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鸣人女儿的动画片:大汶河流域的古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3:56

大汶河流域的古国

收藏 分享 2010-3-19 09:27| 发布者: mike-cq| 查看数: 827| 评论数: 0|原作者: 佚名

泰安手机报——“关注泰安热点时事,享受本地前沿信息!” 中华泰山网倾力打造本地最权威的手机版泰安新闻,无论您身居何处均可通过手机获取泰安最新的新闻资讯。天下大事让您尽在“掌”握 !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短信DZTASJB到10658666 ;联通用户编辑短信538发送到106558000538 。摘要: 大汶河流域的古国

赵波平
  大汶河又名汶水,简称汶河,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全长208公里(东平湖以上),绕泰山之阳,流经莱芜、新泰、岱岳、泰山、宁阳、汶上、肥城、东平等市、区、县。大汶河有柴汶、牟汶、赢汶、石汶、泮汶等支流,史称“五汶合一”。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清河入海后,大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末一条大支流。原始社会末期直至周代,这一带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古国。
  牟国,不知何姓,故址在汶河支流牟汶河的右岸。《春秋·鲁桓公十五年》载:“邾人、牟人、葛人来朝。”又有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夏,公孙兹如牟”的记载。《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条下有“牟,故国”注。其都城遗址在今莱芜市城东二十里的赵家泉村。故城西北角现残存一段城墙,面积达32240平方米,有商、周文化遗迹,也有汉代文化遗存。“系春秋时期牟国、汉代牟县故址”(1991年版《莱芜市志》)。其故址北面和西面都临牟汶河,牟汶河就是因为古代牟国而得名。
  赢国,东夷人的部落首领“少昊之国”。少昊的后人伯益(翳)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赐赢姓。《史记·秦本纪》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宋·罗泌《路史·后纪七》也说伯益“始食于赢,为赢姓”。由以上可推测出:《史记·秦本纪》中“故有土”中的“土”就是赢国。(柳明瑞《赢姓溯源》)今位于赢汶河右岸的莱芜城子县村“赢城遗址”即古赢之都。此处曾出土石斧、石纺轮等新石器时代文物及青铜爵、斝等商周时代文物。赢汶河即因赢国而得名。
  杞国,姒姓,夏禹后裔所建。商代杞国在现在的河南杞县。《汉书·地理志》云:“先春秋时涉鲁东北。”《春秋·鲁庄公二十七年》有“冬,杞伯姬来”和“杞伯来朝”的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新泰出土“杞伯”青铜器群。(青铜器铭文见图)清代学者许瀚在《周杞伯敦铭跋》中说:“近岁新泰某地掘得古铜器多品,铭首皆‘杞伯’二字,知为杞国物。……杞国东迁,书史不详其地,以此器证之,知在新泰一带”。(《新泰文化大观》)据新泰李明煜先生考证认为:杞国故都在今新泰市人民医院西北五、六华里方圆之内。此处位于柴汶河右岸。
  铸国,任姓。周武王克殷后,封黄帝后裔于铸,建立铸国。春秋时期,铸国介于齐鲁两国之间。《左传》载:鲁大夫臧宣叔娶铸国君的女儿为妻,生子臧贾和臧为。春秋后期,铸国被齐国灭掉。(《山东通史·先秦卷》)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中“泰安县”条下载:“周,齐博邑;又鲁龙邑;……又铸国。”“铸国的辖区大约包括今肥城县南部和泰安市西南部分地区,即大汶口以西和大汶河北岸‘汶阳田’一带”(苏廷光《汶河流域多古国》)。
  遂国(遂本作隧),女为姓,是虞舜后裔。遂国是大汶河流域最早的古国之一。《汉书·地理志》中“泰山郡”条下有“蛇丘”,注曰“隧乡,故隧国”。商朝初年,虞舜之后虞遂就建立了遂国,在西周初年的大动荡时期,遂国继续存在下来。古老的遂国经历了殷商和西周一千多年的岁月。(《汶河流域多古国》)《春秋·鲁庄公十三年》有“夏六月,齐人灭遂”的记载,即在公元前六八一年,遂被齐国灭掉了。民国版《辞海》注曰:“山东省宁阳县西北有遂城,即古遂国地。”
  肥子国,在肥城。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肥城”条下注“肥子国”。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有个“肥族”生存于今肥城市的北部地区,到夏朝时期就建立了肥子国。后来,迁往河北省的肥乡县,后又在藁城县建立肥国。故汉初在今肥城设县时,因此处是古代肥子国的所在地,所以起名为“肥城县”。(《汶河流域多古国》)
  郕国,姬姓。始封之君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叔武,始封地在今陕西省一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郕国被迫东迁于山东”(《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鲁隐公五年》载:“郕人侵卫。”民国版《辞海》注曰:“《史记》称郕叔武,后世无所见,惟文十二年郕伯来奔,则郕国伯爵也,今山东宁阳县北有郕乡即其地。”现今此处有“成城故城址”,位于大汶河左岸,在灵山乡北故城、西故城、东庄乡南故城三村之间。城址东西约630米,南北约850米,东北角城墙保存较好,有12米高,为黄土夯筑。在今田家林区域出土有带回形纹、乳丁纹地砖和云纹瓦当等周、汉遗物。(1994年版《宁阳县志》)郕国后来被鲁国吞并。
  鄣国,姜姓。齐太公姜尚的支孙,在西周时封为鄣,始有鄣国。《春秋·鲁庄公三十年》载:“秋七月,齐人降鄣”。鄣国是紧靠汶河北岸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东平县接山乡东部的鄣城村。故城址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300米。近年出土大量瓦当、瓮、罐等秦汉遗物。(1989年版《东平县志》)
  宿国,风姓,为太昊后裔所建。《春秋·鲁隐公元年》载:“九月,宋人盟于宿”,这是春秋中第一次提到宿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宿国仍存在。公元前六八四年,宿国被宋国灭掉,宋国把宿人迁到今江苏省宿迁市。原宿国的土地又被齐国占领,改为无盐邑。宿国故都在今东平县城以东二十里的宿城镇宿城村,此处北距白佛山2.5公里,南距大清河1.5公里,故城址东西宽1560米,南北长1234米,文化遗存丰富。(1989年版《东平县志》)1977年,此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宿城之名,渐以方言讹称为须城,1988年8月恢复原名。(《东平县地名志》)
  厥国,故址在今汶上县,不知何时所建。春秋时,汶上一带是鲁国的土地,大概西周时,厥国被鲁国所灭。(《山东通史·先秦卷》)
  须句国(句同朐),风姓,属太昊之后,为夏、商时期的古国。《春秋·鲁僖公二十二年》载:“春,公伐邾取须句。”须句国原都“须句”,在今东平西南三十里安山东边的张家庄;后迁都“须昌”,在今东平金山东南的前埠子村。(《汶河流域多古国》)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河决郓外,城圯于水,现须昌故城址淤在东平湖底。民国《东平县志》载:“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
  泰山之阳的大汶河流域曾是以鸟为图腾的远古东夷族首领少昊的部落中心,是山东古代文化地域的发展中心。所以在我国古代,曾以“汶泗”与“齐鲁”并称山东。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提出:中国的文化来自炎、黄二支,炎族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的中心就在山东。张书学、李勇慧在《山东古国考整理说明》中也指出:东夷文化是夏、商文明的直接来源,齐鲁文化是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而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主要是东夷各部族和由其发展而来的古国。事实证明,在古代文明发展最早(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文字”是最早文明的曙光。)的汶河流域,存有更多甚至不见于《春秋》和早于春秋的古国。大汶河流域的土地是古老的,此处曾上演了很多古国文明。汶河汤汤,悠悠古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