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印错市长名字:中国远征军(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07:14
中国远征军(二)

1942年5月,杜聿明领着几万大军撤退野人山,当时部队进去了,走到没路走的地方,杜聿明下令把所有的军车就地烧毁,图为,修筑史迪威公路时,美国工兵发现了两年前撤退野人山时遗弃的车辆

驻印军反攻时,美军惊奇地发现了二年前撤退野人山时远征军第五军军部和22师烧毁的装备。注意看炮口的形状,说明是自己炸毁的。

1942年5月12日,败退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各部抵达缅甸曼西,13日破坏了重型装备,“弃车上山”,开始徒步进入缅北山区。此后,作为第五军一支的96师即与军部失去联系,被迫独立行动。第五军第96师的牺牲 牺牲比例:70%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5军的直属部队,和新22师、新38师、96师、以及新28师一部陆续闯入了野人山阴森恐怖的丛林

一条由成千上万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白骨铺成的求生之路,在原始丛林里向前缓慢地延伸。幸存才凭着一种本能,一步步走向生的希望。

盟军开始大撤退时,200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但是,戴安澜在突围时不幸负了重伤,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牺牲在缅北的小山村里,年仅38岁。而在同一天另一支中国军队新38师安全抵达印度边境。
牺牲以后这个电报传到国内,蒋介石命令,无论如何要把戴安澜抬回中国去,此后,200师的官兵始终抬着师长遗骨,历尽千辛万苦,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中转来转去。沿途缺衣少粮,还要躲避日军追击。一个月后他们终于翻越高黎贡山进入国境。

孙立人部撤退中不断遭到日军的袭击,伤亡惨重。孙部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随同撤退,当他们退到印缅边境的当坡时,电台突遭日军的伏击。看到突围无望,这七名女特工人员砸毁电台,宁死不屈,每人高呼一声中 华 民 国万岁!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他想带领部队突围后撤往印度。半个月后,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在所有的撤退队伍中,新38师走得路线最短,损失人员最少的,他们保存了5000多人,很快盟军下达了命令,新38师终于获得了一个可以休养生息的地方——利多。

史迪威(右一)带领小队撤退,弗兰克·多恩(右二)。撤退到了印度

1942年5月,日本军第56师团突然占领了腊戍,截断了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5月5日,一直追赶中国败军,已经触及到了怒江西岸的日本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惠通桥,此时,云南怒江江畔,中国战线最危急的一刻却出现了。
蜿蜒在横断山脉间的怒江,曾被美国人形容为一条愤怒咆哮的江河,而横跨在江面上的惠通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越过这里就意味着可以沿着公路一直走到昆明,日军一旦攻破了通惠桥,等于中国大后方的后门被突破了,幸好,中国守桥部队及时炸毁了惠通桥。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是联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

中日两国军队在两岸形成对峙局面怒江西岸的腾冲、龙陵等地区落入日军之手,从此生灵涂炭,百姓游离失所,直到两年后中国远征军开始大反攻。

至此,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由于中英两国政府对远征军进入缅甸的目的不同,再加美英中指挥人员在作战指挥方面的分歧和错误,不但没有达到保护滇缅路的目的,还使远征军在进入缅甸后遭受重大损失,一部分退回国内,一部分不得不退入印度境内。

空中生命线----驼峰航线,1942年,日本切断滇缅公路。没有物资的援助,一旦中国顶不住崩溃了,那日本就能腾出手来在太平洋全力打击美国和英国。1942年5月,罗斯福总统宣布,不惜任何代价,必须要打通到中国的补给线,于是挑战人类极限的驼峰航线出现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驼峰航线之所以被众无数次提起原因就是在创造飞行运输史上奇迹的同时,这条航线一直伴随着危险和死亡,其代价是高昂的。“

“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恶劣的气候,加上日军的空中阻击,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程。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在三年的时间里,美军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了五百多架飞机,一千五百多名飞行人员。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中国航空公司损失的飞机和人员。而这样高昂代价换来的是空运到中国的七十多万吨物资,成为当时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

抵达昆明机场后的物资,开始卸货

正在装卸物资的昆明机场

下载 (115.71 KB)
2011-2-16 04:06
抵达中国机场,机长Bamboo JoeBarube和中尉Ernest Lajoie离开运输大队办公室。飞行员在此稍作休息,有煎鸡蛋和咖啡。一般一小时之后就又得踏上归途飞回印度。

即将从印度运往中国的大量炮弹,工作人员正在做装运前的检查

空油桶要靠人力车运到昆明机场,空运到印度后再次重复使用

昆明机场,一架降落入场中C-46掠过村庄小房的瓦片屋顶(飞得可真低!)在空运的最后几个月,每天有650架次运输机抵达中国。

大家注意飞机上的小骆驼代表成功往返驼峰航线的次数。不过最后还是难逃厄运。

由于要补充兵员并接受美军训练,所对青年军的要求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那时后方青年学生纷纷报名,光是西南联大就有八百多人从军。在西南联大的旧址,有一块八百学子从军的纪念碑。

驻印军理论知识培训,中国驻印军内学生兵的比例相当高,兵员素质远远超过国内任何部队,包括在云南重建的第二期中国远征军,也就是Y部队

整军蓝姆伽,兰姆伽是印度比尔哈省的一个小镇。兰姆伽原来有一个一战时英军关押意大利俘虏的战俘营,后来史迪威把它改成驻印军的训练营。在二十平方公里的营地里,这些中国青年学生换上了崭新的美工或英式军服,开始了他们既艰苦又新鲜的训练。
美国人出装备、管训练,英国人负责生活供应,是利多和蓝姆伽基地的基本模式,与国内部队相比,驻印军士兵的装备可以用奢侈来形容。战斗服、作训服、夹克、胶皮雨衣、作战背包、钢盔、野战水壶、丛林靴、帆布护腿甚至袜子,一样不落。

每个美械师达到12500人,这个数字比1939年的德械师多出3000人以上,而武器装备更是出现质的飞跃,它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标准特点,那就是火力强度、机动性能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相对对面的日军,驻印军的一个师火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全面超出一个日军1944年制的甲种师团。

1942年,缅甸仰光,被飞虎队击落的日军轰炸机机组人员的尸体,印度人和缅甸人前来围观

1942年,修复滇缅公路中,敲碎石的中国妇女

1942年,缅甸,怒江支流南丁河,峡谷江边开凿岩石抢修滇缅公路的劳工

1942年,云南保山,乘坐卡车前往营地的中国士兵

1942年,中缅边境地带,运送物资的骡队

1942年,缅甸眉苗,蒋介石、宋美龄与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鲁斯

1942年,缅甸,设立在一所学校里的急救医院,经过缅甸护士处理后的中国远征军受伤士兵

1942年,缅甸,当地村民将吉普车从河中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