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女娲补天的步骤:粟裕为何在淮海战役发起时“请陈邓统一指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6:12

  大兵团作战中,主攻和阻援是决定战役胜负,军事主官必须考虑的两个环节。但主攻部队往往缴获多,将士们戏称为“吃肉”,而阻援部队处于配合位置,却往往费力不讨好,缴获很少,将士们戏称为“啃骨头”。1947年3月8日,粟裕在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召开的华野高级下部会议上,作《莱芜战役初步总结》,其中说到:“在大兵团作战中,往往有的部队很吃力,但缴获很少;有的部队所付代价不高,但缴获很多。”即是针对此现象而言的。所以,任何部队均希望在战役中能被安排为主攻位置而非阻援位置。在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华野六纵指战员听到北进敌军的炮声越来越远,北上参战的命令却不见到来,有些人沉不住气了,怪话也出来了:“把我们忘了,把我们扔在鲁南吃闲饭!”,“我们只能吃豆腐,嚼烂葡萄,啃不了硬骨头!”即是这种情绪的集中反映。

  1948年5月,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关于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同时,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手由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粟裕谦让未果后,提出“继续保留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的请求。*沉思后予以同意,在粟裕的新职务前加了“代理”两个字。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给予了粟裕相当重的作战任务。5月5日,*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的电报中指出:“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59页。)当时,国民党一个旅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约8000人。十一二个旅共约10万人,相当于粟裕当时统率的8个纵队的兵力总数。

  为进一步明确此次作战的任务、参战部队和指挥关系,5月21日和22日,*先后致电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以歼灭五军(按:即整编第五师。)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10—311页。)

  显然,在中原战场上,*给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协助”、“配合”。

  1948年6月16日,粟裕根据打五军的条件暂时未具备,而打开封的时机已经到来的战场情况,当机立断,实行“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把战场由鲁西南转向豫东。

  次日,*复电粟裕,充分肯定他的处置:“完全同意铣午(6月16日午时)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给予粟裕相当的信任,电报中指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16页。)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于同日复电,为配合华野此战,决定调5个纵队全力阻击胡琏兵团北援,要攻打开封的华野部队对南面敌人“可勿顾虑”。这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表示愿意“啃骨头”,且信誓旦旦,对胡琏兵团“可勿顾虑”。

  6月17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迅速攻克了蒋介石吹嘘“绝可确保无虞”的开封,全歼守敌3万人,加上阻援方向歼敌1万人,共计歼敌4万余人,豫东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开封是河南省的省城,为蒋军必救之地。蒋介石为了挽回败局,令邱清泉兵团向开封攻击前进,又令新组建的区寿年兵团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与华野决战于开封地区。为诱敌上钩,6月20日夜间,开封城区之敌已基本肃清,只剩核心阵地龙亭尚未攻下时,粟裕命令三、八纵队留下足够兵力继续攻打龙亭,其余部队迅速撤出开封城,准备再歼援敌,完成第二步作战计划。粟裕在开封前线指挥所对攻城部队说:“龙亭是要打下来的,但不要急,迟一点不要紧。有点残敌,可以作为钓邱兵团这条大鱼的钩子。你马上打下龙亭,他来援就不积极了。”

  此时,粟裕第二步作战计划因产生了不同意见遇到了阻力。

  6月20日,见粟裕在开封作战“大块吃肉”,中原野战军指挥机关不愿再“啃骨头”了,粟裕的第二步作战计划尚未开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就酝酿着一个进攻郑州的计划。他们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在攻克开封以后,集中陈赓、谢富治、陈锡联、粟裕等主力部队,以攻击郑州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为主要作战目标。如此,势必使粟裕放弃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

  次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现“肥肉”诱人但实在到不了口,马上又再电中央军委,提出因敌军兵力集中,攻郑打援可能打成僵局,拟先休整一短时期,待机歼敌。6月22日,*复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唐亮,同意“放弃攻郑计划”。

  6月24日,粟裕认为,豫东战役不仅关系到能否扭转中原战局,而且能通过实践检验集中主力于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因此在第二阶段战机已经出现时,为了战争全局的利益,应该发扬我军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精神,在多路援军进逼的形势下,必须争取全胜,坚持完成第二阶段预定作战计划。

  粟裕致电军委,表示坚持按照预定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次日,自苏中战役以后,对粟裕军事才能极为欣赏、信任的*代表中央军委复电同意,认为“部署甚好”。26日,*针对有人“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的意见,明确支持粟裕:“在此情形下粟(裕)陈(士榘)张(震)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2页。)面对强敌多路进逼,粟裕作出了一个既需要智慧,又需要胆略的决策。中原野战军几位领导人对粟裕“吃肉”的本领有过评论。副司令员陈毅说:“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此时,蒋介石根本没想到粟裕有这样的智慧和胆量,他的统帅部还在判断华野“似无积极企图”,“必向津浦路前进”。因此,急令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全力追堵,同时命令增援山东兖州的黄百韬兵团掉头南下豫东,西面的孙元良兵团迅速东进,南面的胡琏兵团兼程北上,企图在黄淮地区将华野主力围歼。6月26日,粟裕命令华野部队主动撤出已完全解放的开封,将空城让了出来。邱清泉率第五军急于抢占开封,迅速开进,区寿年兵团因主官多疑,尚在睢杞地区犹豫徘徊,原本相距很近的邱、区两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距离,为粟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粟裕不待查明敌军的具体部署,果断命令隐蔽于睢杞地区的华野主力部队,迅速楔入邱、区两兵团之间,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仅用6天时间,即歼灭区寿年的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5万余人。

  在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时刻的7月6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既要迅速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又要争取歼灭援敌黄百韬兵团,还要准备对付可能来援的邱清泉、胡琏、孙元良3个兵团。因此,*命令中原野战军主力坚决阻住一路精锐援敌——胡琏兵团(十八军)。他电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保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吴绍周。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如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打郑州“吃肉”没办法,只好重新“啃骨头”。

  *还不放心,又电示华野代司令员粟裕:“望粟(裕)陈(士榘)唐(亮)以一部进至淮阳地区,协同匡斌四个团阻击十八军,如无正规军可派,可派地方军”。粟裕当即电令冀鲁豫独立旅向南急进,并要他们伪装主力番号,以阻止国民党第十八军北援。

  此时,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从东西两面向华野部队进攻,胡琏兵团从南面向北进攻。尤其是黄百韬兵团增援积极,已经进抵靠近睢杞的帝丘店地区。

  栗裕十分重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中原野战军负责阻援的南面情况,专派一个侦察营监视胡琏兵团的动向。这说明粟裕对“啃骨头”的中野是否上心是有疑虑的。

  7月6日17时,侦察营电话报告,胡琏兵团(十八军)的先头部队已突破豫皖苏军区两个团的阻击,到达距离睢杞战场只有几十华里的太康地区。

  面对这种情况,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忍痛放弃已经到口的“肥肉”:被包围的区寿年兵团整编七十四师和打瘫黄百韬兵团。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命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务使十八军于午灰(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他们“提前”四天放弃了任务。违背了当初向中央和粟裕的保证:决定调5个纵队全力阻击胡琏兵团北援,要攻打开封的华野部队对南面敌人“可勿顾虑”。

  此战后,粟裕以军事观察家的名义发表战役评论,没有具体提到中野在南线牵制胡琏兵团,显然,对拥有5个纵队却不能阻止胡琏一个兵团增援豫东是有想法的。陈毅为获中野好感,竟于1948年7月24日致电粟裕并报中央,批评粟裕不具体提到其实不愿“啃骨头”,根本未完成中央任务的中野!

  为着团结,粟裕很快复电以示检讨。但中野阻援不利,使豫东战役未能取得更辉煌的战果,给粟裕很深的印象。

  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进至徐州、蚌埠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华野在多数时候限于力量,需要中野阻援配合。如何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野的积极性,不重蹈几个月前豫东战役的前车之鉴,是粟裕反复考虑,但又不好明说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最高首长请中野领导人担任,才能消除“吃肉”与“啃骨头”的区别。因为对于中野领导人而言,虽然是一样的“啃骨头”,但有胜利“第一功”之名,将士们些许闲话也是可以不管的。为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由已经到达郑州前线的陈毅、邓小平(刘伯承尚在豫西)统一指挥淮海战役。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中原局,表示遵令于11月8日晚发起淮海战役,同时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16页。)。正面临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以后的指挥问题的*欣喜复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有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栗裕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共16个纵队,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但“淮海战役”总指挥的名义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奶酪,将来历史的书写是必不可少的。陈毅、邓小平毫不推让,马上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但自忖军事能力有限,因此打个马虎眼:“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实践证明,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除提出中野第二阶段攻击黄维兵团外,从未有过其他全局性的决策,粟裕以“建议”形式促使军委作出的几点重大战略、战役决策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由中野首长统一指挥,是一个极高明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