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裤折叠展示架:洪江大佛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45:35

洪江县现在成了怀化市洪江区,城区的街道顺沅江和巫水延伸,为人称道的洪江古商城被几条街道和临街的楼宇包裹在当中,如果不是街上标牌的提示,可能会一晃而过。

此前了解到,游览古商城需要每人120元的门票。有人提醒,进入商城的巷道较多,不用门票也可以碰碰运气。大年初二早上,我们从高椅古村到达洪江,煞有介事地从大佛寺门前的巷道钻进了传说中的古商城。

 

对于闲散的游玩,我愿意随性,事前我不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纠结目的地有哪些细节需要关注,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进入古商城之前我只记住了两句话:明清都市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即使夸大其词,也该有几分道理。看见“十大会馆公所”的招牌,才又想起洪江曾是木材和水运物资的集散地,商家云集,会馆应运而生。看见迎面飘动的“青楼街”的幌子时,完全始料不及,随即就想,这座古商城原来也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有点意思。

 

依势而建的窨子屋,瓦面错落,规模、高低和朝向各不相同,组成过去的七冲八巷九条街。大块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将商城各个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演绎商场风云和市井生活的整体。

与那些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古镇不同,这里每一处关着的门口,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识,“商”味十足。合着过年的氛围,又都透射出鲜明的生活气息,似乎这些显赫一时的商行并不为今天的陈列而存在。但如果不是因为过年,如果那些票号、钱庄、洋行、货栈、镖局,还有报馆、厘金局的大门都是开启的,它们还能象过去那样经商、服务和履责吗? 

       

 

直到民国,由于战乱和水运优势的蜕化,古商城终结了它的鼎盛期。商家生存除了需要智慧还须仰仗钱、权和势,暴发户和破落者的故事,总没有终结。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得少醉得多。”

  

   

在古商城转了一圈,溜出来后想蹭到有“洪江古商城”牌楼的正门口去拍两张片子作为纪念,一不留神看见售票处旁边的告示,意思是古商城景区自2月1日至4日歇业,2月5日起迎宾。大年初二是2月4日,本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出,我们却选择了“逃票”,真是醒得少醉得多。

今日的古商城已然变成了一个大的古董,高墙和深巷,留到现在的只有“商”之名而无“商”之实。商城边的江上早已没有林立的船帆,而江水依然清澈。

我在写这些文字时才想到,如果不是春节期间歇业,那些商铺该是开着门的吧,里面肯定少不了柜台、算盘、杆秤、账簿以及一些特定的物什,没准儿还有人戴着瓜皮帽穿着对襟褂子,跟我们谈论生意经呢。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我没来得及瞅一眼它的纹理,就已插身而过。还是醒得少醉得多嘛。 

 


洪江大佛寺位于洪江区古商城中心的岩码头正街,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5平方米。建有一栋两层寮房共有8间斋堂、往生堂,为青砖窨子屋外墙壁,内为木质结构。内设大雄宝殿,为嵩云山慧海和尚的徒孙野云和尚在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创建。
  大佛寺内共有34根直径为40公分,高为11.5米的大柱构筑着整个大寺。殿内供奉的佛祖有释迦牟尼佛、阿兰、伽叶尊者、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十八罗汉等53尊佛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和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高达7.3米,高大慈容,金身辉煌。
   
  大佛寺旧时还是洪江古商城十大会馆聚会议事的场所,而客住洪江和洪江本地的人大多崇拜佛,尊敬佛,所以香火一直旺盛。直到1945年,嵩云山的主持普泽和尚才将大佛寺移交给洪江—位居士管理。 如今大佛寺成了洪江市区中心的佛教场所,同时也成了洪江旅游观光景点。
   
一般寺庙庵堂建址,多选于远离闹市的僻山静林。一是便于出家人在幽静之处修身养性,学经悟法,“戒除尘世之尘念,验体我佛之高远”;二是使信徒们在长途跋涉的膜拜中察体“肉身凡世之痛苦,佛法清净之乐土”。如大兴禅寺建于嵩云山中,大树参天,云雾萦绕,朝闻兽鸣,夜听松涛。天柱峰寺远离市区十余里,临河倚峰,上山不易。更远的是弥岩尖的道教密云观,崎岖陡峭无比,一条羊肠小道连爬三座山峰,一览众山小,为洪江最高峰,寺院山门直插云霄,甚为巍峨壮观。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本地或省外,乃至国内、东南亚,鲜有将寺庙建于街埠闹市之中的。然而,十分奇怪的是,大佛寺却是一开始就建于古商城繁华喧嚣之处!——怪哉?

据洪江地方志载:佛教传入本地始自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以来自衡山的慧海和尚发起建造大佛寺庙为标志。但据大兴禅寺僧侣相传,此前已有郝姓无意法师在嵩云庵(大兴禅寺前身)讲经说法多年,然不成气候。到慧海法师来洪时,洪江已初具“商城大镇”规模,大量外地汉人涌入,外省人有江西、安徽、福建、贵州等,本省人人口以宝庆(邵阳)、湘乡、辰溪、沅陵人为多,洪江成了他们发财的淘金宝地。此时已出现了同乡会馆,行业会馆,同乡祠堂等,佛教在汉人中的影响亦随之带入本地,故慧海和尚只“化缘游说数月,得善款上万两,油号木行所捐十之八九”。这些外地人惧畏洪江“坡陡山高”“拜佛不易”,最早提出了将寺庙建于市井的要求,这自然遭到慧海师徒的断然拒绝。当时这些最有势力的油号和木行商贾即以撤资相要挟。慧海和尚不为所动,称“纵使香油也成殿”,决心积攒香油钱也要建成寺院。不久,一些行业公会的老板们聚集一起到嵩云庵,向慧海法师道歉,提出将寺庙建于稍远一点的岩码头街道(洪江明末时最繁华的是现巫水路沿河一条街,即现今大桥头至影剧院一线,清朝中后期古商城重点才移至现沅江路一带),并“增捐银钱数万,专辟佛事码头,利船登岸拜佛”。于是,就有了大佛寺码头。“商贾大行慈心让地,遂使码头正对大佛寺”,在犁头嘴至炮步桥的十数个油号、木行、大烟等商家的专用船运码头之中,大佛寺码头硬是挤出了一块黄金地皮,使码头正对着大佛寺,且码头“最是宽绰气派”,全部用“长三至四米”的条石砌成,是当时最有实力的江西码头的“宽有两倍有余”。

以上史料多为口述,文字材料不全,但口径基本一致,可见基本属实。可以想见,洪江古商城的发展确实带动了本地宗教的兴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