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每回概括600字: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代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2:55:38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記》拓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书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是融合二王、李邕而又出以劲肆之作。墨迹为清人陈廷庆所藏,历经王鸣盛、阮元、翁方纲、鉄保等人鉴定。清文宗嘉庆二年(1798年)在杭州抚勒上石,刻者吴厚生。原拓本有陈廷庆、王鸣盛等题跋或观款十二段,付印时除陈廷庆一跋外,余均略去。在题跋中,王鸣盛说;『此册笔法遒健。』铁保说:“是卷胎息大令,而兼北海之恣纵, 一洗平生流媚之习,真人书俱老之境。”石韫玉也说:“笔势若龙若驪,如快马入阵,纵横莫当。”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评论。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书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是融合二王、李邕而又出以劲肆之作。墨迹为清人陈廷庆所藏,历经王鸣盛、阮元、翁方纲、鉄保等人鉴定。清文宗嘉庆二年(1798年)在杭州抚勒上石,刻者吴厚生。原拓本有陈廷庆、王鸣盛等题跋或观款十二段,付印时除陈廷庆一跋外,余均略去。在题跋中,王鸣盛说:“此册笔法遒健。”铁保说:“是卷胎息大令,而兼北海之恣纵,一洗平生流媚之习,真人书俱老之境。”石韫玉也说:“笔势若龙若驪,如快马入阵,纵横莫当。”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评论。

 释文:寿春堂记,延佑乙卯,嘉平之月,东里翁卜居郑乡里之溪西。平畴在其前,望极不得徼;湖山在其后,若有若无,隐隐可见。二溪双流在其左右,若抱珥然。乃作堂三间以为燕闲之所。梁柱桷榱,小大中度,不藻绘,不雕几,简如也,辉如也,豁如也。浚陂池以亭清沚,缭垣墉以谨限防。松篁桂桧梅橘蒲桃之属,绕屋扶疏。又杂植兰菊众香草,荫可愒,华可玩,实可采。明年三月既望,隆山牟应龙成甫扁曰“寿春”,会亲友以落之。客或指其扁而问焉,曰:“翁垂希年,康强少疾,一身之寿也;孝慈友弟,闺门肃雍,一家之春也,得非以是名乎?”翁笑曰:“吾之意不特为是。昔遭岁祲,身履忧虞,里闬萧条,吾馈三叹而寝十兴,危不自保,尝慨然谓里人曰:‘吾侪何日庶几得见时清岁康乎?’惟是数十年来,兵革不用,年谷屡丰,生齿日蕃,斯民皡皡然,熙熙然,如在寿域,如登春台,吾因得以暇日成吾堂,以供吾老,以长吾子孙而教之,时从父老饮酒于其上,得以遂有生之乐。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其穑之成,慈母望其儿之长,朝夕徯之,幸酬愿,始为太平之幸民,喜当若何?且身寿健而家春和,固人情所甚愿然,必与众皆安,而后可。否则虽有此,岂能独乐哉?此吾名堂以自贺之本意也。”有少年疑焉,曰:“吾不知往事,翁之言无乃过与?”予曰:“往事,吾所亲见,盖以实而言,非过也。今夫波平如镜,锦缆徐牵,棹歌闲发,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风涛之险,然后知之;平常无事,起居饮食,与众不殊,未知其可乐也,必尝值疢疾之苦,然后知之。向使翁生长太平之世,如邵尧夫未必知之若此其深、言之若此其切也。夫冀时之无事,己得安居而暇食者,善人也;冀时之多艰,己得行险以徼幸者,小人也。今翁之言如是,且先天下而后其私家,非厥心臧者,孰能之?吾以是知翁矣。”翁姓郑氏,里在乌程县东,其乡曰常乐,时夏四月记。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大意:(概括)
文章大意是说1315年,一位老翁在一个前有平原后有群山,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了三间屋子,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舒适.老翁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松梅兰竹等等花草,又能遮阳有能赏玩,非常惬意.隔年三月,做了一个匾额叫做寿春.并且坐落匾额的那天还请来了亲朋好友.有个客人问:你身体健康,所以叫做"寿";家庭和睦家风肃清,叫做"春",这就是名字的由来吧.老翁说不是,他早年生活坎坷颠沛身不由己朝夕不保,就常常感叹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清净的日子啊,近年来,太平盛世的,就象"在寿域登春台"一样,他才得以想此天伦之乐,所以起这个名字纪念一下.有个少年听了这个对话,很怀疑说:真的象你说的那样吗?是不是夸大其辞啊?我说:那些艰苦的岁月我都知道啊,老翁说的没有夸大.世上的事都是没有经历过苦就不知道甜,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就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平常生活,如果老翁生活在太平盛世,他的体会也不会这么深刻.在安稳天平的时候,吃饱穿暖的,做好人;但遇到了不稳定危险的情况,就怀抱侥幸心理作恶,就变成了坏人.现在,老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感谢这个好时候,况且他先想到天下后想到自己,是个智者好人啊.这个老人姓郑,居住在乌程县东.这文章在4月时写成的.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裔。仕元,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文章经济冠绝时流,书画尤为擅名,书法诸体兼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传世墨迹十分丰富,如书《赤壁赋》、《六体千字文》。
    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