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唱的燕归巢:保靖白佛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00:19

前言:10月14日,小雨,今天从普戎镇回到了县城,当然要记下几日来的见闻。

    寺庙是普戎镇双印山白佛寺,距普戎镇普戎河下游1公里处,后倚将军岩,前靠普戎河。
    腊肉是湘西土家族腊肉,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一家煮肉百家香”。
    寺庙中吃腊肉?
    和尚是吃素不吃荤,庙中难道会有腊肉吗?

    10月12日上午我们在普戎镇的普对公路(普戎至永顺县对山乡公路)600米处测绘,看见绿树丛中一点红,露出硫璃瓦一角,遂引起大家的兴趣,想起普戎人曾说过,那是王和尚庙,但也去世,逝时一双眼睛瞪得至今让世人恐惧。下图所示,看见没有,绿树丛中点红.

     我们是无神论者,当然不会怕。中午12时测绘完毕,留下同事高健守仪器,我和滕珊珊\孔宇三人便下路沿河道走百余米去寺院,河边红岩遍布,令我们想起了古丈红石林,只是规模小多了。但景色不错吧  


    寺院在半山腰,进山口有一井,我们在茂盛的树林中沿着崎岖小径登了六十余级阶梯,便到了寺院门口,见到一石门,刻有“双印山”三字,门梁下侧却刻着八卦,令我们百思不解。

       寺院杂草丛生,庙门紧闭,庙门上镌刻“白佛寺”才知道此寺庙为白佛寺。
        寺院的右侧,建有一座六角亭,曰:福寿亭。


      距亭10余处建有一坟,为双人合葬坟墓,从墓志铭中,得知是一名叫释心真的和尚为王姓父母而立,而双人坟侧边,赫然有一座上部为圆锥的,直径约1.5米,高不过1.5米的的石头圆柱.如下图示,相信没有多少人见过此物事.

     我们纳闷不知为何物时,看见那小孔子中刻字,才知是释心真之墓,而侧边为王姓,我们恍然大悟,这就是传说中的王和尚墓,他的法号是释心真。同事滕珊珊想起什么,说,这是坐缸,和尚死后以打坐方式坐在一口特制大缸中,然后入土。
     原来,按照佛教习惯,僧人圆寂后一般有两种入土为安的选择,一种叫坐缸,即将僧人的遗体放置在一口特制的大缸中,而遗体是呈打坐的方式坐在缸内,因此名为坐缸,相传得道高僧坐缸可保持肉身不腐,目前这种方式已极为少见。另一种是火化,僧人遗体安放在垒得很高的木材上,浇上油后用火点燃,一般要烧上几天几夜。
     坐缸入土为安的方式,的确是我们第一次相见。
     滕珊珊虔诚地放上随身携带的食物蛋黄派和桔子。

    在寺庙中看见一幅对联,觉得很有哲理,上联:吃斋消灾斋消灾,下联:敬佛得福佛赐福。
     我们从紧闭的庙门缝中看见里面有三尊佛像,依然金光闪闪,里面物事摆放整齐,显然这座庙并没有荒弃,也经常有人来打理,估计因为香火不盛,导致杂草丛生。

   下午在普戎村4组,小地名是拉苦烈,这是土家族语言译音。在这儿,我见到了腊肉。  
      这是真正的湘西腊肉,看上去丑丑的,黑漆漆的一块,但这才是真正地道的湘西腊肉。


      腊肉的熏制一般在过年前,在年前都会杀年猪,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猪肉被切成条块状,涂抹上食盐、香料,然后用绳穿着,挂在火坑上慢慢的熏。这样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举两得。熏腊肉是慢活,温热微烟,要熬得住,急不得。一年半载下来,黑油油的一块。吃时,将外面一层刮掉,半精半肥,薄薄一片,晶莹透亮,油而不腻。不用煎炒,就放饭上一蒸,绵软酥香。 当然也可以炒,用野葫葱炒,味道最佳。
       在市面上看去红亮十分美观的,如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喜人多是工业化的速成品,有色无味,适合现代人快速批量标准的肠胃。 但并不是正宗的湘西腊肉,我所照的图片,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正宗地道的湘西腊肉。

   腊肉下面是火坑,主人正在烧水洗腊肉。
    看见火坑,就想说一下火坑。火坑在湘西农家常见,这是一种烤火设施,当然城里没有。其做法一般在堂屋里挖一坑,一米见方,深约20厘米。平常在火坑上架上三脚铁架,放着鼎罐能煮饭,架上铁锅可炒菜,平时用壶或鼎罐烧热水。记得小时候冬天的晚上,就是用壶或鼎罐中热水洗脸洗脚。冬天一家人围着火坑可以烤火、煮饭、炒菜、吃饭,包括过年过节聚餐,或大家串门时都围着火坑扯谈聊天,火光照在脸上红彤彤。火坑上端处,有个架子用铁丝挂在梁上,架子上则悬挂腊肉等腊制口慢慢熏制。这张图片没有木架子,就是将腊肉拴在梁上。呵呵  ,见到图片,就想起儿时在农村的日子。  

    所以今天博文的标题是白佛寺与腊肉,并不是在白佛寺吃腊肉,而是上午游白佛寺,下午见到正宗的湘西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