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游戏职业介绍:倾听花开的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2:50
 

倾听花开的声音  

   

——参加全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暨课堂教学“五课”技能研讨会有感  

   

 大足龙岗一小  段绍庆  

   

五一假期,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暨课堂教学“五课”技能研讨会。首先,非常感谢领导给我的这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本次研讨会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变革这一主题,深入浅出的讲解,典型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丰盛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大餐!三天的学习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下面我就五一之行及初次与“新基础”的接触为出发点,向大家汇报,讲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批评指教。  

新基础教育是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带领着一批专家历经十多年深入学校与课堂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成为贯穿“新基础教育”15年研究最为核心的两个关键词。它所倡导的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本次研讨会上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三位专家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评课这“五课”技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指导。其中,备课的二次开发、上课的动态生成、听课的全息透视、说课的反思探究、评课的评判分析给参会人员强烈的听觉冲击。  

备课——二次开发  

二次开发相对的是一次开发,一次开发是专家,二次开发的任务交给了教师。所谓的“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将每次备课都看作是一次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自身风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备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心里,案例:中央电视台对话:韩寒 今天我们猛然发现学生不再是空空的一碗水,我们的一桶水装满了人生的阅历等,而学生的一碗水是装了时尚。学生具备了大量的时尚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做。在今天的社会中,谁能更快地适应今天的社会,是今天的学生。要注意到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非常必要。  

其次,要“读”教材,研究教材育人价值,要关注学科整体,还要注意开放和弹性,也就是关注学生差异,设计有针对和发展性的教学方案,要“放”下去,相信学生有发展潜能,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成,并充分利用好研读教材是备课的开局之举。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它的设定应该做到明确、恰当、有序有度,它的表述也要做到具体化有操作性,不要太笼统。(《观舞记》的教学目标。)既把语文的教学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同时要站在语文教学的高度去设定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提高,使学生在语文上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精心构思教学流程 一个单元的书本内容不但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而且教学目标也有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因此,一个单元中每部分的书本内容并不是一个单元教学中的独立内容。那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实现与其他资源整合之外,还要实现单元内的整合,打破原有的一节课两节课讲一篇文章,运用单元教学法,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加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们很少在一个环节进行留白,留白似的教学对课堂也有启示。好的课堂应是留白的课堂,有一些波折,有一些起伏。对自己的教学留有一些弹性,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捕捉课堂的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自由生长的时空。   

上课——动态生成:

“三放三收、大问题、重心下移”是新基础教育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眼。  

语文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深度解读文本”而言。所谓“放”,就是把语文的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较之以往的教学中十分细碎的小问题而言,这里的问题是指“大问题”设计。一般来说,一节语文课中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宜。每个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过程。因此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三放三收”。  

针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不断问细碎而比较简单回答的小问题来说,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形成层次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大问题的设计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2、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子:《爱之链》  

在实践操作中要注意:对学生前在状态的解读估计清晰到位,发现捕捉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状态。避免对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关心”,对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状态视而不见,选择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做示范,造成个别学生的思维对全体学生的“替代”。即教学过程要真正“开放”!  

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开放”起来呢?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学的“重心下移”,这是本次研讨会另一个关键字眼!就是要把语文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效的方法有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组际交流评价等。“放”的目的在于——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下移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由生成的可能,也才有可能从生成的资源中解读出学生的初始状态,在学生的这种初始状态的起点上促进变化实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更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的思维活动中去,不要急于把标准答案呈现出来,避免只关注结果呈现的封闭的教学过程。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困难之处,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子:4句话  

当然,“开放”绝不意味着任凭学生信马由缰,还得强调老师在捕捉学生不同状态的基础上,形成预放相关联的收。即信息的回收!学生动起来了,决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而是意味着老师需要做出更高水平的“动”。这个过程要注意回收有价值的资源,提炼到板书中。  

在这个“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要在人格平等的对话中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走进课堂,走出课堂之后能有真实的生长和变化!  

听课——全息透视  

教师应首先做好走进课堂进行观察前的心理准备,我为何要走进课堂?明确观察者的角色和目标,我们应以合作者、同事的关系,抱着研究问题、提出建议的目的走进课堂。听课时我们要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还要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营造出一种积极的观评氛围。听课要改变“听老师”的传统模式,重点听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课堂中的细节,于是听课时应要使用多样的观察技术记录和分析方法:  

事件分析法:记录各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件,透过课堂中某一事件、某一学生的一句回答分析背后的意义。  

过程分析法:分析每个课堂环节的构成是否自然合理,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前老师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都参与?讨论之后老师是否对问题有总结和分析等。  

图示辨析法:比如画一画听课教室的空间布置图、学生回答问题的记录A 12次B9次 共43次(目的是可分析出老师到底在关注哪些学生)、老师的行走路线记录等。  

表格核查法:比如——对教师提问的记录,一般老师提出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行为的问题(直接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另一类是管理行为的问题(协助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方面等)。而第一类又分为记忆性问题(公式),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解决实际),评价性问题(用学到的知识评价对错,分辨是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尊重思维的发展规律,由思维水平低到高向的发展。通过纪律核查分别在两大类问题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思维水平高这方面的应用性评价性问题太少的话,那说明课堂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那创新教育就无从谈起。  

此外,还有教学结构记录、教学活动的转换记录、课堂反馈记录、结构性语言记录、叙事性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分析记录等听课的记录方法。  

   

说课——反思探究   

说课是讲解教学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可以说,说课不仅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的“说明书”,还是一次表现自己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的“新闻发布会”,一次表达自己真实情感与困惑的“真诚告白”,更是一次在有理有据的教学表象之下进行的“理智反省”!  

李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八大说课的框架,要想说得熟练,说得有理有据,说得新颖独特有自己的风格,需要在实际中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框架一:  

说想法——说做法——说依法  

框架二:  

说“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框架三:  

说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目标、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框架四:  

析教材——析学生——明目标——理思路——谈变化  

框架五:  

说教学目标——说转化——说资源——说提问——反思本堂课——说对策  

框架六:(三关式说课)  

关注(知识点的落实)没有?——关怀(学生)没有?——关联(结构)没有?  

框架七:  

解读文本否?——解读学生否?——达到目标否?——节奏把握否?——后续研究否?  

框架八:  

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我明白为什么教这些吗?  

不管什么框架的说课,他都不是对教案的搬家,而是一种再创造!  

评课——评判分析   

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有过听评课的经历,听过很多老师的课,也评过很多老师的课;自己的课被听过很多次,也被评过很多次。我们不妨回忆是否有过这样的情景:  

1、遇上公开课了,夹着听课本来了。匆匆走进课堂,听完课,又不动声色走出教室,一学期公开课一多,总算完成任务了。  

2、期末了,该收听课本了,数数,还有3节课没听够,于是找来一本,抄上几节。  

面对这些情景,我们不得不思考:听评课为了什么?  

而当听课不再是为完成任务,而是与自身专业发展联结在一起时,老师们便更在乎听课中的专业收获——我能够从这节课借鉴到什么?情境的创设、教师点拨与引导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课堂生成的亮点与失误等等。于是,听课过程成为老师们充满期待与思考的过程,评课成为大家进行相互的课堂教学诊断与反思的过程。  

“新基础教育”的评课,非常倡导提出重建思路和策略。多评老师的缺点少评优点,而且更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动态生成,抓住课堂教学的细节,围绕一个关键词“重建”展开点评。这是一个课堂“捉虫”的过程,捉出教室头脑中妨碍教学改革的传统观念之虫。不仅如此,还要在捉虫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重建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具体建议,使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有所启发,再作有关这一课的更为深入的第二次反思和重建。  

而评课者需要依据执教者的实际状态,选择评课内容进行点评:评目标是否准确具体,评教材分析和学生关系是否综合联通,评学生分析是否有目标的达成,评教学过程的生长状态、推进程度、互动生成等,评教学素养和基本功的有效性,评多媒体运用是否适合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评教学是否有实效性等等。让教师“会教”和学生“会学”和谐统一发展,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  

本次研讨会上就有来自重庆市的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初现课和重建课,后者的变化非常可喜!  

结语:  

我们不难发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在这一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才会把学生真正看作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语文名师——薛法根说到:“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我们一起在这百花盛开的季节倾听花开的美妙声音吧!  

最后,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有限,几位专家的讲解还不能令我完全领悟、融会贯通,遗憾的同时也深感自己教育理论知识储备的匮乏,不妥之处请假大家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