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抑郁症:清明 祭奠寄追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9:37
清明
祭奠寄追思
张永恒(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05日   第 08 版)

放风筝

陕西公祭黄帝陵

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神州各地都纷纷选在这个时节祭祀先人。
陕西:黄陵县公祭轩辕黄帝现在已上升为国家公祭仪式。
1912年,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撰写了歌颂黄帝的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寥寥32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感恩追思之情。1937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共祭黄帝。中共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毛泽东撰写《祭黄帝文》,前八句为“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每年在陕西黄陵县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表达了中华子孙对祖先的敬重,也说明中华儿女向心力越来越强。
山西: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晋南地区,不论贫富,清明上坟时男女家人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茔。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台湾: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浙江舟山: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墓,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海南: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