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完全着衣系列番号:十牛图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7:08

十牛图颂

 牧牛图颂-普明禅师  十牛图颂-廓庵禅师李昌骏《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表现禅宗修行阶次的十幅图画。各图都以牛为喻,因此称为十牛图或牧牛图。这十图的名称依次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此文以廓庵禅师 十牛图颂為主,另彙集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和道家修仙過程的解說,看似雜亂,實為精粹。 

根据《遗教经》:“譬如牧牛,执杖而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清居禅师八牛图,依禅宗言,已显示了人、法两空,更无余话可说;可是在廓庵和尚看来,并不合乎大乘佛法行菩萨道的精神。所以又加了“返本还原”,及“入廛垂手”两个图共十牛图。

廓庵之十頌序目就禪宗來說較為直接、具體,擺開業力與菩薩行,而專重從凡夫到修證之過程而言。則公是從經驗中之常識著手返入到簡捷的修證過程,例如尋牛是從比喻眾生都有佛性,可是被業力所掩蓋而失去了佛性,所以要尋找回來,直到五頌才開始禪修之「牧牛」。

 

 牧童与牛之关系,亦如阿行者与六根、心识之关系。「」代表常人的生命、身心灵或「第八阿赖耶识」。常人的身心,混杂有各种妄执、杂质,故经常「想得到,做不来。看得破,忍不过。」。一不小心,就给自己及别人带来麻烦、烦恼及痛苦。

「牛」身上的「黑班」代表生命中的妄执、杂质。代表八识田中的「染污种子本质上是「幻相」。 

黑牛」比喻不受控制之无明、妄心、三毒、烦恼。《奇迹课程》谓之「小我」。小我有一百多种乱来之技俩,将带来无数之苦果。如工作问题、情感问题、婚姻问题、健康问题。 「黑」喻内在(潜意识、无意识)之黑业或我执、三界之干扰。黑云遮蔽,故清净、平安及光明不得现前。小我纔有机会作怪。

白牛」代表「真性、空体、自性、真我、空不空如来藏」。人生在世,任凭多么荣华富贵,若找不到真我,一辈子不得大安心。当然,真我就在此时此地,从未走失、遗落。但是被妄想执着的乌云遮蔽,所以看不见、找不到。所以无求、无觅者,反而会更容易看见。

牧童」代表阿行者的「求觅心」、「修道心」、「菩提心」、「能观之智」或求觅「真我」的「主体」。

 黑牛与白牛不是二牛,是混在一起。像阿赖耶识是清净与不清净和合。修行即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

鞭杖」代表锻练「定慧」的各种法门、方法。

山青水绿比喻现前大圆满之真善美净土,可惜现在慧眼未开,故看不见也享受不到。

(1)起步摸索∶这个阶段包含阿行者对开悟境界(见性)的向往与寻求(寻牛),修行若干时日后所获得的某些不甚明确的见性体验(见迹),以及终于有悟境产生(见牛),然而却仍无法清晰、全面地把握。古今中外的阿行者,在这一阶段里停滞不前,终不能‘鲤跃龙门’的为数最多。

十牛图颂 (1)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启示: 從未牧之野牛,喻凡夫心  ; 藉牧童寻牛,以喻阿行者寻找自己的心性及六根。

十牛图颂 (2)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启示:阿行者透过闻思,清楚确有此「牛」。虽未见「牛」,但见到牛的足迹,确定有「牛」,只是不知道藏到哪去了。事实上,「真我」藏不了。随时随地都在出现,只是「迷者」不懂。 从「全波是海,万物皆我」之语,稍见真我之迹。牧童寻见到了牛的足迹,以喻阿行者在探寻心性中已显示了行愿,但尚停留在依经解义。

十牛图颂 (3)见牛: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启示:看见牛尾巴及屁股,比喻在眼见色、耳闻声、足运奔的当下,稍稍看见一点点真我、佛性。真我本来藏不住。 佛性散至六根之「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中,所以找不到了。在遥远处见到了牛,但不是很清晰;以表示阿修者似乎已摸索到了自己的心性所在。

牧牛图颂    (1)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第一句,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所以如庄子所提及广成子要黄帝,无视无听、必静必清。应比照道家的心斋坐忘解,从心息相依(听息),到随息,到神气两忘是也!        

 

牧牛图颂    (2)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亦可用道學解此初习打坐的人特别明白这点,人的心不断向外奔驰情况下,忽然要他停下来乖乖坐着很困难,特别是观察小孩子上课,小孩子往往坐不住,要他坐下来,必定很痛苦。如果要他乖乖听话,骑在牛背上喝令牠往东往西都没有用,反而还会被摔死,此处最妙的是「芒绳幕鼻穿」因牛野性难驯,用一条绳子穿住牛鼻子,使其往东就往东,使其往西就往西。这条绳子,以修行就是指息。初下手时,将心放在息上,但是心外驰已久,难依于息,因此常常要先配合刻意属息的功夫,或是放弃自然无为式的心息相依,改由控制式用力的吐纳,所以「由得山童尽力牵」。     

  

(2)证悟、见性∶这一阶段包含得牛、牧牛、骑牛归家三图。‘得牛’是指清晰、全面地见到本性。但是由于长久以来染污习气的牵引,因此,这一境界还是有退堕的可能。于是,在证悟之后努力地维持、调御(牧牛),久而久之,这条心性之牛,自能驯服,而让你安稳地‘骑牛归家’。禅宗六祖慧能在证悟、得到衣钵之后,有十余年时间销声匿迹,其行踪为《坛经》所未载,这当是在某处从事‘牧牛’功夫的缘故。

十牛图颂 (4)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启示:虽找着「心牛」(真我),但牠百般抗拒、抵制,偶而又会再跑失。因为此心牛,野性(三毒及习气)尚存,迷恋尘境不休。所以牧童以牧鞭及芒绳管加以管制、调服。 牧童使用牧杖(鞭)。比喻行者施用制心、除习之种种法门,及「对治观」、忏悔、改过行善、…等。也包括人事上的历练。 应用种种法门,常常练习「背尘合觉」。也就是练习在遇缘对境的瞬间,焦点离开「一切相」。看看「虚明自照」在不在? 戒慎恐惧,不敢疏怠,否则会跑去偷吃「稻作」。此乃說虽已得牛,但牛放于深山野外,须极辛劳地涉水越岭才能得到牛;以喻阿行者心猿意马取舍不住,须付出辛苦与毅力。亦可做此解此 

 

牧牛图颂    (3)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刻意数息后,心已逐渐减少游思妄想,慢慢会的跟着息一出一入,虽有妄想,但是还是立刻回到息上。故曰「渡水穿云步步随」。但是心还是要感觉着息,听着息依着息不放,否则很快又会想东想西,神游各处,这功夫刚开始很累,但是做久了之后,渐渐习惯,也就不觉得累。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他日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即此境。 

         

十牛图颂 (5)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启示:黑牛(三毒、妄想、执着)剩下三分之一。放它吃草时亦不必拴在树上,牠渐渐温驯,总是会跟着牧童走。但是牧童尚不敢完全放心,保持警醒。 功夫渐渐纯熟、上身了。纵然不施用方法对治、管教,平安、宁静仍然常现前。身心息不调而自调,定慧均等。牧童不必分心看管,专心享受生命、生活与禅悦。到此牧童既已得牛,即時時關照以免失牛;以喻阿行者既知已找回了心性,进而要守住它,对治它。

 

牧牛图颂    (4)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经过数息,听息的阶段后,心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野性难驯,而与息混合在一起,但是此时还是不肯进入第二阶段「听之以气」,因为心与息还没有完全混合,丹经把心比做女,息比做男,此时两人在一起,但还在似有意似无意的状态,要他们不分开,还是得「把芒绳且系留」。 

 

十牛图颂 (6)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启示:黑牛完全转成白牛。牧童完全放心,任运逍遥无忧烦,一切作为,出于天性自然,毫无勉强,不费心力,饥知吃饭困知眠,定境与生活打成一片。乃纯善之境。 牧童充份地享受生命,「心牛」不再是令人烦痛的主凶,反而是好用的「坐骑」、「工具」。 背尘合觉与背觉合尘之拉拒战停止了。清净光明、平安自在之真我,常常现前,心境清净无染,很难再迷失自己了。  人牛合谐,阿行者降服六根。《奇迹课程》谓之宽恕做彻底了。不再往外投射,真实世界现前。感受到万物都在演说真理、佛法。 俗世之牵缠完全消失。无目标、无理想,无挂碍,天地任我遨游。天天歌舞、庆祝。 虽无心于万物,虽心境不互相妨碍,但是主客/能所之二分性尚存。

牧牛图颂    (5)驯伏: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时已经进入真正「心息相依」状态,若是死死用心守住息,则嫌太过执着,心与息已经不分裂混容在一起,因此使用「听之以气」的功夫,从有知觉状态进入无知觉的状态,因为心与息已经相恋相依,所以人不必再刻意听息与数息。

(3)功夫纯熟∶这是悟境更加稳固,功夫愈趋精淳的阶段。本性的证悟境界完全稳定,‘人’与‘牛’合而为一,心目中不再有牛存在(忘牛存人),进而连觅牛的自我意识也一并不存(人牛俱忘),终于回到法性的本来面目(返本还源)。本地风光,自然朗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十牛图颂(7)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启示:「牛」不见了,代表「悟无悟迹」。明心无相,见性无见。如鱼在水中,不觉有水。妄心及烦恼都不见了。虽天天自在无忧,但,「主体观」仍在。 虚灵独照。鞭杖与芒绳随着牛不见而不见。一切法门都用不着了。无烦无恼。 自然安住本觉/本明,享受优闲、清净、喜乐,但「自我感」仍存,仍执「独照」为我。乃夺境不夺人之境。

牧牛图颂    (6)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时应以进入神气合一的阶段,不能称做「心息相依」,因为意识已经渐渐模糊,只剩下一点知觉,呼吸也几乎感觉不到,但是却不是佛家的空寂,而是意识与呼吸都化作两种不同的能量,一者为神,一者为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从听息到随息,感受到造化的微妙。百字碑云「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听无弦曲,听息也,「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从此出乎?

比照朱子(熹)调息箴:「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不宰之功。」此时已得不宰之功,自然不劳鞭策永无拘了。

(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尸"字作"主"字解)。

 

 牧牛图颂     (7)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妙处正是睡字,又与仙学的进程符合,从有知觉进入没有知觉,神与气交互团结一出一入,功夫正是任运二字,任其运动,不加以任何干涉,任其「自然蒸发,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倘若一物也没有,任运个什么)在此时,已经进入心止于符、听止于耳的状态,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也就是睡着了,而一般普通人的睡眠,常常有梦境,意识还在造作,此种睡眠,没有梦境,意识整个彻底休息,故曰「睡正浓」。

 

十牛图颂 (8)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启示:牧童、牛、青山绿水、白日及白云都消失了。主体及客体的对立性消失,主客一体,是一种充实、满足的存在。众生与佛皆空,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成。有佛处(有修有证有得)不遨游,无佛处(无明烦恼)急走过。 以一「大圆」比喻一切界限及二元对立性都消失了,粗细的能所对立错觉都消失了。那个不可思议之无边广大的「真我」现前了。「大圆镜智」常寂常照、虚明自照。「尽天地是一只眼」。 不是甚么都没有,而是「一滴水」落入「大海」。「小浪花」发现自己就是「大海」。道曰:「无闻无见」,儒之「无臭无声」。即「人境俱夺、无宾无主、心法双忘、人我双忘」,「大死」一番。 离一切诸相(我相、法相、非法相),是名诸佛。

牧牛图颂    (8)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时应当称做「神气两忘」,呼吸、精神都彻底的忘掉,忘记所操持的功法,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倘若不能忘掉,那么道便隐于小成了。如修练数年,不能突破,不知为何就是老是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后来读庄子見「忘」字,亡心也;心都可以没有,何况道术呢?方才想起「忘精神而超生」之句、宠辱皆忘,而若有所悟。

牧牛图颂    (9)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图采用「独照」,一灵独存也。亦可做此解此在进入睡乡后,忽然一觉而醒,此时称做「玄关窍开」,称做此时的意识称做「真意」,呼吸称做「真息」,根据「心法相映 丹道心悟卅年」所述此境为「恍惚杳冥间,先天一气乍然自虚无中如电光飞奔、闪烁,遽然飘来,又像来自虚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莲,踏着漫妙的舞姿,轻盈婀娜,一时空山灵雨,鸟语花香,一灵不灭,一灵独存,间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二重时空」。人在路上,虽未到达目的地,但前面景物,清晰可见。 仙道的功夫做到这里,大致上已经上路,一直下去,迟早达到目标,归来犹有一重关,跟「莫后一句无人说」意境颇类似,都是圣贤仙佛都要面对的「一重关」。

十牛图颂 (9)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启示:一切法界是缘起,皆证于空;众生心性皆归于佛性,佛性即空性即绝后再苏,一切无明、界限及执着消失。心如明镜,朗照万物,常住清净光明。山青依然山青,水绿仍然水绿。不止虚明自照是真我,山青水绿、翠竹黄花、一咳一屁都是「我」,都是法身(之遇缘显现),故事事无碍,诸法普贤。没有污染与被污染,没有我在苦,没有我在乐,没有「我」在看山水、体验山水,没有成败得失,没有我成为罗汉/菩萨/佛。视听言动,皆不动心,真正的无心道人,真正的解脱自在。 奇迹课程谓之一体圆满之天堂现前。生活即佛,乃「事事无碍」之境,「人境俱不夺」之境。万物都开悟了,万物皆佛,处处净土,日日好日。 其实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只是重重的幻象之「纱」脱落了,种种粗细的二分法及执着不见了。故古德曰:始终没有增减什么,是「旧佛新成」。 收回「阴影」、收回身体、收回外界。「一体意识」再现。故曰:「圣人会天地万物为己」。「大海」就是自己。不止「大圆月」是自己,「五蕴炽盛」也是自己。万物皆佛,「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性相不二、心物不二。万相森罗任峥嵘。故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牧牛图颂    (10)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亦可用道學作解此就是「再入轮回作众生」之意,「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见山是水,见水是山」。

(4)渡化众生∶小乘的修行功夫,大抵到返本还源即止,而大乘佛教则必须转而从事渡化众生。证悟者不应只在山林中自我满足,应该到人间垂手渡众(入廛垂手),大乘之所以为大乘,其故即在于此。

十牛图颂 (10)入尘垂手:露胸跣足入尘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启示:「廛」是屋檐下黑土,黑土即沃土,表示进入人群服务众生。如莲花不生于高原,扎根沃土纔能长成「大树」。久行菩萨道才能成就「福尊、慧尊」之「三身佛」。 「垂手」喻以谦卑、降格的态度,和光同尘地度化众生,像是众生的仆人、弟兄或老友,但一切作为永远是「幻人为幻行」。 正是《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以出世心、行入世行,广度众生咸令成佛。悟无悟迹,无智亦无得。阿行者已经离开所有的「监牢」。大智不住涅盘,大悲不入涅盘。自然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目标、理想、使命、意志。自然以无限宽广的胸怀,出入酒店渔行菜市场,随顺现实之世缘,推恩普化,广泛创造、布施。甚至三十二应化身,循声济苦。不修神通,自现神异。因为「大智慧」就是「大神通」。脱俗而不厌俗,入俗而不着相,充满了大解脱、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的活力。自然产生顽石点头,枯木开花的度生奇效。 既是菩萨,又是赤子,又是凡夫。不是凡夫,不是圣人,不是菩萨,不是布施,一切行动与奇迹都是自然发生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