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加工项目: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47:43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

邓小平理论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全民素质,即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科技,又必须依靠教育。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因此,它必然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和核心任务。那么,科学教育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呢?

  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前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自然》学科;说它年轻,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它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新增了很多知识点,学生所要接触的知识面也比之《自然》更广泛。《科学》又是一门极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感兴趣的课,课堂上的思维极度活跃,特别是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正是因为它拥有这些特点,广大教师才会觉得当今小学《科学》的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不容易。

  我从2005年踏上小学教育战线起,到现在就一直从事《科学》的教学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教学经验,我就结合这几年从事科学教学的心得谈谈自己对《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感想,与广大教师共勉,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更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奠基石。

  科学素质是指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运用并在其中发展科学意识等素质的综合。如果一个人的兴趣狭隘,感情封闭,懒惰自私,他的科学素质绝对不会提高。凯勒、张海迪的事迹告诉我们:良好心理素质是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奠基石。身为科学教师,首先要以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的态度面对学生,理智、耐心地指导学生,使学生探讨科学学科奥秘的能力充满自信心和希望,使学生学会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困难、挫折和新的挑战。其次,要灵活机智,挖掘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利因素,实验成功了,提醒他们帮助他人,实验失败了,再帮他们找原因加把劲。不仅如此,改变学生独坐或双人坐的听讲方式,采用分组学习法,通过教育活动,对形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互相协作、互相激励的教育团体,共同提高科学素质也大有益处。

  二、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其实,不管是什么学科,一堂课的基本结构不外乎就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学活动阶段、“课后反思阶段”三大部分。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因为各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这三大部分中的细节就有所不同。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学习实践中,我打破以往的串讲教学模式,变“教知识、给结论”为“教方法、导研究”,变举一会一为举一反三,建立了新型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阶段

  我们要讲的是课堂结构,为什么又说“课前”?我认为,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进行教学活动的那几十分钟,还应该是包含了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准备、反思过程才是完整的。再者,课前准备也是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实验课的课前准备,至少应该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1、 教师准备

  在课前,教师首先要准备的是教案,在这个阶段,做什么类型的实验(演示、分组)、怎样将学生分组、分几组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是根据不同实验类型准备课堂上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实验记录表格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用具、资料。

  2、学生准备

  在课前,学生最主要的是准备教师事先安排的实验材料收集、实验记录表格制作等。特别是在分组实验中,每组成员更应事先明确分工。

  除此之外,在课前准备阶段中,学生还应该明确实验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课堂纪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管什么学科的课堂都有相应的纪律要求,实验课课堂纪律更是少不了。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实验类型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

  A、演示实验

  至少要求学生在教师做实验的时候应该保持安静,认真观察教师实验时的步骤、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不懂的问题、总结实验结论等。

  B、分组实验

  ①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②认真准备实验仪器,熟知特殊仪器使用方法。

  ……

  相信每个学校实验室都有《实验操作细则》,我就不再赘述。每位学生应熟知并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教师还可以根据个人教学特色及班级特点制定一些有助于教学的个人规定。当然,个人规定不能与上级规定有冲突。

  (二)教学活动阶段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默契配合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既是理论实践阶段,也是教师课堂特色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示阶段。所以在课堂三大部分中,这个阶段稍显微重要。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活动阶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引入

  实验课也有相应的教学引入,可以是复习前课知识,可以是直接点题明确课堂内容,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着手。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上新颖明亮的引入将是实验课的点睛之笔。良好的教学引入,可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在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使用什么样的引入方式,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而定。

  2、教学活动

  实验课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

  ① 提出实验任务。

  ② 介绍学生新接触的实验仪器。

  ③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④ 指导完成实验计划。

  ⑤ 小组分工完成实验。

  ⑥ 提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解决。

  ⑦ 教师解决遗留问题。

  ⑧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如果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能边做演示实验边给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效果肯定更好。教师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分组比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及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3、课堂延伸

  针对本堂课的科学知识点或者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补充,拓展或巩固学生的科学基本知识。

  4、教学小结

  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都应该有一个教学小结。教学小结既是对本堂课的一个总结,又是教学反思部分的开端,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

  (三)教学反思阶段

  我们平常的教学反思往往只看到教师的反思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而我个人认为完整的教学反思应该包含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

  1、教师反思

  教师反思应该包含个人教学优缺点的反思,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后教学改进措施等。其实,这和我们平时的反思是基本相同的。

  2、学生反思

  学生反思应该包含的内容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思考:

  ① 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我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哪些常见现象?

  ② 本堂课我哪些方面做的好,下次可以继续保持?

  ③ 本堂课哪些方面没有做好,下次怎样改正?

  ④ 本堂课我还有哪些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可以通过同学解决?哪些可以通过老师解决?

  如果每位学生都能按照以上的几个问题来把反思写清楚,并认真去履行(前期教师可以做强制要求),相信对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甚至是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有很大帮助。

  三、设计合理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辅助策略。

  如果把课外活动也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无疑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因此,课外活动的设计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如要求低年级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所教的方法做一些简单标本、小玩具、参加一些贴画小组等;中高年级学生也可以独立做一些模型、小实验、小制作甚至小发明等。对于课堂上“吃得消”和“吃不饱”的学生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吃不消”的学生只布置巩固性活动。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时密不可分的整体,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有待于学生本人、教师及学校、甚至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家长对于爱玩鸟虫的孩子不加指导,也许会埋没一位生物学家;如果社会不接纳他,生物学家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