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青云适合什么法宝:地球为何如此多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8:16

首先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上来分析,根据已经探明的资料证实,地球分为地表、软流层、地幔、外核、内核等,当然也会有其他的区分方法,但是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更有利于本文研究现有的自然现象。
    
       我们暂且放过地核不研究,来看看软流层,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得出这样的定义:“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学过物理的人会知道,它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将我们见到的物质液化之后形成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软流层是液体!那么,高温高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应该是“万有引力”从宇宙中来看,地球其实就是一团以地心为中心的物质集合。星云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物质密度变得很高,质量很大,就导致星云的塌陷,形成比星云密度更高的星球。星球再吸引一些从他旁边经过的物质,久而久之物质团变得大了,星球表部的物质对星球内部的物质形成了很强的挤压作用,然后就形成了高压区域,高压区域应该分为固态和液态,固态是最高压的位置,很多的物质粒子被紧紧压缩,而过度的区域中就会是液态的,他们通常不会受到太过强烈的压缩,于是高压导致了高温、高温导致了液化。就这样,地球从一团星云变成了现在的分层星球。

       我们再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开玩笑的说,如果地球不自转的话,可能体积会比现在小很多,但是地球的自传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动量作用,但本文重点不是研究它为什么会转,而是研究它在转的过程中会怎样。
    
      地球转了,就要沿着一定的轨道,否则就成活物了,抛开公转不去研究,在地球自传过程中有一个轴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地轴”,地轴的北端在北极、南端在南极,地轴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动,造成“极移”。极移的成因有很多因素,但笔者觉得除地球自古以来的规律性极移之外,主要原因是地球这团物质中的某些位置会出现质量的变化。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那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动量”,也就是“惯性”。然后我们再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例子,笔者很容易的联想到了东北人玩的“尜”,也有人称之为“陀螺”。这种玩具的旋转类似于地球的自转,如果陀螺的密度是均匀的,它就会转的很稳定,而地球的密度是不会均匀的,虽然经历多年的沧桑变化,地球已经找到了稳定自转的那一个轴心,但是这样的稳定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地球上的物质在移动!我们希望地球上面的物质移动相对地球本身的质量要尽量的小,否则我们可以想象在陀螺的某一个位置钉个钉子的效果,那就是地球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有的读者可能觉得笔者正在科普,其实不然,笔者所讲的这些都是紧紧关连着的,现在就有那么一根钉子已经开始钉在陀螺上了。
    
        那就是地球两极的冰川!
    
        笔者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地球的总质量大概是6x10的24次方千克,南极冰川的质量是3x10的19次方千克,而北极冰川的质量没有相关的资料,很可能是已经融化殆尽了。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了,二十万分之一的质量将重新布局在这个星球,这是灾难性的!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不就是海平面升高了么?大不了我们向内陆迁移啊!”,其实这不只是海平面升高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地表有海洋、有陆地,而以地球的轴心为准线,我们可以发现海洋和陆地的整体质量是平衡的:位于地表、在地轴两侧的陆地和海洋的质量大致不会相差很多。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的话,这些水就会流入海洋,而占地表总面积71%的海洋并不是均匀分布于地表的,他们质量会增加,面积会扩大,这将导致陆地、海洋相对轴心质量的严重失衡,地轴偏转在所难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地球的公转轨道。损失无法评估,后果也不可想象!(你知道陀螺上面多个钉子之后,陀螺会转到什么地方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