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描述了哪几种人:九问“4000万教授”董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55:27
九问“4000万教授”董藩
2011年04月07日 11:01:35  来源: 扬子晚报



漫画: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来源:扬子晚报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
其一,衡量人生价值,惟有金钱吗?那些虽不富但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就不成功吗?
其二,高学历者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吗?有太多的高学历者,他们毕业后追寻内心的自由,不为五斗米摧眉折腰,尽管不能暴得大富,但平静而充实,怎么就耻辱和失败了?
其三,可以简单地将高学历与财富画上等号吗?比尔·盖茨大学肄业,李嘉诚没有上过大学,不妨碍他们富可敌国。
其四,人各有志。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完全是他的个人选择,岂能逼迫其汲汲于发家致富,甚至以不发财就不见相威胁?这种暗藏暴力的思维,是为人师者所为?
其五,教授有没有权力要求学生必须在40岁拥有4000万身家?如果不能按北师大校训所说的那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使学生真有了4000万,也未必会记得“激励”他们的董老师。
其六,试问董教授现在有多少身家?多少身家才配做这些学生的老师呢?
其七,董教授为学生定下4000万目标,底气何在?董藩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这是不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商现状产生的教育根源?
其八,董教授这种思维会不会产生误导?学生受其感染一味向钱看,在情绪忙乱或心理失衡之下,还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吗?会不会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利?虽然董教授声称学生多进入商界,但其研究领域毕竟是政府经济学方面,学生一旦进入政府工作,为完成4000万目标,会不会滋生一些贪腐念头?
其九,曾有记者披露,董藩当初为了引起媒体关注,曾在一些记者的博客留言索要邮箱地址,然后将自己撰写的万言书投给很多媒体,终获成名。如果这样的事情存在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这一次的“4000万理论”又是一次自我的炒作呢?(江苏 王石川)
董教授“40岁须赚4000万”遭批冤不冤
如果我们将董藩教授看成一个“人民教师”,他的上述言论受到批判,一点儿也不冤。堂堂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培养教育人才最有名的高校之一,怎么着也该懂得高学历人才并不可能全都去当经理、开公司,其中的许多人将会去做老师、搞学术、当公务员什么的。
40岁没有4000万就是人生失败?
北师大教授的身份,自然让人想起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亲题这一校训的启功先生,九泉之下如果听到董藩这番言论,不知该作何感想,又该情何以堪。
“40岁4000万”,励志还是拜金?
鼓励学生毕业后努力创造财富,这当然没有问题。但董教授此言为什么令人反感?为什么招致多数网友的批评?我想主要问题在于他的衡量标准偏执得近乎霸道,一竿子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
“4000万教授”代表了谁的价值观?
“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这话就多少让人看了不爽。往小了说,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使然,往大了说,这充分体现了精英阶层与工薪阶层之间的观念撕裂。
董教授的话为何容易触犯众怒
很多人之所以对“4000万身价”批评,把董藩当成了“假想敌”,背后是一幅“居不易”的民生社会图景。高房价、房地产暴利的愈演愈烈,让公众对房地产行业怀有某种敌意;社会分配的失衡、权力的越轨,让不少人对无良有钱人、腐败官员很不满意。
不必对董教授“40岁4000万”大肆讨伐
董藩教授提出“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句话本身也许不中听,但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对高学历者来说,全然要求他们“40岁时有4000万身家”,并不现实;但是,对高学历者来说,如果在40岁时依然过着让妻儿和父母跟着受苦、为衣食发愁的生活,至少高学历者自己应该感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