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二小说txt百度云:浙东中学,1946年秋-1947年夏(作者:俞士华校友) 宁波第四中学165周年校庆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0:47
 

浙东中学,1946年秋-1947年夏(作者:俞士华校友)

2009-10-23 10:54:25  阅读:393

1946年秋季到1947年夏,浙东中学高中部办在永丰路3号,就是现在解放桥南堍,沿姚江向北,江滨公园延伸的草坪。已全无房屋的遗迹。附近也已找不到居民住户了。这里一带曾经有过学校,市十六中学啦,永丰路小学啦,再早有过什么基督教教会学校圣模小学啦,建南北通途的解放桥后,大拆迁,变成大马路,桥堍一所老学校洋房校舍也拆掉,后来变成江滨公园延伸的草坪地,供绿化用。六十年来,变迁很大,不查史料,不问附近老人,已很少有人能说清。

    抗日胜利后,浙东中学复校回宁波,原泗州塘校舍已是瓦砾场、废墟堆了。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经教会间相互协商,浙东中学借永丰路口头沿的圣模小学部分洋房招生复校,有高秋一高春一二个班级。到1946年秋季又要招生了,房舍已不够用,于是设计在圣模小学沿江的北侧,建造几间平房,招高中秋季始业的一个班级。生源倒十足,除了城区学生外,外地镇海、象山、慈溪、鄞县东乡、西乡都来投考的,招了满满一个班级。

    永丰路3号有块小门牌,门牌下对开小门,门内斜坡下就是沿姚江的河沿,披起了几间平房,大些高一点二大间,为高一的教室与集聚活动的一大厅,旁边之小间平房为学生住宿,塞满了“白鸽笼”。小门坡边建一小间,就是门房,学生进出、摇铃、会客、全能化,除此之外,宽宽的走廊,沿江边算是小操场,厕所小屋一半伸出江沿,大小便全冲入姚江,方便、卫生、没臭气,也不用冲洗(怪现象也)。整个校舍的简陋,连抗战时期祠堂庙宇也不及。当时教会经费不支,学校全靠以校养校。每一名高中学生一个学期全费收五石米(寄宿生一个学期伙食,全部学杂费),因为私立学校都高收费,一般家长是负担不起的。

    除了教室, 什么图书、设备、仪器、实验,全没有,学生课外唯一活动是一只篮球架,打一场篮球也做不到。常常体育活动到北大路公共体育场去。

    当时有二个特色令人难忘:高初中不在一起,初中在姚江对面的槐树路,借用崇信小学,也是教会学校,有事好协商。老师上课高初中兼的,要坐渡船过江,才叫不方便。还有,浙东中学不招女生,全是男生,生活管理倒方便不少,女生有女校,叫甬江女子中学,也是基督教教会办的。后来知道,教会内部还有派别,甬江女中与浙东中学是同一帮派教会,叫兄弟姐妹学校。浙东学生星期天到甬江去做礼拜。浙东中学倒三角校徽上有三颗星,原来是代表美国的长老会、浸礼会、英国的循道公会。宗教活动多在星期天,做礼拜,读(圣)经、唱赞美诗,自由参加,大多数学生贪玩,没兴趣,只有父母是教徒的才虔诚些。学生生活很沉闷。

高中虽说有军训课,只是立正稍息如体育课,有一名教官,他是青年军复员的,因为是教会学校,军训也只应应门面,常常改自习课。不过,有一支步枪供学生鉴赏玩玩,没有子弹的。

浙东中学很少有政治活动,宗教活动也处于自由状态,倒是师资力量相当强大,能聘请到不少名师。在当时,教育界很有厚望的,他们本领真大,除了黑板粉笔,就是一本教科书,能教出水平来,真不容易,譬如:教语文的杨菊庭,是宁波教育界德高望重老前辈,三、四十年代曾是鄞县的有名的中学校长,教育经验足,不但语文教学著名,历史、理化、连英语也能教。钟受铭、郭本镦,都是大学本科毕业高材生,教书认真,获得学生尊重。陆竹声是鲁迅问题专家。有的本身就是大学老师,还是专家,教外语的课内外全用英语会话。后来宁波解放后,许多调到杭州任大学教授,如化学戚文彬,地理沈能舫,为杭州大学名教授。教语文的陈登原先生,是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专著中国文学史,讲课不看课本,所有课文他全凭记忆背诵出来,学生无不佩服。其他,生物有华西大学牙科博士张宁生。校长俞国桢以此为荣,说浙东的师资力量足以称誉全省,他自己一心为办校,过的清苦生活,不过问政治(在当时不是件容易事),被学生叫“洋和尚”而尊重他,他清苦、为教育,诚、朴、,对事业专致。怪不得在宁波解放后,许多教师不是成为宁波市教育界、科技界骨干,就是调到杭州成为大学的名师。

    考入教会学校,秋季始业的。开学不久就要投入迎圣诞节这一重大节日的准备活动“圣诞节”,说是耶稣降生日,得大庆祝,我们土称叫外国“冬至”,冬至大似年, 可见其意义深远,得隆重庆祝。

    学校决定办二件事:向社会各界募款捐献以建造校舍,组织剧团走上社会演出话剧以奉献社会,前者广泛发动,通过亲友,出成绩有奖,除得奖章作纪念外,还可充抵学杂费。

现在先讲募捐事,校长俞国桢在动员学生做礼拜之余,专门作了煽动性很大的动员,讲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又谈到学校办学的已出成绩,听得学生大有“蠢蠢欲动”的心态,。但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也发过银质、铜质奖章,但声势不大,效果甚微。

    不久,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大消息,从不大相信到消息确实:校长与校董会、宁波基督教青年会打听到江北岸要开办一所中学,以仁济医院全部洋房作校舍,定名为仁济中学,大老板是宁波的士绅大富商金廷荪,学校的上层通过活动,多方面找人磋商,金廷荪慷慨解囊,把新马路88号原仁济医院房子全部赠给浙东中学,浙东中学一下子可以把高初中全搬入,可以成为富丽堂皇的一所新型的完全中学了。至于谈了什么条件,没有说,只知道二条:仁济医院原址房地产全无偿给浙东,聘金廷荪老板为学校董事,学校把正中位置一幢小洋房作办公大楼,学校的核心区域,立为“廷荪堂”作永久纪念。房子少许装修一下,沿马路一长排十几间楼房做宿舍,正中巍然一只高大的时钟,矗立着,远近一百公尺外都能看到,真是威严。只经过半年不到,内部装修调整,到1947年春,高初中全搬入,真是舒服。仪器室、实验室、活动室、图书室全有了,教室有十多只,还有礼堂可集会,办事迅速之极,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人士功不可没。后辈应该饮水思源,不可一味的埋头读书应考,不可对老的事物否定太凶。

现在再来讲讲演出话剧成立剧团走上社会的事。学校把任务讲个大概,交给高二同学袁孝熊与倪锡滨,他们二人热心,活动能力特强。请导演,选剧本,找演员,借道具,组成剧团,千头万绪,都理得头头是道。演是什么?话剧。新鲜、效果快。给谁看?除了学校内演出,还走上社会,通过青年会,向社会公演。先后演出过多幕话剧《金小玉》、《草木皆兵》《秋水伊人》《放下你的鞭子》等,到青年会大礼堂公开演出,卖票收入作开支,也曾起了轰动效应。他们虽是在校学生,但对外独立称为“综艺剧团”,有团长、导演,每个演职员还佩戴《综艺》团徽。社会上影响很大,宁波居然也有话剧演出了,而演出的内容很感动人,值得思考与回味。(袁孝熊对外叫袁沸,宁波解放后很快成为宁波文艺界重要负责人之一)。当时有一事令人费解:浙东中学在解放前全是男学生,演剧总不能全是男癞头,这要谈到“综艺剧团”这些负责的同学,本领大极了,社会上交际广,待人以诚,正派,得到了社会的支持。首先与甬江女中打交道,请她们爱好文艺的参与活动,又与社会上打交道,四明电话公司有许多女接线员,有文化基础,爱好文艺的不少,社交公开,有志同道合共参与话剧演出,愿服务于社会,以改变社会风气。男女同台演出,是社会一大亮点。宁波解放后,他(她)们中不少人参军参干,参与部队文工团及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干部,很有作用。

浙东中学学生中文才杆子不少。当时宁波有二份大报,都附有文艺或综合性副刊,影响很大。“宁波时事公报”有副刊《四明山》发表文章尖锐,杂文小品很受广大读者欢迎,有些文章直刺社会时弊,常被打上花边加框以引起读者注意,影响很大,有一些“笔名”被誉为“小鲁迅”的高档次杂文,如“水深”、“沈沉”,广大读者已很熟悉,还有当时大作家,实际上是我浙东中学高中学生,平时默默无闻。还有,“宁波日报”的副刊”波光“也有许多是我浙东中学学生投的稿,似乎每期隔期都有,如史庭惠(笔名冰影)、何方的小品、杂文,李克用的小说,王燕洲的小品、小小说(王燕洲投寄镇海日报副刊)青年教师王永耀也加入这个行列,他不用笔名,与市里有名的作家教师同列,与翁亭、徐季子、陈谿谷齐名,一时间浙东成了新闻界、文学界的大本营基地,多是自发投稿,并无社会组织,可见学生们思想活跃,向往光明与不甘于沉闷与寂寞。当时,宁波办有一份文艺及综合的月刊,叫《春风》,称浙东中学犹如五四时期蔡元培长北大时的活跃,有人才。学生中不如那混文凭的少爷们。后来宁波先后办起的四开日报《宁波大报》《宁波晨报》、《宁波人报》等小报,文艺副刊很多,短小精粹,尖锐风趣,作者大多是我浙东学生,有的用笔名以特约记者与“本报评论员”头衔刊登,社会上料不到他们中不少是学生,而他们故意模糊身份以求得文章的社会效果。宁波解放后,他们中大多数参军参干走进革命的大门了。

有人认为,教会学校空气沉闷,生活单调,学生不过问政治,个别还是少爷阔老。其实,青年中许多是“向往进步,愿推动社会前进的”。永丰路3号简陋,但学生总还是有理想,愿上进的,教师的博学、勤朴,教育工作中勤苦、朴实,加上当时社会腐败,国计民生的前途要靠摸索,要在思索中辨是非,周围越混沌,越感到自我奋斗的迫切。校训“诚、朴、爱”不是唱的,喊的,而潜移默化,如百年树人影响的,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繁植于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