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装备勋章怎么获得:运城公报解读:克服金融危机后续影响 运城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8:36
运城公报解读:克服金融危机后续影响 运城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3-23 10:07:41

《运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公报》以翔实的数据、图表,客观的反映了运城市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成功克服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全市经济克服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步入正常运行轨道

2010年起,全市经济承接上年6.7%的回升态势,强劲增长,全年经济走势呈现高开回稳的态势:GDP增速一季度23.4%,上半年20.0%13季度17.8%,全年达15.6%。全市经济已成功走出后金融危机期恢复性增长区间,进入正常增长轨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上半年起虽受上年同期基数不断提升的影响,GDP增幅逐季有所回调,但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各季增幅远远高于上年同期,各季累计增速均在15%以上。宏观监测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良性运行。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27.0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36.5%;全社会固定资产596.6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7亿元,增长18.4%;财政总收入80.3亿元,增长26.1%;一般预算收入35.5亿元,增长35.3%;外贸进出口10.4亿美元,增长2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4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增长14.0%。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2010年均超额完成省定预期目标和市定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市定预期目标高于省定目标3个百分点,市定预期目标完成99.5%),“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二、三次产业协同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善

2010年,在一、二、三产业的协同拉动下,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三次产业均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27.0亿元,同比增长15.6%,总量比上年增加99亿元,增幅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一产135.5亿元,增长10.0%,总量比上年增加20.8亿元,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二产370.9亿元,增长21.2%,总量比上年增加45.1亿元,增幅提高16.9个百分点;三产320.6亿元,增长9.6%,总量比上年增加33.1亿元,增幅下降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4:44.8:38.8,与上年15.8:44.8:39.4相比,一产上升0.6个百分点,二产持平,三产下降0.6个百分点。

1、农业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虽然去年年初遭遇了罕见的冰冻灾害,但由于采取了各种得力救灾措施,国家涉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加之农副产品价格拉动,全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29.4亿元,同比增长10.1%。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78.7万亩,比上年增加41.4万亩,增长4.4%;粮食总产量26.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4亿公斤,增长20.0%,其中小麦10.8亿公斤,秋粮15.8亿公斤,粮食和秋粮总产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亩产27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增长14.8%。肉类总产量可达9.3万吨,同比增长11.1%;禽蛋产量达15.9万吨,同比增长24.7%;牛奶产量4.7万吨,增长44.9%。水果产量29.4亿公斤,增长8.8%。蔬菜产量19亿公斤,增长5.2%。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有所回落。棉花播种面积85.9万亩,同比下降13.5%;棉花产量6.4万吨,下降16.6%;油料播种面积18.5万亩,同比下降2.6%;油料产量1.9万吨,下降11.9%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转型逐显成效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呈高开稳增态势,月度增速除6月份外,各月均在25%以上,前五个月增速高位运行,7月份后稳定在30%左右,呈现出回稳态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36.5%,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0.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1252.6亿元,增长47.0%;销售产值1168.9亿元,增长42.9%;产品销售率为93.3%。全市31个行业有30个行业实现正增长。

推动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的因素很多,国家政策的带动、金融危机后市场回暖、上年同期基数偏低等,都是助推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但主要推力还是靠区域内支柱行业、主导产品的带动。去年以来,全市充分发挥各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多元格局、多极支撑,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汽车运输设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取得明显成效。拉动本轮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各大行业的恢复性增长,支柱行业的强劲带动。2009年全市负增长的行业是9个,2010年末全市31个行业中,除关停的煤炭开采洗选业1个行业为负增长外,其余行业均保持良好增速。占全市工业比重67.7%的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199.1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炼焦业、化学原料制造业三大行业增速分别达43.4%48.0%59.1%,增速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且这三大行业的总量占比达43.3%,强劲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结构调整的深入,新兴产业集群的良性运转。全市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中的新兴崛起,为全市深化结构调整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也衍生了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40.7%的四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19.6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汽车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完成增加值15.7亿元,增速高达73.6%,超出全市平均增速37.1个百分点;化工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25.7亿元,增速高达45.7%。铝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集群也呈现出良性态势。新兴集群产业的凸起为全市经济转型起到了引领的表率作用。三是重工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磅支撑。占全市工业85.8%的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52.3亿元,增长37.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各类型企业中占比达88.5%的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0.2亿元,增长36.7%,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重磅支撑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四是主导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产品中,除原煤停产、合成洗涤剂、电解铝产量略有下降外,其余19种产品呈现良好增势,而上年呈现增势的产品仅有9种。由于市场回暖、价格回升,金融危机下产品产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扭转。去年以来主导产品钢材(21.2%)、粗钢(25.9%)、生铁(29.9%)、焦炭(30.4%)氧化铝(38.5%)、金属镁(58.6%)等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年末虽由于节能降耗限产停产的影响,个别产品较前期有所回落,但大多依然保持了良好增势。

三、投资、消费、净出口较快增长,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全年投资和消费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度继续提升,同时国际市场渐趋回暖,出口贸易呈现快速的恢复性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全年总体保持高开平走态势。一季度增速43.3%、上半年38.5%、前三季度26.1%、全年23.9%。全年全市共有施工项目18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31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6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549.9亿元,增长23.2%。房地产投资完成33.2亿元,下降17.3%。从产业投资看:投资的比重依然倾斜于第二产业。全年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完成48.5亿元、313.7亿元、23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7%23.1%17.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8.1 :52.6:39.3,二产高于三产投资13.3个百分点,高于一产投资44.5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非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国有投资完成190.9亿元,增长19.8%,占比32.0%;非国有投资405.7亿元,增长25.9%,占比68.0%。非国有投资高于国有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高于国有投资所占比重36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是带动本轮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旅游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4.7亿元,同比增长18.4%。分城乡看:城镇237亿元,占比66.8%,增长19.2%;乡村117.7亿元,占比33.2%,增长16.9%,城镇消费依然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分行业看:住宿业、批发业分别以40.2%25.1%的速度快速增长;而占比最大的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7.1亿元,以17%的速度平稳增长。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2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创汇2768.4万美元,增长19.0%。接待国内游客1570.2万人次,增长2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1.2亿元,增长20.5%;旅游总收入达103.0亿元,增长22.0%

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对外贸易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4482万美元,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上年提高6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8327万美元,增长80.4%,增幅比上年提高151.6个百分点;进口76155万美元,增长14.2%,增幅比上年提高32.2个百分点。

四、节能减排步伐加快,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和污染的排放。去年以来,全市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步伐,限产关闭了一批耗能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全市重点监测的三项节能指标,工业增加值能耗5.8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4.21%;单位GDP电耗3670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0.33%;单位GDP能耗2.7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55%。大气综合污染指数1.53,比上年下降8.4%;二氧化硫排放量12.9万吨,同比下降0.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53万吨,同比下降2.96%

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不仅优化了经济结构,同时也促使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0.3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上年提高57.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35.3%,增幅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共完成71.0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提高56.5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40.9亿元,增长14.2%;营业税10.8亿元,增长57.8%;企业所得税5.8亿元,增长41.0%;个人所得税2.6亿元,下降7.1%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54.2%,比上年提高5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3.1亿元,同比增长489.0%,其中利润总额为14.0亿元,增长155.9%。亏损企业180户,亏损额25.1亿元,比上年下降48.0%

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去年以来,全市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贯彻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4元,同比增长12.2%。(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2元,同比增长11.4%)。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增长14.0%。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690元,增长11.8%

城乡居民支出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22.8元,增长4.5%(中心城市盐湖区9050.2元,增长0.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67.1元,增长4.2%

居民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就业人数继续增长。全市始终把扩大就业、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就业工作“实名制”管理机制,开展就业援助实施帮扶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提升就业层次,整合公共资源强化服务就业。促进各类群体尽快实现就业。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5.4万人,比上年增长5.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0%;创业就业人数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5万人,比上年增长7.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79人,增长10.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比省要求的4.0%2.0个百分点。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由4个扩大到6个,加快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进度,与此同时并积极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底,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9.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基本社会保障参保人数达99.3万人,增长7.1%。参加农村社会养老覆盖人数达到87.1万人,增长3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8%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安全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全市生产安全死亡人数217人,比上年下降20.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降到0

六、经济运行环境平稳有序,财政投入、贷款投放继续增长

2010年货币政策虽比金融危机时有所收紧,但存贷款余额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51.6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4.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7亿元,增长1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55.2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0.8亿元,比年初增加75.9亿元,增长13.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9.9亿元,比上月末下降5.4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增长4.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201.2亿元,现金支出2206.8亿元,现金收支呈现投放态势,净投放5.6亿元,同比下降27.9%

财政对农业、医疗、环保、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4.5亿元,同比增长30.2%,增支31.2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38.6%14.3%25.2%49.7%

七、推进科学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市在经济较快增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全面发展。

科技技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项,争取项目资金1047万元。取得科技重大成果21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7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481件,同比增长20.6%。专利授权数395项。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增长,教育支出达28.3亿元,增长14.3%,增支3.5亿元。全年改造、加固中小学校舍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新建职业学校3所。

文化实现新突破,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10年,全市2个县级图书馆和40个乡镇文化站的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关公信俗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启动。万荣笑话博览园被命名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比活动中,全市选送的绛州鼓乐《牛斗虎》获音乐类“群星奖”。稷山高台花鼓荣膺第二届中国秧歌节“最佳风采”称号。在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小品《闷娃村长》获剧本二等奖。2010年,新农合参合人数390万人,参合率95.8%;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8.4%;投资210万元对14所偏远山区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并添补了基本医疗设备,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

从《统计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持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热潮已经掀起,各市都在奋力争先,我们要赶超别人,必须付出超常的努力。目前全市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投资既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又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刚性约束,这对我们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做大经济总量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转型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素质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升,全市尽管是教育大市,基础教育相对发达,但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不匹配,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不适应,管理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三是持续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财政收入看,传统支柱产业由于产品结构和市场原因,价格仍然在低位徘徊,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新型和新兴产业尽管有新的亮点,但真正形成税源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城镇化进程滞后,加之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不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四是和谐稳定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的调整,就医就学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加快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实现转型跨越的起步之年。展望2011年,经济平稳增长的格局进一步稳定,我们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进程,为把全市建设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桥头堡而努力奋斗!(责任编辑: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