04、解冻后重量: 400克

  很多消费者买速冻虾仁时会发现,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虾仁都穿着冰衣,对此商家给出的解释是,出于保鲜的考虑。不过近日,曾从事过十几年水产生意的田先生向记者爆料,近两年来济南市场上虾仁的冰衣是越穿越厚,而且大部分虾仁穿冰衣不只为了保鲜,有些商家为了赢利,一斤虾仁中甚至能掺半斤冰,而且多数虾仁在包冰之前都被用化学药剂泡过以增加重量。 本专题文/图 记者 冯云云

  水产商称

  “水产这行挣的就是水钱”

  田先生从1990年开始做水产生意,期间做过批发也做过零售,速冻虾仁占据了他业务的很大比重,他说自己亲眼看着速冻虾仁的重量越来越轻。

  “刚开始干买卖时,市场上的商贩也不多,一斤虾仁化冻之后能有九两,但后来随着市场上做水产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有些人为了增加销量就开始在虾仁的冰衣上做文章,虾仁的分量也越来越少,一斤虾仁的重量也从九两减到八两、七两、六两,最差的时候,一斤虾仁,解冻之后能有三四两就不错了。”

  因为做生意不懂得变通,老田的生意越做越差,“17元进的虾仁,我得卖22元一斤才能保本,但是看起来质量差不多的虾仁,很多同行的卖价比我的进货价还低。”这导致老田的客源大量流失,“以前一个月能卖两车虾仁,后来两三个月才卖一车。”

  开始老田还有些纳闷,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虽然虾仁看起来差不多大小,但是加冰的分量不同,即使卖价低,很多水产商照样能赚钱,“水产行里有句话,我们经常当作玩笑说的,水产就是水里产钱。”
A#SCTV_PAGE{cursor:pointer;text-decoration:none;font-family:verdana,arial,helvetica,sans-serif;font-size:12px;padding:2px 5px;margin:1px;}A#SCTV_PAGE.Null{color:#F3F3F3;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F3F3F3;}A#SCTV_PAGE.Focus{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666666;border:1px solid #666666;font-weight:900;}A#SCTV_PAGE.Link{color:#AAAAAA;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CCCCCC;}A#SCTV_PAGE.Link:hover{color:#333333;background-color:#999999;border:1px solid #999999;}

 市场调查

  速冻虾仁全穿着厚冰衣

  近日,记者来到省城东部一水产品批发市场,很多商户都有批发虾仁的业务。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虾仁有青虾仁、麻虾仁等,价格悬殊相当大。

  以20斤一箱的虾仁为例,记者随机咨询了几家商户后得知,比较常见的价格分别为380元、400元、440元、460元、480元、500元,平均到每斤的批发价从19元到25元不等。而在其中一家商铺,记者还看到了140元一箱(十斤)的虾仁,每斤价格仅为14元。

  同样是虾仁,价格为何相差这么多呢?在大部分商家口中,虾仁价格之所以悬殊较大,最主要的因素是虾仁的大小,“虾仁个头越大的,卖的肯定越贵啊。”

  不过也有个别批发商向记者透露,导致虾仁价格相差大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虾仁挂冰的厚度,“你要是自己吃,我推荐你买这个,你别看这个25元一斤,但是你如果自己家吃买这种绝对划算,你仔细看看,这个虾仁是单冰的,市场上那十几块钱一斤的虾仁,一斤里头得化出半斤水。”在市场,一位商户如此说道,他还特地将虾仁的冰衣打破让记者看冰的厚度。

  那么,虾仁上为何要挂冰呢?采访中,商家一致表示,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了防止虾仁变质和脱水,速冻虾仁都需要在虾仁外面包一层冰衣,这样可以保证虾仁的新鲜程度。而目前济南市场上的虾仁,大部分是从浙江一带进货,主要销往省城各酒店和超市。
A#SCTV_PAGE{cursor:pointer;text-decoration:none;font-family:verdana,arial,helvetica,sans-serif;font-size:12px;padding:2px 5px;margin:1px;}A#SCTV_PAGE.Null{color:#F3F3F3;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F3F3F3;}A#SCTV_PAGE.Focus{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666666;border:1px solid #666666;font-weight:900;}A#SCTV_PAGE.Link{color:#AAAAAA;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CCCCCC;}A#SCTV_PAGE.Link:hover{color:#333333;background-color:#999999;border:1px solid #999999;}
行业内幕

  两次包冰重量至少增25%

  而在曾经的水产商田先生看来,商家关于穿冰衣保鲜的解释,完全是忽悠消费者的说法。

  “出于保鲜的考虑,给水产品穿冰衣确实很常见,而且国家也允许加冰,不过对加冰的重量没有规定,这就让不少人钻了空子。”老田说,刚开始做水产生意的时候,一斤虾仁包一两冰保鲜效果就很好,但是现在虾仁上的冰确实越来越厚。

  老田说自己干水产生意的时候,有一次去浙江进货,专门去水产品加工厂看过,加工厂都有专门包冰的单冻机,用行业术语就是给虾仁“穿冰衣”,把虾仁单粒包冰,大部分机器都要把虾仁包两次冰,两次下来包冰率能达到25%以上,“这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但是你算一算,现在的虾仁批发价都得二十多块钱一斤,至少五六块钱都是掏的冰钱,更何况有的一斤虾仁里有半斤冰。”

  一斤虾仁解冻后净重不到六两

  一斤虾仁,里面竟有半斤冰,速冻虾仁的实际重量真有水产商说的那么夸张吗?记者为此做了一个试验。

  在水产批发市场,所有的速冻虾仁不零售,都是整箱销售,记者辗转从一酒店经营者手中买来批发价为15元一斤的速冻虾仁。随后又从省城一大型超市买了31.85元一斤的速冻虾仁。

  买回来后,记者分别用弹簧秤给这两包虾仁称重,都是标准的500克。随后记者把两包虾仁放在室内自行解冻。经过几个小时后,虾仁上的冰衣已基本化掉,虽然价格相差一倍,但用手摸上去,解冻之后的虾仁都有黏糊滑腻的感觉,而且很有弹性。

  在控去所有水分后,记者再次用弹簧秤分别给两包虾仁称重。结果显示,从超市购买的每斤售价31.85元的虾仁,解冻之后的重量在400克左右(如图04);批发市场每斤批发价在15元左右的虾仁,重量不到300克(如图02)。
A#SCTV_PAGE{cursor:pointer;text-decoration:none;font-family:verdana,arial,helvetica,sans-serif;font-size:12px;padding:2px 5px;margin:1px;}A#SCTV_PAGE.Null{color:#F3F3F3;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F3F3F3;}A#SCTV_PAGE.Focus{color:#FFFFFF;background-color:#666666;border:1px solid #666666;font-weight:900;}A#SCTV_PAGE.Link{color:#AAAAAA;background-color:#FFFFFF;border:1px solid #CCCCCC;}A#SCTV_PAGE.Link:hover{color:#333333;background-color:#999999;border:1px solid #999999;}
用保鲜剂“泡”虾仁增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售的虾仁不只是加冰增重那么简单。“速冻的虾仁不能吃,加冰之前,都用三聚磷酸钠泡了的。”记者在水产批发市场采访时,一位销售带皮速冻虾的商户表示。据了解,三聚磷酸钠是一种添加剂,类似于水分保持剂,用它泡虾仁,一是为了好看,二是为了使虾仁吸水变大增加重量。

  不过老田表示,据他的了解,很多虾仁都是先用甲醛水溶液进行防腐保鲜,然后再放到火碱中浸泡,这样处理过的虾仁不仅外表光鲜,而且还吸进大量水分,重量大大增加,“一斤虾仁能涨到一斤一两。”

  “正常的话应该是用食用碱,但是这东西成本高不说还不出数,大部分工厂就用工业火碱,化工商店就有卖的。”老田说,自己干水产生意时,朋友还从上海给他带了一包不知道具体名称的保鲜剂,“用来泡卖相不好的虾仁,没一会儿颜色就鲜亮了,但是手放在水里受不了。”

  “虾仁用的保鲜剂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泡了的好看好卖。比如我卖过的牛百叶,本身是灰黄发绿的,用工业火碱一洗,也成了雪白的,但如果含量过高,对人体肯定有坏处。”

  把冰咬碎辨别厚度

  如何辨别虾仁挂冰的厚薄呢?老田说,自己虽然做了十几年水产生意,但是仅凭肉眼也看不出虾仁上冰的薄厚,“可以用嘴把虾仁咬碎,这样一来冰的厚度一目了然。”

  老田还告诉记者,因为虾仁都是用单冻机穿冰衣,单冻机一开,几千斤的虾仁添到里头一起速冻,整个过程中工人只会往里加水,不会换水,所以虾仁的冰衣看起来很白,其实并不干净,“消费者把虾仁买回家之后,一定得多洗几遍,不要不化冻就下锅。”

  采访中老田还透露,北方人喜欢吃红虾仁,认为虾仁都是红的,导致市场上有些白虾仁卖不动,所以有商家就用红色素把白虾仁染红 
 知名品牌婴儿食品或含有毒元素 喜宝、雀巢等上榜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1-04-12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12_660987.shtml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称,研究人员化验的婴儿食品中不乏知名品牌,包括喜宝、雀巢等产品的婴儿食品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如砷、镉、铅、铀。这些有毒元素究竟源自哪里,又会对人体带来怎样的伤害?详细情况,马上连线中国之声记者张棉棉。 

  婴儿食品中有毒元素含量远高于母乳 

  主播:给我们介绍一下英国《每日邮报》中提到的那些有毒化学物质都藏在哪些食品中?我国对重金属有哪些规定?像刚才提到的重金属砷对人体健康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记者:据报道,以稻米为基础的食品像高浓度的砷就是一大担忧。早在两年前英国食品标准局就发布官方警告称,由于含有砷婴幼儿应该停止食有米糊,研究人员称虽然说食品,婴儿食品中有毒元素都是以微克计算,但是其含量远远要比母乳要高,像喜宝牌的有机糖和香蕉早餐麦片是含有1.7微克砷,0.13微克铬和0.33微克铅,对此喜宝公司表示,其婴儿产品内的砷含量是远低于官方的限制含量。 

  雀巢公司则表示,公司是精挑细选原材料以确保从土壤中吸取的有毒物质尽可能少,但研究测试发现,婴儿若每天进食两次米糊等食品,砷的吸入会比单独喂母乳要高50倍,铬高150倍,铅则高8倍。 

  若奶粉中含有毒元素将面临三方面危害 

  此前有研究显示,少量砷会增加患癌的风险,铬则会导致神经及肾脏受损,另外英国《每日邮报》还指出农作物之中含有的砷主要跟农药有关,而重工业排放的其他金属和有毒物质也渗入了土壤和食品中,因此婴儿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应该说主要来自食品中的这种生产原料。另据报道,我国食品的重金属残留限量按国家标准规定是砷含量最高是0.7毫克/千克,而鲜乳是0.2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限量为0.01毫克/升。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中毒医学科郝凤桐主任表示,一般来说砷中毒有急性接触与慢性接触,如果奶粉中含有的话那么就属于慢性接触,对于慢性接触对身体主要有三方面危害,第一是皮肤黏膜会出现附属沉着,比如原来比较白净的皮肤会慢慢颜色会比较加重。 

  一句话点评:母乳喂养好!

 家长退货雀巢遭拒绝 质疑含砷量国内国外双重标准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11-04-13 http://news.sctv.com/shxw/msmy/201104/t20110413_662223.shtml    

  编者按:据英国媒体报道称,瑞典研究人员发现,包括雀巢在内的9种欧洲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含有毒重金属砷、铅与镉。此报道一出,迅速传开,引发社会关注。据红网报道,雀巢(中国)公司发声明说,报道中所提及的雀巢产品未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的最新报道称,瑞典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包括雀巢在内的9种欧洲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含有毒重金属砷、铅与镉,其含量虽未达世界卫生组织(WHO)规范的上限,但婴儿长期食用,仍会导致智力受损,甚至出现行为异常。据悉,欧盟委员会官员已决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重新制定新的婴儿食品安全标准。

  论文的研究人员从瑞典市面购买了9种婴儿配方食品(从出生起可以食用)和9种幼儿食品(4岁龄以上食用)作为样本,并指出这些食品均为大型食品商生产,能在全球范围都能买到。检验样本包括雀巢、喜宝(Hipp)、活乐(Holle)、欧格妮(Organix)等。

  从实验结果看,在婴儿配方食品一组,除了一款样品外都含有比母乳高的镉(1.3~20倍)、铅(1.6~3倍)和铀(1.7~46倍),其中3款样本的砷含量超过母乳2~3倍。

  雀巢在华联系人对记者表示,实验用的产品根本不是中国生产,所以马上就排除中国产品不受事件影响。但被问到外国米糊产品大米来源是哪里时,该联系人表示“不清楚”。

  导报记者昨日走访了沃尔玛、好又多、家乐福等多家卖场,发现所有品牌米糊的外包装盒上都标明了各种营养成分,但都没标注砷、镉、铅等的含量。销售人员称雀巢米糊在进货量及销量上一直都很可观,短期内似乎并没有太大波动,也没接到下架雀巢米糊的通知。

  一位站在货架前的顾客不久前买了大量的雀巢米糊,上网看到消息,赶紧来超市看看有没有下架,看到米糊还都整整齐齐码在货架上,她稍微放下心来,但还是“打算在喂米糊的同时,自制一些辅食给宝宝吃”。

  声明称保证安全

  记者致电位于北京的雀巢(中国)有限公司求证,对方随后特意向红网发来了电子邮件声明。

  声明说,媒体最近报道了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Miljmedicin研究所于2011年1月发表的一份关于婴幼儿产品中含有微量锰、镉和砷的研究报告,“我们确认上述报道中所涉及的雀巢食品是完全安全的,并符合所有北欧和欧洲的相关标准。瑞典食品管理局(TheSwedishFoodAdministration)同时也确认所有产品都符合标准。”

  雀巢表示,报道中所及雀巢产品未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雀巢中国昨天在回应声明中也暗指报告中提及的重金属元素来自大自然。

  昨天晚上,网上有细心的家长惊讶地发现,关于米粉含砷在多少微克范围内算正常,我国标准和瑞典公布的“含毒”标准相差几百倍!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此消息得到证实。

  对于雀巢中国称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甚至有家长怀疑:雀巢在我国和国外是否实行两套“标准”?

  昨日,不少家长都在咨询退货事宜。不过,超市方面表示,还没有权威部门的确认通知,雀巢婴幼儿食品还在正常销售,暂时不会接受退货。

  一位女士在电话中表示,她本月初在南京的一家超市买了6盒雀巢二段米粉,还没来得及吃,她想退货,不过超市并不接受退货要求。对此,工商部门人士表示尚没有接到权威部门的确认通知,因此雀巢还是可以正常销售的,也暂时不能要求超市退货。不过消费者可以在检验证书出来之前保留好票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昨天说,认为婴幼儿米粉含砷致癌,是媒体的误导,瑞典的报告说到砷含量没有超过(欧盟)标准,也没有对健康产生什么问题。

  他透露,我国已经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关于污染物限量的标准,由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其中砷的标准与现行没有变化。但是此标准最后须由卫生部发布。陈君石认为,标准应该不会有所改变。

  11日,国内食品专家向记者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婴儿食品的砷含量规定有限量,只要在限量范围内就是安全的。(《新京报》4月12日)

  这样的事早就不新鲜了,一旦有国外专家指出我们吃的、喝的、用的存在某种健康隐患,就必定有国内专家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辟谣”,并且无论针对何种有毒物质,总是有个百试不爽的理由: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就是安全的。听听,“国家标准”,多么威严的一个词!似乎专家也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名声已是江河日下不足以“唬”住大众,于是干脆绑架了“公权力”,如此“专家的知识权威加上国家机器的权力符号”,哪个敢有不同意见?
 河南“瘦肉精”暴利黑色产业链曝光 暗号订货暴利来源: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11-04-13  http://news.sctv.com/shxw/shfz/201104/t20110413_661911.shtml  

  “瘦肉精”这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到底从何而来?地下链条怎样秘密生成?随着河南公安机关侦破“瘦肉精”案件,生产、销售“瘦肉精”的主要嫌疑人陆续归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源头之谜逐步解开。

  非法生产

  药厂技术员

  偷制瘦肉精

  3月15日“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机关通过追查发现,湖北襄阳籍刘某为制造“瘦肉精”的最大嫌疑人。3月25日,经过24小时内连跨四省的追捕,在湖北丹江口市的一家小宾馆内,制造“瘦肉精”的犯罪嫌疑人刘某终落法网。

  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拘留所内,记者见到了刘某。据刘某交代,他曾在江苏常州一家药厂担任技术人员,期间结识了同厂做药品销售的奚某。2007年,曾销售过平喘药盐酸克伦特罗的奚某告诉刘某,有人想要盐酸克伦特罗用于养殖,如果能研制生产出来,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2007年4月底,利用奚某提供的资金,刘某回到老家襄阳,找到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的一个民营化工企业负责人,称可以合作开发化工产品二氯烟酸。达成租赁经营协议后,刘某利用厂里的试验室和自购的设备,开始秘密研制盐酸克伦特罗。

  据刘某交代,用了4个多月时间,他研制出了“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研制生产盐酸克伦特罗,从不告诉父母和孩子,问了,就说在搞新产品。”

  隐蔽销售

  为防身份暴露

  捡身份证使用

  为刘某打开销路的正是其合伙人江苏常州的奚某和下线销售人员河南郑州的陈某、洛阳的肖某等人。“他们只需要电话通知我需要‘几个’、什么时间发货就可以了。”

  据刘某交代,由于清楚是违法活动,上下线制售人员间都以电话单线联系,几乎从不见面,联系中也从不提及“瘦肉精”一词,一般以“一个”代表“一公斤”的电话暗号商定所需数量,然后通过物流公司以“添加剂”的名义向外“发货”。

  据介绍,陈某等人从刘某处“接货”后,除少数就地转手给次级分销人员赚取差价外,一般会按照30到35倍的比例在盐酸克伦特罗原粉中加入淀粉等添加剂,再次包装后销售给次级分销人员或养殖户。

  作为河南省内主要的销售代理、刘某的下线陈某因为需要将“瘦肉精”销售给人数更多、更分散的下线分销商,为防止身份暴露,除保持单线联系外,陈某还使用了“变身术”。据办案人员介绍,2007年以来,陈某一直使用捡来的一个名为“刘建业”的身份证从事“瘦肉精”的加工、销售活动,甚至包括手机卡、银行卡等信息均更换为“刘建业”。

  3月22日由河南省公安厅成立的抓捕组将远逃至陕西咸阳的陈某抓获。

  暴利链条

  每公斤瘦肉精

  利润达上万元

  经公安机关审讯,“瘦肉精”案中的非法制售网络基本查清。处于链条最顶端的刘某称,出厂的盐酸克伦特罗呈粉末状,由于纯度很高,被称作原粉,出售价格一般为2000元/公斤,扣除原料、人力、厂房租金等成本后,每公斤还有600至700元的生产利润。

  而主要销售人员陈某和肖某“接货”后,要么以4000元/公斤的价格转手给下线人员,要么添加淀粉等物质稀释后,再以每公斤200多元的价格卖给下线销售人员或者养殖户。“转手的次数越多,‘瘦肉精’的纯度就会越低”,而每公斤的销售利润也会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揭秘天价茅台的发酵史 茅台酒厂或曾参与幕后炒作 来源:荆楚网    发布时间:2011-04-11   http://news.sctv.com/plpd/sh/201104/t20110411_659321.shtml

  中新社贵阳4月10日电 ,10日,贵州首届茅台酒专场拍卖会在贵阳开槌,113瓶茅台酒共拍出12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汉帝茅台酒拍出890万元高价。 

  这瓶被拍出天价的茅台是,是名为“汉帝茅台”的茅台酒,改酒于1992年生产,当时只有10瓶,一瓶为茅台厂留存,其余9瓶已在香港拍卖。该酒一经问世,凭借新颖的包装、精湛的工艺于1992年荣获法国巴黎“世界之星”国际包装最高奖。声势显赫,在拍卖之前就已经造势,出价在200万以上,这次拍卖的“汉帝茅台”来自何方?可以肯定不会是茅台酒厂存留的那一瓶。 

  这次勇夺“标王”的是来自江苏淮安的茅台酒收藏家赵晨。 

  赵晨何其人也,他在白酒茅台收藏界几乎可以茅台齐名,百度介绍:赵晨,我国著名藏酒家,茅台酒文化的深入研究者,历史学者,茅台酒艺术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茅学”第一部著作《茅台酒收藏》、第二部著作《赵晨说藏酒——茅台篇》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历年来,公司累计纳税超百万元,安置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数十人。 

  其藏品自清代末期茅台“陶土瓶”到民国时期“赖茅”到 新中国建国后所生产的“五星”、“飞天”、“葵花”等商标茅台酒,几乎没有断代,其收藏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和中西欧地区。丰富的藏品堪称江苏茅台酒收藏代表人物。至2008年,领先全国茅台酒收藏界。目前其致力于关于中国藏酒文化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 

  赵晨的成功,和一个人撇不开关系,那就是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季克良先生,赵晨的新书《茅台酒收藏》就经中国白酒界泰斗、 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先生亲自审阅,全面系统的修改,并在百忙中特意撰写序言。 

  茅台酒新年伊始,拉开了大幅涨价的急先锋,出厂价上调了20%,这个消息一出,不管是喝酒的,不喝酒的,买酒的,不买酒的,都开始关注,甚至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在巨大的争议声中,茅台酒南京拍卖会2011年1月2日落锤,一箱一整箱12瓶1985年的“酱瓶茅台”,以25万元起拍,经过数十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30万元成交,加上佣金达到惊人的145.6万元,达到茅台单件拍品的最高记录。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在2010年12月29日就开始为这场拍卖造势,并提及赵晨和其未出版新书。事后以赵晨做封面人物继续连续报道。 

  这次赵晨志在必得,赵晨解释说:“我觉得这些钱,一点也不亏。因为文化是无价的,特别是能代表悠久文化传承的酒文化,早已被国内外的收藏界所重视,就是现在有人出更多的钱,我也有决心拍下它。” 

  耐人寻味的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自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茅台集团从未介入白酒拍卖市场炒作。 

  从上述资料看出,茅台酒那与洗清拍卖市场造作的嫌疑,因为赵晨喝茅台酒厂有着千丝万缕得来联系,要想证明茅台酒厂的清白,需要告诉公众,赵晨的和茅台酒厂董事长季克良先生的忘年交有没有对着来连续的动作有没有影响;赵晨的巨额拍卖款如何付款,不如此,茅台酒就难逃曲线炒作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