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歌曲大全100首:朱九思:我国高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4:57
我国高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朱九思
277
关于如何办好大学,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中央政府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      要怎样才能把大学办好,首先要决定于中央政府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能否正确指导地方政府管理好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直到1997年、1998年,我国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的办学工作还没有出格。但从1998年以后的十年,大学的发展相当地混乱,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有两项重要的、错误的决定:第一是大学的合并,第二是高校扩招。  据我所知,大学合并起源于1998年5月4日,那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当时分管教育的另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就开始考虑在中国如何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看来他考虑的结果是认为大学合并是一条很好的道路,1+1>2。他有一句话,叫“强强合并”。从1999年起,合并重点大学的做法就开始了。  合并工作首先从浙江大学开始,要求以原浙江大学为主体,合并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并且许诺如果这四所学校合并,国家将拨付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据我所知,当时这四所学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不希望合并。例如,原浙江大学校长就曾向别人表示,四所大学合并,校区分散在四个地方,相距较远,我这个校长怎么当?据说,不少教授听到四所大学合并的消息后,表示了怀疑和不赞成的态度。但是,上面的态度很坚决,反复强调,高校合并是政府行为,就这么办。所以,在新组建的浙江大学举行成立仪式时,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并通过浙江大学邀请全国许多高水平大学和较高水平大学的领导参加成立大会。据我所知,在教育部最初下达的方案中,是将我们学校(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但是由于这两所大学的坚决反对和武汉大学合并,合并虽然不成功,但是我们学校还是不得不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同时,武汉大学也合并了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  负责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曾准备把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起来,但是这两所大学的大多数领导都不赞成。然而,上面的态度是很坚决,重申这是政府行为,你们不要提意见了。于是,这两所大学的校领导找到李瑞环同志,希望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李瑞环不仅是天津人,而且在天津市做过多年的领导工作,对两所学校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李瑞环本人也不赞成合并,于是他向负责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人提出这两所大学不要合并,这才挽救了这两所大学没有被强行合并的命运。  我认为,大学不是绝对不可以合并,但是大学合并绝对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手段,而必须双方自愿,“自由恋爱”,绝对不能由政府搞“拉郎配”。1924年哈佛大学和它的近邻麻省理工学院曾经谈过合并的事宜,但是最终没有谈成。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虽然紧靠在一起,但还是各自独立,都办得很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佼佼者,这说明大学不合并并非不能办好。  大学合并也有成功的,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事例,就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其早期曾经与当地的一所大学合并,双方自愿,结果合并成功了,后来发展成为加州的第一所大学,称为伯克利加州大学。  中国这一次的大学合并已经成为事实,大学合并之后,是不是就达到了1+1>2的目的呢?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件事是大学扩招。大学扩招起源于1999年暑假。当时教育部准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向国务院领导人报告大会筹备情况时,国务院领导人提出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当时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开始,所以教育部提出是否可以暂缓一步,以便做更好的准备,但是国务院领导人的态度很坚决,要求在当年再招一次。教育部提出说当年的教育经费已经下拨了,扩招后的经费怎么解决?国务院领导人说,家长自己掏腰包,学生自己缴费(全文8300字) ...[以上文字节选自炎黄春秋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朱九思 纵论大学校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6-06-04 点击数:114http://www.whhust.com/news.asp?id=2211
[upload=jpg]UploadFile/2006641091770502.jpg[/upload] 日前,笔者曾就一篇论大学校长的稿子请教原华中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朱九思教授。朱老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并专门约谈此事。以下就是7月7日(一个难忘的日子!)下午朱老亲临我编辑部约谈的一些内容。大学办得好不好,校长很重要。研究大学校长很有意义。这个问题可以从两种角度研究,一是作为旁观者研究大学校长,可以比较冷静、客观,有比较 、有分析,所谓“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对校长本身调查研究。大学校长自身的体会、感觉很深切、很实际,可以避免研究者的“隔靴搔痒”。两个角度结合,研究大学校长就比较有深度。说起理想的大学校长的标准,或者说当校长的条件,我个人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懂教育,即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蛮干胡来;二是要善于领导或者管理。这两条是最根本的,其他所有标准、条件都可以从这两条派生出来。说到懂教育,不仅当校长的要懂,当教育行政官员的也要懂。不懂教育的人管教育不行,瞎指挥会出乱子,造成大的损失。我国有这方面的教训。这两年主管教育的领导人比较懂教育,在中国教育面临更大困难的情况下没有瞎指挥,这是教育界的一大幸事。中国现代历史上不乏成功的教育家。在大学校长中,我最佩服的有三个:蔡元培、张伯苓、竺可桢。三个人都既懂教育,又善管理。蔡元培为中国民主革命作了很多事情,最大的贡献在教育方面。蔡在教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当北大校长,短短几年,把一个腐败的、乌烟瘴气的北大转变成一个全新的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民主堡垒,难能可贵。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经济上有人全力支持,可以不为经费发愁,但是办学上的一 切条件都要靠自己张罗。为了办南开,他本人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意在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科学。原南开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起步晚,在较短时间内接近几所名牌大学水平,抗战南迁时有资格跟北大、清华合成西南联大,张伯苓的功劳大,不容易啊!再说竺可桢。“一二·九”运动之后,浙江大学学生把原校长赶走了。浙江是蒋介石的故乡,浙大又是一所老学校,蒋本人很重视校长人选,其幕僚推荐了在气象研究所任所长的竺可桢为校长。竺是1936年4月到浙大就职的,此前他并未搞过教育。上任之后干得很好,管理有方,把浙大治理得井井有条。上任一年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大先后四次搬迁。1937年11月初迁浙江建德,12月再迁江西吉安,1938年7月全体师生分水陆两路三迁广西宜山,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第四次全迁贵州遵义、湄潭、永兴。浙大几经周折,仍保留了学术元气,师资、学生逐渐增加,学科专业不断发展。这在一所名副其实的流亡大学,堪称奇迹。竺可桢这位校长太了不起了。蔡元培、张伯苓、竺可桢这三位先贤值得我们大大的怀念,永远的景仰。陈嘉庚先生办教育,我对他崇敬之至,但他毕竟没有在大学校长位置上干过。成功的大学校长还有一些,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解放之后的匡亚明(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刘雪初(在南京工学院)等等,都是出色的教育家。匡亚明值得认真研究,他是一个难得的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前几年路甬祥在浙大干得也很出色。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田长霖,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校长的个人素质太重要了,由于无法回避的历史原因,现在有些人不是不懂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素质太差。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文革”前,校长比较好当。照中央文件执行就是了,此校彼校,都是学习苏联模式,管理工作大同小异。改革开放之后,高教体制改革,教学、科研改革,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校长难当。90年代以来,校长更加难当了。经费问题足以让所有校长头疼。社会要为高校创造条件,高等教育界要出教育家,必须为校长的成长创造条件。说到底,校长一要懂教育,二要会领导、会管理。第一条是务虚,第二条是务实,缺一不可。大学校长的选拔,管理经验很重要。一个好学者未必当得了好校长,但校长可以从本校好的系主任、教务处长、科研处长、教务长、副校长中选择,他们有实践经验,只要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可以担当重任。同时,也可以从外校聘请。一九九五年七月 后记:此文首见《高教研究简报》1995年9月15日,后经多家刊物转载。其中,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文摘》1996年1期经朱九思先生同意,全文发表。
朱九思故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51497.html
1929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后曾任《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缉、社长。1953年,与查谦等人创建华中工学院(1988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副院长。1979年,担任院党委书记、院长。1984年担任名誉院长。
使朱九思下台的事,当年一个骗子冒充是北京某高干的儿子,直接见了朱九思说要在华工读书。朱九思估计是老糊涂了居然相信了这个人,居然让他在华工里面落了学籍。直到3年后,才有人揭发那个人是骗子,根本上不是什么高干子弟。朱九思因为这件事情颜面扫地,于是便黯然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