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龟缸有什么要求吗:胡适的家庭教育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8:47
摘自:《华夏文化》2005年01期
作者:吴 燕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学者,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仅就中国的文化教育问题而言,胡适毕生倾注了大量精力对其进行研究,他将西方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与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会通而形成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思维方式对于学界影响极大。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胡适十分注重中西文化教育的融通,他将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与西方的现代精神相结合所形成的家庭教育观,有其独到之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子女的“重学”意识。胡适一向认为做人要有学问,无“学”不足以为“人”。他曾一再引用易卜生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教导青年“不要抛弃学问”。强调“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1929年,他十分钟爱的儿子“祖趔”年仅十岁,胡适便让他离开北京去苏州念寄宿小学。当时他给这位远离家乡的爱子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他反复教导儿子要“用功”。关于“用功”,他不但激励儿子在学习上要努力上进,“在班上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而且他将“刚功”与“立志”联系起来,指出“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第二,强调子女的“独立”意识。胡适让儿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到外地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儿子“操练独立生活”。在给儿子的信中,他除了希望儿子能够照应自己的饮食、冷暖之外,明确强调“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做得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得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事实上,学问确实是胡适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但是并非唯一尺度。在他的心目中,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乃是人格的“独立”。他主张做人要有主见、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精神,认为做人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要做到“能独立思想,肯独立说话,敢独立做事”。显而易见,胡适是将“精神独立”视为人格的最高理想,这成为他家庭教育观的核心。
第三,注重子女的“合群”意识。关于“合群”,他告诫儿子“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碍别人”;“要尽力帮助别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并特别指出,“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由此可见,胡适主张的“独立”并不是强调个人主义,他不赞成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对社会的逃避,恰恰相反,胡适主张的独立是与他的“淑世”思想紧密相联的。他所以倡导培养独立的人格以造就一批“能独立思想,肯独立说话,敢独立做事”的人,正是因为他深深感受到这是“现实中国的最大需要”,培养个人的“独立”正是为了整个社会更好的团结和合作。
由此看来,胡适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着眼于其前期的生活和学习,更注重于子女终身的事业与做人。其家庭教育观的核心是引导子女“自立成人”,成为“自立的人”,这是胡适教育子女始终不变的观念。胡适的这种独特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胡适的故乡“徽州”正是朱熹祖籍“新安”,素有“朱子阙里”、“东南耶鲁”之美称。作为家庭教育传统典范的《朱子家训》在徽州地区更是流传极广,影响极深,它几乎成为整个徽州地区子弟教育的共同取向。胡适的父亲是一个深受宋学影响并孜孜服膺于宋学的儒生,母亲也是传统道德的承传者与示范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胡适一生影响很深,胡适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受就是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开始的。传统文化也成为胡适家庭教育观的重要来源。胡适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的家庭教育观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颜氏家训》曰:“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能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曰:“一仰人鼻息,便终身不能自振,惟竖起脊骨,忍苦奋厉,方为有志之士。”
其次,胡适的家庭教育观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很深。胡适故乡俗话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一二岁,往外一丢。”由于山区生产条件的客观制约与徽商经济的外向发展,徽州子弟小小年纪就普遍离家外出,跟人家做生意。胡适虽然不曾当过学徒,但是他耳闻目睹,非常熟悉这种习俗。更为关键的是,他早年的自身经历也十分不寻常。他出生于1891年12月,1895年父亲去世时他还不到四岁,1904年2月他仅十二岁便只身去上海求学,从1904年离开家乡到他母亲1918年去世的十四年中,他仅与母亲相聚过三次,总共不过六七个月。对于这种经历,胡适感受极深,平生再三谈起,在《我的信仰》一文中他说:“(母亲)出自她对我的伟大的爱忱,她送我出门,分明没有洒过一滴眼泪就让我在这广大的世界中,独自求着我自己的教育和发展,所带着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读书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种独自求学和发展的特殊经历虽然艰辛,但是却使胡适切身体会到一种家庭教育的成功,这为他后来自觉地认同传统的重学意识和现代的自立精神奠定了心理基础。
最后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胡适以强调子女“独立”意识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是接受了杜威“发展智能的个性”的思想,在教育理论上,杜威反对从外部强加的教育目的,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实际经验,去培养和发展其“智能的个性”。他所谓“智能的个性”,就是指“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由此胡适认为独立是为了个性的发展,也只有独立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胡适对儿子说:“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堂堂正正”除了人格独立,就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个性主义,包括生活、思想、择业等的完全自主。胡适虽然主张要培养和发展独立的个性人格,但又十分赞赏杜威所主张的“须养成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他所注重培养的“合群”意识。
综上所述,胡适的家庭教育观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它从子女的“为学”和“做人”着眼,核心是引导子女“自立成人”,宗旨是使子女成为“自立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子女的自我教育,应该是父母为使子女尽早独立、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进而成为“自立的人”而进行的辅助性教育。胡适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在观念上和方法
胡适的家教观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母亲
魏邦良
早在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年轻的胡适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此文发表于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其中说道:
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列位看官你们不听见俗语中有一句话么:“山树条,从小弯”(这是我们徽州的俗语);又说道:“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所以我今天便详详细细的说一番。
列位且听我道来。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看官须记清,我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了。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 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
在文中,胡适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所以,“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遗憾的是,胡适后来的妻子江冬秀没有进过学堂,按胡适的观点,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和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长子胡祖望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远远未能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祖望取得的成绩与他的“名父之子”的身份是不相称的。小儿子胡思杜就完全不成器了,读了两个大学都未能毕业,还染上不少坏习气,最终被美国当局驱赶回国。女儿素斐五岁那年患病,救治不当,夭折。
胡适公务繁忙,无暇照顾、管教孩子,而他的太太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所以,胡适晚年对秘书说的这番话充满了苦涩,充满了无言之痛。
1927年2月5日,远在美国纽约的胡适给江冬秀写了封信,信中谈到夭折的女儿。
冬秀:
我今天哭了女儿一场,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这几天睡少了,今天下午无事,睡了半点钟。梦里忽然看见素斐,脸上都是病容。一会儿就醒了。醒来时,我很难过,眼泪流了一枕头;起来写了一首诗,一面写一面哭。忍了一年半,今天才得哭她一场,真想不到。
我想我很对不住她。如果我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点罪过。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所以有这样的事。今天我哭她,也只是怪我自己对她不住。我把这首诗写给你看看。
在这封信里,胡适虽然只是自责,但既然他认为,女儿是因为治疗不当被“糟掉”的,父亲难辞其咎,做母亲的,难道就没有责任?
胡适强调做母亲一定要有耐心,而江冬秀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耐心自然有限。从下面这封写给胡祖望的信中,我们或可对江冬秀的教子之方略知一二。
祖望:
你还不写信来给我,快写信来,你好好的读书,不听话我回来要打你呢。我出来带好东西给你。
妈妈
胡适对长子胡祖望的期望原本是很高的,1929年8月26日胡适给长子胡祖望去了封信,当时,胡祖望即将去苏州读书。
祖望:
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
自己能照料自己,服侍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饮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这是你自己独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现在要和几百人同学了,不能不想想怎么样才可以同别人合得来。人同人相处,这是合群的生活。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别人的事。你要爱护自己,但不可妨害别人。能帮助别人,须要尽力帮助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如帮人作弊,帮人犯规则,都是帮人作坏事,千万不可做。
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儿子,你不在家中,我们时时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体。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儿子,不要忘记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可胡祖望毕竟是个孩子,贪玩,没把胡适的教诲放在心里。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很不好。对此,胡适相当失望。
胡适做人修养极佳,常告诫他人“不要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对“容忍”推崇备至。可他也说过这样的话,什么都可以容忍,就是不能容忍愚蠢。由于他对子女期望过高,所以当胡祖望的考试分数不理想时,胡适也会因为急躁而失去了耐心。他曾给长子胡祖望写过这样的信:
祖望:
今天接到学校报告你的成绩,说你“成绩欠佳”,要你在暑期学校补课。
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那这表。
你在学校里干的什么事?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我那一天赶到学堂里来警告你,叫你用功做功课。你记得吗?你这样不用功,这样不肯听话,不必去外国丢我的脸了。
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补课。
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爸爸尽管胡适相当克制,但他的失望与气恼还是从字里行间泄露无遗。 1938年,江冬秀带着小儿子思杜在上海避难。期间,胡思杜沉迷于赌博和京戏中,挥霍无度,手头紧就将家中物品偷出去卖。远在国外的胡适听到消息后,十分不安,忍不住在信里对妻子指教了一番:
冬秀:
我盼望你不要多打牌。第一,因为打牌最伤神,你的身体并不是那么结实,不要打牌太多。第二,我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习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第三,这个时候究竟不是整天打牌的时候,虽然不能做什么事,也应该买点书看看,写写字,多做点修养的事。
胡适毕竟是胡适,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也知道,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1939年,胡祖望在美国留学,江冬秀给胡适去了封信要他转交给儿子,
胡适阅后觉得不妥,就扣下这封信,并在回信中委婉地批评了妻子:
冬秀,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你想想看,谁爱读这种责怪的信?所以我把你信上关于他的朋友李君的事告诉他了,原信留在我这里。
我和你两个人都对不住两个儿子。现在回想,真想补报,只怕来不及了。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他们都大了,不是骂得好的了。
因为担心思杜在上海继续学坏,胡适后来还是设法安排他去美国留学。遗憾的是,胡思杜在美求学期间,依旧热衷赌博,成绩一直很差,父子关系非常僵硬。胡适的特别护士(也是他的秘密恋人)哈德门小姐曾写信给胡适,劝他对儿子的态度要和缓一些:
思杜十四号开始上课,所以你或许会希望他能路过去那儿看你。当然,他来看你的目的,是希望在你回国以前能跟你见个面。你们的交谈,还有他的信可以说明一切。他在纽约的时候,会住在我们这儿,我希望你会要他在回学校以前去看你。我推测他非常渴望能得到你的认可和建议。我觉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是他饥渴地想要跟你有真正的沟通的时候。这也将有助于他在攀援人生的阶梯当中找到一个歇脚之处。自从我认识他以来,他在这一个迷失的阶段里,可以说是成熟最多。如果你能够做到不要让他对你望而生畏,你见到他的时候,气氛就会比从前好多了。 思杜很失望,在他日趋成熟的当下,你和他连好好相聚一下的余暇都没有。
此信使胡适意识到,儿子的不成器,身为家长的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他对小儿子的态度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变。1946年6月16日,胡适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昨夜太热,在床上看书,到半夜后两点,还不能睡。忽然记起小三今天毕业,今天又是美国人的“father s Day”(父亲日),我很惭愧我对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死了),都没有尽我能够尽的责任!
两点起来,写一电报给小三:Congratulation! Whatever happens today ,my love Father.(不管今天发生什么事,恭喜你!爱你的父亲。)
胡适晚年,仍常常想到小儿子思杜。1961年5月14日,胡适对秘书谈起了自己的小儿子,说:
1946年父亲节那天,我想起我的第二个儿子思杜,我打了一个电报给他。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书的。谁知他那个学期根本没去上课,他把我汇给他的钱全部跑马跑光了,还欠了一身的债。结果为了两张支票的事,险些儿被警察找去了,后来由我的一位朋友把他救出来。他的两个衣袋里全是当票,一张是我给他的一架打字机的当票。这个儿子五尺七寸高,比我高一寸,比大儿子高两寸,肩膀很阔,背也厚 孟真的肩膀很阔,所以孟真特别喜欢他。 尽管思杜念书不成,被赶回国,胡适失望归失望,但还是很宽容地对待了儿子,他说:“后来他回来了,我也没有责备他。”
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读胡适《我的母亲》有感“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胡适童年的家庭语文教育(1)
(1891-1962)安徽绩溪人,学者、作家、哲学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
胡适三岁零八个月丧父。彼时,其母冯顺弟才二十二岁。冯顺弟开始尝到了做后母的滋味,何况是一个少年寡妇,在一个经济上日渐破落、每况愈下的旧式大家庭。冯顺弟对从小体弱多病的胡适不仅不溺爱,而且督责至严,胡传留下的遗嘱里要胡适读书上进的话,简直便是圣旨一样,使她时时刻刻为着这个最高中心思考运作。
私塾与启蒙
胡适的父亲在给胡适的母亲的遗嘱上关照,“糜儿天资颇聪 明,应该令他读书。”在给胡适本人的遗嘱上也同样教导他“努力读书上进”。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便被送进了学堂——实际是家塾。老师就是他的四叔守躁,同学只有一个胡嗣秫——他的堂兄、塾师的儿子。那时的,胡适跨不过一个七八寸的门槛,上学堂必须要别人抱他坐在一只高凳子上,完了,还要别人将他抱下来。然而小小胡适已经不算是破蒙的学生了,这时已经认得近一千字了。
安排给胡适的教材是他父亲自己编写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这部教材是胡传亲笔恭楷抄写了留给胡适的,从题目便可知这是一部说做人道理的长诗且又用的是四言正体——《诗经》的体例。开头几句为: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完全是宋儒讲学的口吻。胡传是一个深受宋学熏陶又孜孜服膺宋学的儒生,他的家庭便是一个理学的门户,他教育子弟的路子,便是谨勉循理,规范宋儒,以作一个圣人为最高理想境界。原诗很长,发挥“道理”,详议“五伦”。最末三节又云:
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
义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
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
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性,斯为圣人。
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
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
这些话完全反映了胡传的哲学伦理思想,也是他终身实践的人生准则。他把这些话拿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显然要儿子走与他同样的路,做一个循循然规规然而又有所作为的君子,甚至进而做圣人。
第二部教材也是胡传亲自编定的四言韵文《原学》。据胡适说是“略述哲理的书”,其开头两句便是:“天地氤氲,万物化生”,显然是典型的两宋理学自然主义宇宙观的话头。胡适一破蒙便遇到两部几乎可以说是纯哲学的书,这与他后来选择了哲学作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恐怕也有很大关系。一个儿童刚认了点字便朝斯夕斯浸泡在哲学的讲义里,这种思想熏染的功夫是很有效的。尽管胡适当时懂不了,但慢慢也会变不懂为懂的。中国的旧学培养人才,大抵是这么一个途径。文学也一样。
胡适念的第三部书便是文学的书,叫《律诗六钞》,三岁孩子懂什么律诗。懂什么四声平仄,粘对起结?但胡适竟念下来了,且“背得很熟”。熟读、熟背便会慢慢理解,慢慢欣赏。那时人们认为,不懂意思不要紧,反复念,反复背,意思自然会弄懂的。
胡适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也不觉得读书是苦事,乐在其中,故收获不小,进步很快。胡适因为母亲管得严,不允许早早放学,故常常学堂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念书温课,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胡适母亲渴望孩子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九年的私塾,胡适先后读了:《学为人诗》(胡传编撰)《原学》(胡传编撰)《律诗六钞》(姚鼐选)《孝经》《幼学琼林》《小学》(朱熹编撰,江永集注)《论语》(朱熹集注)《孟子》(朱熹集注)《大学》(朱熹集注)《中庸》(朱熹集注)《诗经》(朱熹集传)《书经》(蔡沈注)《易经》(朱熹本义)《礼记》(陈皓注)《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资治通鉴》。
就这些书目来看,胡适以一个十二周岁的少年能打下如此一个国学的基础,应可算是坚实深厚的,比较系统的。何况有些书目,如《诗经》,胡适不仅能背全原文,大多还能背诵注文,这与他后来“整理国故”能轻车驾熟大有关系。
这份书目可以说明胡适在“出门”之前接受了一套完整的典型的传统国学教育。内里没有一种自然科学的书,胡适少年也几乎没有受过一点艺术方面的,比如音乐、图画方面的训练,这是胡适后来经常引以为憾的。    胡适童年家庭语文教育(2)                            读小说到讲故事
胡适与小说碰面却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忆道:
当我九岁时,有一天我在四叔家东边小屋里玩耍。这小屋前面是我们的学堂,后边有一间卧房,有客来便住在这里。这一天没有课,我偶然走进那卧房里去,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我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扯破了。但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我记得很清楚,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我在戏台上早已认得李逵是谁了,便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把这本《水浒传》残本一口气看完了。不看尚可,看了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好过:这一本的前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我都不能回答,却最急要一个回答。
这是胡适读小说的“缘起”。二十年后胡适做的生平第一篇小说考证便是《〈水浒传>考证》,似不能算是纯粹巧合。他心里放不下《水浒传》这个悬念,去找他的五叔守璐,五叔平时会论今说古地讲故事,但五叔没有《水浒传》,又去找本家兄弟守焕哥,守焕哥说:“我没有《第五才子》,我替你去借一部;我家中有部第一才子《三国演义》,你先拿出看,好吧?”于是胡适高高兴兴地捧回了守焕哥家的那一部《三国演义》。大概很快守焕哥就替他借来了《水浒传》的全本,《水浒》、《三国》读完后,读小说的野心便不可收拾了,从此以后,他到处去借小说看。五叔、守焕哥、大哥、大嫂、二哥、三哥、三姐夫(周绍瑾)一个一个去借,去要。人物不同,书的层次也不一样,大嫂的是《双珠凤》之类的弹词,三姐夫的是《七剑十三侠》、《正德皇帝下江南》之类的小说,而三哥的书架上只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种高格调的名著,二哥给他的则是一部日本人做的《经国美谈》——这是胡适读到的第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小小年纪的胡适一面贪婪地阅读,一面贪婪地收藏。他“象老饕一样读尽了本村邻村所知的小说”,他成了一个小说迷。据胡适《四十自述》的回忆,他离开家乡时读的小说已有三十多部了。
读了一肚子小说的小小胡适,忍不住亦要把读来的小说和故事讲给人家听,他开始对五叔的讲故事权威的地位提出挑战了。他在《四十自述》说,他十二三岁时,已能对本家姊妹们讲说《聊斋》故事了。
胡适童年养成的爱读小说的习惯,终其生未改。他在上海求学时耽读林译小说如《十字军英雄记》、《爱国二童子传》,在海外求学时更热衷于读西洋小说,并动手翻译西洋小说。他对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续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更是击节叹赏。
童年时爱读小说对胡适后来有两个巨大影响。一是把文字弄通了。读“四书”、《通鉴》等固然可以初步了解古文的文法,但绝对不如读《聊斋》讲《聊斋》的训练来得直捷有效,至于《雅》、《颂》、《尚书》、《周易》等则几乎完全无补于古文的写作。胡适自己也说,他后来到上海时能做“很像样”的古文,主要得力于他讲《聊斋》时,“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至于大多数的白话小说更直接帮助了胡适的白话思维与白话文章,使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所谓“很有用处”,即是他从白话小说悟出了“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的著名观念,为他后来在文学革命中“首举义旗”奠定了认识基础,胡适在他的《我的信仰》中说:“小说都是用白话或口语写成的,既易了解,又有引人人胜的趣味。它们教我人生,好的也教,坏的也教,又给了我一件文艺的工具,若干年后使我能在中国开始众所称为“文学革命”的运动。”1916年3月6日留学日记也说,他“后来之文学观念未必非小说之功”。由之他还得出结论:只要拼命读小说,“为读小说得意忘形而发疯”,他就能掌握语言文学的工具,便能成为“国语文学的作家”。1958年他在一个文艺协会的“五四”纪念会上讲说<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我这一个徽州的小孩子,没有学过国语,没有受过国语的训练,站在那个字纸篓(应为“美孚煤油”的板箱)的旁边,找到一本破烂的、不完全的《水浒传》,“李逵打死殷天锡”,就这样的发疯。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就提倡“白话的文学”,这是我们有把握的。我们晓得,全中国凡是进过学堂的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凡是认得一千字或两千字的人,只要他瞒住了教师,瞒住了父母,半夜里偷看小说,把小说瞧得得意忘形而发疯,这般人都得了一个工具,一个文学的工具,一个语言的工具,将来都可能成为国语文学的作家。
第二个影响便是童年的胡适嗜读小说,与他后来怀着高度热情和沉迷痴心考证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关系直接。二十年代起胡适为二十余种中国旧小说写下了四十余万字的考证文字与书信,成就卓著,影响巨大,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开辟了一境新天,聚合了一个流派。这一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烟云,至今还笼罩着海峡两岸的小说研究界,弥漫不散。胡适读了大量的西洋小说时,忍不住又要像当年翻译《聊斋》一样翻译出来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共同欣赏了。胡适翻译的第一篇小说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当时译为<割地>)。此后他将陆续译出的十七篇小说编成了两个短篇小说集,第1集几乎一年重版一次,至1940年时已经印行二十一版,当时的反响可以想知,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的影响也可以想知。而这一切又似乎应是胡适童年对小说的发疯般地嗜读派出生来的结果。
胡适童年家庭语文教育(3)
风雨如晦中的寡母幼子
胡适的母亲在这样一种恶劣的家庭环境里挣扎着生活。她尽一切可能的力量让胡适接受最充分、最严格、最良好的教育。她自己读书不多,但深深明白读书的作用,深深相信唯有读书才是胡适将来有光明前途、不辜负她丈夫遗志的有效手段。她把胡适的读书看成是头等大事,在读书这一点上她不惜一切代价,随时准备作出任何牺牲。她不仅在学费上高投资,而且在日常严格课督,并使之制度化。总之,不令胡适有一丝一毫的放松懈怠。
据胡适回忆,他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就把他喊醒,叫他披衣坐起,开始这套制度化的程式——早课反省。母亲看他清醒了,才一一指出昨天他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他反省认错。胡适照例认错,表示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或过失。于是母亲又勉励他用功读书,奋求上进。有时侯母亲会加进许多对父亲品性学问种种长处的回忆,要求胡适继承父志、开拓父业,做一个像他父亲那样的品行无亏、于世有用的人。她反复说的几句话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程式结束,马上起床穿衣,赶上早学,这时往往天刚大明。学堂“来新书屋”的钥匙放在禹臣先生的家里,胡适照例先到学堂门口张望一下,便径直跑去先生家打门,先生家里有人将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他接了钥匙跑回去开学堂门,坐下来念生书——预习新课。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胡适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胡适背出生书,才回家去吃早饭。吃了早饭再去学堂上课,下午也有课,晚上还要念夜书。
书渐渐念多了,胡适也便懂得有选择地念了。他最爱读那些有趣味的书,如朱子《小学》里面记述的古人行事,如《幼学琼林》的小注中排列的神话传说。他还经常帮助同学,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当然课程还是枯燥乏味的多,“四书”“五经”是主要教材,胡适从小接触到的便是孔夫子的儒教文化典籍,他从小就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孔夫子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母亲盼望他读书成名,又常常叮嘱他每天要拜孔夫子。
母亲不仅严格督课儿子读书用功,对儿子的品德操行也要求很高,管束很严,她是慈母但又是严父。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儿子一句,打儿子一下。儿子做了错事,她只需对儿子一望,儿子见了母亲的眼光,就吓住了,就知错了,立刻收敛改正。犯的事小,就放在第二天清早的反省早课时教训;犯的事大,她等到当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关了房门,先严厉责备,继而行罚:或罚跪,或拧肉。无论怎样重罚绝不许儿子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别人看的。她的教育方式倒是在客观上保住了少年胡适的自尊心和“先生”的形象,这种配合默契的责罚往往使胡适心悦诚服,心理上又使这一对寡母幼子在这个大家庭保持一种更崇高、更纯粹的精神凝聚。 胡适童年家庭语文教育(4)
出门
胡适出门上海前已经有了相当厚实的国学根柢,我们从他读过的国学书目中便可看出:“四书”念完了,并且是精读能背诵的,“五经”恐怕尚缺《春秋》一经,当然也有许多未念透的,如《诗经》的《大雅》、《周颂》,如《书经》的《盘庚》、《汤誓》等,《盘庚》还使胡适挨过先生一次“壳子栗”。史学方面,胡适也打了不薄的功底,禹臣先生曾教他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他改看《御批通鉴辑览》,二哥又建议他直接点读《资治通鉴》。胡适说:“这是我研究中国史的第一步。”几乎就在“研究中国史的第一步”的同时他还做了第一步的“整理国故”的工作。
胡适曾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其实,读书写字两件事打下的底子不仅给他在“文字和思想”上获得了可以进一步深造的厚实基础,而且已经培养了他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本质素和才干。尽管九年的家乡教育没有让少年的胡适接触到格致博物、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无理而野蛮地剥夺了他艺术素质成长发展的机会,但独偏于国学一门的“读书写字”的底子却铸就了胡适一生学问文章的基本方向,使他的个人天赋才性得到合理的规范与引导,一句话,使胡适成为“胡适”奠定了根基。这方面他二哥、三哥、禹臣先生也都是有不朽功劳的。
徽州世代相传有一句俗谚:“前世不曾修,出世到徽州。养到十二岁,爷娘把外丢。”胡适出门时正是十二岁零二三个月,不过他不是同世世代代的徽州小官那样出门学生意,去茶叶店、笔墨厂,他是去读书的,去当时中国最充满现代文化空气的大都市上海求他自己的新教育,求他自己的新生活。母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但自己的亲骨血却要天涯分手。“她只有我一个人,只因为爱我太深,望我太切,所以她硬起心肠,送我向远地去求学。临别的时候,她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一滴眼泪。”慈母的爱已经不能再荫庇自已的儿子,不能亲自在儿子的社会奋斗与人世挣扎中帮他忙了,她只能默默地向天祈祷,只能无声地依闾等候,祈祷、等候他的儿子成就他老子那样的事业的一天。徽州人出门,送行的人到了分手之处必有一句吉利但又严峻的祝辞:“徽州朝奉,自家当心”,这两句话用绩溪音来念是押韵的,有一种顿挫的声调和幽微的感伤。胡适终于走出了徽州的层峦叠嶂,告别了上庄的绿水青山、田垄村舍、石桥水碓,告别了他家的“八字门”与“来新书屋”,沿着脚下的石板大路一步步走向一个陌生广漠的新世界,去寻找他自己的灿烂光明的人世前程,去完成他自己轰轰烈烈的历史使命。然而这时刻,胡适对徽州外面的那个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他怀着无限感慨地说: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启示:
胡适12岁走出家门,今天的孩子能吗?他凭什么?凭12岁之前家庭给他的积累、学识和习惯。
从胡适童年所受到的家庭语文教育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1.识字要早。胡适三岁零八个月进私塾,那时已经识字近千。识字早,开发智力就早,阅读就早。
2.背诵应该尽量多。日本学者研究的结果是,6岁之前,儿童的记忆是照相记忆,不需理解,记得牢。背什么?未见得非得背诵“四书五经”,但应该背经典的,有价值的。不要去记那些“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既无做人启示,又无文学价值的东西。
3.阅读要早。胡适7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比较早的,但那个时代出生的后来成为专家学者的,也大都是这个年龄开始阅读这些书籍的,例如冰心等就是这样。要读能读得懂的层次高的书。有些孩子小学高年级还读画报之类的东西,无论其思想还是其能力,都已经落在后面了。到了中学就到处补课,但总也撵不上,甚至越落越远。
4.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没看到胡适12岁之前写作的事。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口述自传》等书也不曾提到这一点。大约他确是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或也可能有写作的训练,但可能成绩平平。不管怎样这并不影响胡适日后的成就。这说明,12岁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写作训练,而是积累。现在一些小学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即不切实际地训练写作。读是写的基础,小学应该重视积累,重视阅读,不要在写作上过度下功夫,那结果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我的母亲胡适
目录
原文:
整体感知
个人荣誉
家庭成员
课后题:(仅供参考)
原文:
整体感知
个人荣誉
家庭成员
课后题:(仅供参考)
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作者: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 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  
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主要经历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
,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1]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且多部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人物生平
一八九一年 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 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 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 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
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 六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 七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 八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 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零零年 十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零一年 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零二年 十二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零三年 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
一九零四年 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一九零五年 十五岁 春 澳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零六年 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零七年 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零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零九年 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零年 二十岁 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 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份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
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文化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 一月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五月 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一九一八年 二十八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死。
一九一九年 二十九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一月 被聘为《新潮》杂志顾问。
二月 参加《新教育》编辑部工作。又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
五月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
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十月十二日,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
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
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之一。) 〔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
一九二Ο年 三十岁 仍在北大任教。
四月 在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年底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著〕《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一九二一年 三十一岁 春 养病在家。
七月 斑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
下半年 除在大任务外,去国语讲习所讲了八周“国语文学史”。
〔著〕《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一、二、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一九二二年 三十二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十八日,被推为中教育改进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赔款部部员。
三月二十三日,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为时三周。
四月二十五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五月七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十四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政治”。
七月 在济南讲“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八月 出席“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届年会。
九月 《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出版。月底,出席国民政府教育召开的学制会议,为起草宣言者之一。
十月 鞍济南出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姚名达订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三十三岁
一月 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
四月二十一日京,月底抵杭。
四月 得鲁案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嘉禾章。
十月 到上海商科大学讲“哲学与人生”。是月,又去南京东南大学讲“书院制史略”,月底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一九二四年 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 筹备《现代评论》。
八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 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十一月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著〕《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
二月 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 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中间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一九二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 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按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等同游卢山。三十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鞍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著〕《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鞍杭州出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鞍州参观“西湖博览会”。
〔著〕《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著)(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Ο年 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七月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鞍青岛小住。
九月 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著〕《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胡适文选》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前九章(油印本)(吴淞,中国公学,一九三Ο年;台北,胡适纪念馆,一九七一年 印手稿本;此本未续完。其中“秦汉之间的思想”一章的两个部分后来收在文存里,题作“读吕氏春秋”及“陆贾新语考”。其中“淮南王书” 的一章后来单行,即题作《淮南王书》。)〔编〕《神会和尚遗集》(校编)(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一九三一年 四十一岁 一月九日,赴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会后回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四月二十四日,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通过北大与中基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
八月 应丁文江之邀,到秦岛小住。
十一月 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问题。
是年 任太平洋学会在华会议的主席。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 卷一(北,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一年) 〔著〕《淮南王书》(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四十二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会。
五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七月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十二月 去武汉大学讲学,并与蒋介石先生第一次见面。
是年 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十二讲)(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四十三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会第七次常会。
三月 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先生:“热河危急…… 非公即日飞来挽教,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十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十九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六月十八日,在上海起程赴美国。
七月 在芝加哥演讲“中国文化的趋势”。是月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年会聘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至九月 在加拿大的班府出席太平洋学会第五次大会,并到加沙大学演讲。
十月初 乘船回国。
〔著〕《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四十四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二月 鞍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五月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
十一月 去南京出席考铨会议。
一九三五年 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九日,到广州。十一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十九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七月初 到平绥路去旅行。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著〕《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著〕《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四十六岁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七日,到上海。十四日,启程赴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室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 四十七岁 上半年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八日,离北平。十一日,到卢山,得到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加卢山谈话会。二十八日,返南京。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九月至十二月去美国作非式的外交工作,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 哥伦比亚电台发表“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
一九三八年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五日,赴华盛顿就任。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向前”。
一九三九年 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著〕《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一九四Ο年 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一九四一年 五十一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一九四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一九四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一九四四年 五十四岁 九月 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一九四五年 五十五岁 四月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付斯年代职。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一九四六年 五十六岁 六月一日,由美国动身回国。
七月五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月底,到北平。
九月 十一日,飞抵南京。十五日,出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十二月 二十三日,出任国民大会“宪草决议案”整理小组成员。
一九四七年 五十七岁 仍任北大校长春国民政府拟委他为考试院长及国府委员,未接受,说:“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十二月 主编《申报·文史》周刊。
一九四八年 五十八岁 仍任北大校长
三月二十五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四月四日,“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九月被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
〔著〕《胡适的时论》 一集(六艺书局,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五十九岁 一月十四日,赴上海。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十一月 二十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发行人。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由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Ο年 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的遗著《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作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 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十一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一九五三年 六十三岁 一月离台经日本返美。
一九五四年 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四月五日,赴美。
一九五五年 六十五岁 在美国各地讲学。
一九五七年 六十七岁 九月二十六日,以中国代表团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讲演。
十一月 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九五八年 六十八岁 四月,离美抵台北。
九月五日,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一九五九年 六十九岁
二月一日,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
七月 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次东西方哲学会议,接受夏威夷大学人文博学位。
九月 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次年会。
十一月 一日,主持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及第三届评议会第六次会议。
一九六Ο年 七十岁 仍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著〕《丁文江的传记》 (南港中央研究院,一九六Ο年;台北,启明,民国四十九缩印本)
十一月〔编〕《乾隆甲戌重评石头记》 (影印)(台北,自印本,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享年72岁。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段:【童年往事】介绍“我”小时候的身体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4-7)段:【我和母亲】“我”的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一层(4-5段):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
第二层(6-7段):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
第三部分(8-12)段:【母亲为人】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
第一层(8-9段):写母亲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第二层(10-11段):写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第三层(12段):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第四部分(13)段:【怀念母亲】母亲给“我”的影响很深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自由主义的先驱。
二、三十七个博士头衔
1927年3月,37岁的胡适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亚东书店版)100册,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胡适的第二顶博士帽,是1935年1月5日,香港大学授予胡适的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6年8月,哈佛大学授予胡适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三顶博士帽。
同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四顶博士帽。
其余的博士帽分别是:
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6日);芝加哥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13日)。
1940年,美国8所大学分别授予胡适8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形成“博士高峰年”: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宾州大学。仅在三个星期内,这位博士疲于奔命,先后到这些大学出席典礼,发表演说。至此,他的博士帽有14顶了,但胡适先生却说。“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一个是四年苦功得来的,十三个是白送的。”
是年胡适五十岁。他老家安徽绩溪为庆祝这位在海外为国效力的“博士爷”50岁大寿,由县长朱亚云出面,制作了一块“持节宣威”横匾,率乡绅们,浩浩荡荡送到上庄村胡氏宗祠悬挂,并将上庄村改名为“胡适村”。
1941年,胡适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有5个,在加拿大被授有2个。前者全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森林湖学院、狄克森学院、佛蒙特州的密特勃雷大学、密达伯瑞学院;后者是麦吉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多伦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42年是胡适拿博士帽的第二个“高峰年”,达10个之多,都是美国大学授予的。其中两个是名誉文学博士:达脱茅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其它8个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第纳逊大学。
至此,胡适已获得博士帽31顶,而最后的5顶是:美国柏克纳尔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3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1945年11月赴伦敦以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9年),美国克莱蒙研究所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5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授予的名誉人文学博士(1959年)。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1917年成婚。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
编辑本段课后题:(仅供参考)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两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写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主要写母亲受了五叔对她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划线部分已用粗体代替)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一代大师胡适的家教悲情
胡适的家教
魏邦良
早在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年轻的胡适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此文发表于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其中说道:
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列位看官你们不听见俗语中有一句话么:“山树条,从小弯”(这是我们徽州的俗语);又说道:“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所以我今天便详详细细的说一番。
列位且听我道来。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看官须记清,我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了。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
在文中,胡适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所以,“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遗憾的是,胡适后来的妻子江冬秀没有进过学堂,按胡适的观点,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和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长子胡祖望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远远未能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祖望取得的成绩与他的“名父之子”的身份是不相称的。小儿子胡思杜就完全不成器了,读了两个大学都未能毕业,还染上不少坏习气,最终被美国当局驱赶回国。女儿素斐五岁那年患病,救治不当,夭折。
胡适公务繁忙,无暇照顾、管教孩子,而他的太太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所以,胡适晚年对秘书说的这番话充满了苦涩,充满了无言之痛。
1927年2月5日,远在美国纽约的胡适给江冬秀写了封信,信中谈到夭折的女儿。
冬秀:
我今天哭了女儿一场,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这几天睡少了,今天下午无事,睡了半点钟。梦里忽然看见素斐,脸上都是病容。一会儿就醒了。醒来时,我很难过,眼泪流了一枕头;起来写了一首诗,一面写一面哭。忍了一年半,今天才得哭她一场,真想不到。
我想我很对不住她。如果我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点罪过。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所以有这样的事。今天我哭她,也只是怪我自己对她不住。我把这首诗写给你看看。
……
在这封信里,胡适虽然只是自责,但既然他认为,女儿是因为治疗不当被“糟掉”的,父亲难辞其咎,做母亲的,难道就没有责任?
胡适强调做母亲一定要有耐心,而江冬秀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耐心自然有限。从下面这封写给胡祖望的信中,我们或可对江冬秀的教子之方略知一二。
祖望:
你还不写信来给我,快写信来,你好好的读书,不听话我回来要打你呢。我出来带好东西给你。
妈妈
胡适对长子胡祖望的期望原本是很高的,1929年8月26日胡适给长子胡祖望去了封信,当时,胡祖望即将去苏州读书。
祖望:
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
自己能照料自己,服侍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饮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这是你自己独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现在要和几百人同学了,不能不想想怎么样才可以同别人合得来。人同人相处,这是合群的生活。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别人的事。你要爱护自己,但不可妨害别人。能帮助别人,须要尽力帮助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如帮人作弊,帮人犯规则,都是帮人作坏事,千万不可做。
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儿子,你不在家中,我们时时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体。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
儿子,不要忘记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可胡祖望毕竟是个孩子,贪玩,没把胡适的教诲放在心里。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很不好。对此,胡适相当失望。
胡适做人修养极佳,常告诫他人“不要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对“容忍”推崇备至。可他也说过这样的话,什么都可以容忍,就是不能容忍愚蠢。由于他对子女期望过高,所以当胡祖望的考试分数不理想时,胡适也会因为急躁而失去了耐心。他曾给长子胡祖望写过这样的信:
祖望:
今天接到学校报告你的成绩,说你“成绩欠佳”,要你在暑期学校补课。
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那这表。
你在学校里干的什么事?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我那一天赶到学堂里来警告你,叫你用功做功课。你记得吗?你这样不用功,这样不肯听话,不必去外国丢我的脸了。
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补课。
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爸爸
尽管胡适相当克制,但他的失望与气恼还是从字里行间泄露无遗。
1938年,江冬秀带着小儿子思杜在上海避难。期间,胡思杜沉迷于赌博和京戏中,挥霍无度,手头紧就将家中物品偷出去卖。远在国外的胡适听到消息后,十分不安,忍不住在信里对妻子指教了一番:
冬秀:
我盼望你不要多打牌。第一,因为打牌最伤神,你的身体并不是那么结实,不要打牌太多。第二,我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习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第三,这个时候究竟不是整天打牌的时候,虽然不能做什么事,也应该买点书看看,写写字,多做点修养的事。
胡适毕竟是胡适,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也知道,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1939年,胡祖望在美国留学,江冬秀给胡适去了封信要他转交给儿子,胡适阅后觉得不妥,就扣下这封信,并在回信中委婉地批评了妻子:
冬秀,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你想想看,谁爱读这种责怪的信?所以我把你信上关于他的朋友李君的事告诉他了,原信留在我这里。
我和你两个人都对不住两个儿子。现在回想,真想补报,只怕来不及了。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他们都大了,不是骂得好的了。
因为担心思杜在上海继续学坏,胡适后来还是设法安排他去美国留学。遗憾的是,胡思杜在美求学期间,依旧热衷赌博,成绩一直很差,父子关系非常僵硬。胡适的特别护士(也是他的秘密恋人)哈德门小姐曾写信给胡适,劝他对儿子的态度要和缓一些:
……思杜十四号开始上课,所以你或许会希望他能路过去那儿看你。当然,他来看你的目的,是希望在你回国以前能跟你见个面。你们的交谈,还有他的信可以说明一切。他在纽约的时候,会住在我们这儿,我希望你会要他在回学校以前去看你。我推测他非常渴望能得到你的认可和建议。我觉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是他饥渴地想要跟你有真正的沟通的时候。这也将有助于他在攀援人生的阶梯当中找到一个歇脚之处。自从我认识他以来,他在这一个迷失的阶段里,可以说是成熟最多。如果你能够做到不要让他对你望而生畏,你见到他的时候,气氛就会比从前好多了。……思杜很失望,在他日趋成熟的当下,你和他连好好相聚一下的余暇都没有。……
此信使胡适意识到,儿子的不成器,身为家长的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他对小儿子的态度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变。1946年6月16日,胡适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昨夜太热,在床上看书,到半夜后两点,还不能睡。忽然记起小三今天毕业,今天又是美国人的“father’s Day”(父亲日),我很惭愧我对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死了),都没有尽我能够尽的责任!
两点起来,写一电报给小三:Congratulation! Whatever happens today ,my love Father.(不管今天发生什么事,恭喜你!爱你的父亲。)
胡适晚年,仍常常想到小儿子思杜。1961年5月14日,胡适对秘书谈起了自己的小儿子,说:
1946年父亲节那天,我想起我的第二个儿子思杜,我打了一个电报给他。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书的。谁知他那个学期根本没去上课,他把我汇给他的钱全部跑马跑光了,还欠了一身的债。结果为了两张支票的事,险些儿被警察找去了,后来由我的一位朋友把他救出来。他的两个衣袋里全是当票,一张是我给他的一架打字机的当票。这个儿子五尺七寸高,比我高一寸,比大儿子高两寸,肩膀很阔,背也厚——孟真的肩膀很阔,所以孟真特别喜欢他。
尽管思杜念书不成,被赶回国,胡适失望归失望,但还是很宽容地对待了儿子,他说:“后来他回来了,我也没有责备他。”
胡适教子:志气要放在心里
2011年05月15日 08:55
页面功能 【字体:大中小】【关闭】

■胡适全家合照,胡适(右一)、江冬秀、胡祖望(左一)、胡思杜。



“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
早在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年轻的胡适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此文发表于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
在文中,胡适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所以,“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遗憾的是,胡适后来的妻子江冬秀没有进过学堂,按胡适的观点,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和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长子胡祖望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远远未能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祖望取得的成绩与他的“名父之子”的身份是不相称的。小儿子胡思杜就完全不成器了,读了两个大学都未能毕业,还染上不少坏习气,最终被美国当局驱赶回国。女儿素斐五岁那年患病,救治不当,夭折。
胡适公务繁忙,无暇照顾、管教孩子,而他的太太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所以,胡适晚年对秘书说的这番话充满了苦涩,充满了无言之痛。
江冬秀给胡祖望的信
“不听话,我打你”
从下面这封写给胡祖望的信中,我们或可对江冬秀的教子之方略知一二。
祖望:
你还不写信来给我,快写信来,你好好的读书,不听话我回来要打你呢。我出来带好东西给你。
妈妈
论家庭教育
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列位看官你们不听见俗语中有一句话么:“山树条,从小弯”(这是我们徽州的俗语);又说道:“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所以我今天便详详细细的说一番。
列位且听我道来。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看官须记清,我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了。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有删节)
胡适给江冬秀的信
“我太不疼孩子了”
1927年2月5日,远在美国纽约的胡适给江冬秀写了封信,信中谈到夭折的女儿。
冬秀:
我今天哭了女儿一场,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这几天睡少了,今天下午无事,睡了半点钟。梦里忽然看见素斐,脸上都是病容。一会儿就醒了。醒来时,我很难过,眼泪流了一枕头;起来写了一首诗,一面写一面哭。忍了一年半,今天才得哭她一场,真想不到。
我想我很对不住她。如果我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点罪过。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所以有这样的事。今天我哭她,也只是怪我自己对她不住。
在这封信里,胡适虽然只是自责,但既然他认为,女儿是因为治疗不当被“糟掉”的,父亲难辞其咎,做母亲的,难道就没有责任?
胡适强调做母亲一定要有耐心,而江冬秀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耐心自然有限。
胡适给胡祖望的信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
胡适对长子胡祖望的期望原本是很高的,1929年8月26日胡适给长子胡祖望去了封信,当时,胡祖望即将去苏州读书。
祖望:
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
自己能照料自己,服侍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这是你自己独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儿子,你不在家中,我们时时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体。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胡适给胡祖望的信
“你自己不争气”
可胡祖望毕竟是个孩子,贪玩,没把胡适的教诲放在心里。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很不好。对此,胡适相当失望。
胡适做人修养极佳,常告诫他人“不要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对“容忍”推崇备至。可他也说过这样的话,什么都可以容忍,就是不能容忍愚蠢。由于他对子女期望过高,所以当胡祖望的考试分数不理想时,胡适也会因为急躁而失去了耐心。尽管胡适相当克制,但他的失望与气恼还是从字里行间泄露无遗。他曾给长子胡祖望写过这样的信:
祖望:
今天接到学校报告你的成绩,说你“成绩欠佳”,要你在暑期学校补课。
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你在学校里干的什么事?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我那一天赶到学堂里来警告你,叫你用功做功课。你记得吗?你这样不用功,这样不肯听话,不必去外国丢我的脸了。
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补课。
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据《温故》、百度百科等
《我的母亲》赏析
王学东
本文作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首倡“新文化运动”,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尝试集》)的诗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需要承受怎样的苦痛和压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品德?在阅读本文时,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九年中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这样几件事:
(1)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主要成因:一是“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野蛮孩子一块儿玩;二是“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三是因有“先生”之名自己不能不装出点“先生”的样子。
(2)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剧班做戏。
(3)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在作了以上三点交代后,作者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母亲,“恩师”和“慈母”是作者对母亲的最高评价,“做人”则是母亲训练“我”的主要课题。
有人也许要问,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要从这篇文章的原作谈起,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先生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传主实际是作者本人,作者写母亲是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就写了较多的自己童年的经历。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
这一部分先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天刚亮就把“我”喊醒,不允许“我”养成睡懒觉的习惯;醒来后看“我”清醒了,就帮“我”反省昨天言行有误的地方。胡适的母亲不识字却很识事,她也许不懂“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她却懂得及时帮助孩子总结得失的重要。母亲把教育孩子的时间选择在早晨是很见用心的,如果昨天犯了错,当时就批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待睡了一晚上了,事也过了,气也消了,这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再说早晨刚起床就接受了妈妈的教诲,这一整天孩子说话做事就会特别小心。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每天的教育提醒中肯定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如何做人。当然母亲更多的是督促“我”用功读书,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父亲的早亡使母亲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尽管胡适的母亲和丈夫只生活了6年多,她对丈夫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不具体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在母亲督促下,小时侯的胡适是同龄人中最用功的,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小胡适第一个去开学堂的门。
母亲管教胡适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或打胡适一下,保护了小孩子的自尊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母亲对胡适的批评教育,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时是事发当时用严厉的眼睛望一下,有时是第二天醒来后“教训”,有时则是等到夜深人静时“行罚”。总之是绝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点错误。
这一部分作者还详细回忆了一件因自己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责罚的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我”的姨母怕“我”受凉,“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可“我”不肯穿,还借用姨母话中的“凉”字的谐音引到“娘”字上,再引到“老子”上,说了句“老子都不老子”的话。本来胡适也就是开玩笑地说自己并不怕凉,但这段话前后连起来理解,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老子都不在了,还要娘干什么呢?这句话既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父亲。难怪母亲听了这话之后“气得坐着发抖”,“我”自然被“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母亲虽然兼任“严父”,但她毕竟还是“慈母”。当“我”因用手擦眼泪擦进了细菌而害了一年多眼翳病之后,母亲“心里又悔又急”,“悔”的是不该对孩子管教那样严厉,“急”的是孩子的眼病不知何时能好。听说用舌头舔可以将眼翳舔去,母亲就“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里的一个“真”字表现了“我”的出乎意外和感激,一个“舔”字把一个慈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层作者用“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作了总结,“严师”、“慈母”是胡适对母亲的最为准确的评价。
这一部分的第二层次主要是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母亲是16岁嫁到胡家来的,胡适父亲胡传的前妻曹氏所生的子女大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几岁,父亲在世时有父亲撑着,胡适的哥哥嫂嫂们还不敢造次。现在父亲不幸逝世了,母亲在家的地位就很尴尬。按辈分,她是后母,是长辈;按年龄,她还没有叫她母亲的儿女们(除胡适)大;按职责,她要负担起管家的重任。如果大家都明理,都懂事,都理解做后母的难处,那胡适母亲的日子还好过些,偏偏这一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大哥从小便是败家子,吸鸦片烟,赌博”,“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面对这么一些人,这个当家的后母的日子还能好过吗?难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解决家庭问题有三大法宝:
一是“请”,就是家里遇到靠权威才能解决的问题,母亲就请本家长辈来助阵。大哥乱花钱,母亲就“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除夕夜讨债的来了,母亲“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五叔冤枉了母亲,母亲就“请了几位本家来”质问他。
二是“忍”,除夕夜,母亲打发了讨债的之后,大哥回来了,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大嫂二嫂闹矛盾时,母亲“只装做听不见”,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到左邻右舍去“闲谈”,“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隐忍在胡适母亲这儿被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哭”,一个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母亲也有“实在不能再忍的一天”,先是轻声哭,渐渐才哭出声来。母亲的哭完全是一种内心的发泄,“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哭也是有神奇效果的,她能哭来闹气的嫂嫂送茶劝哭,她还能哭来家中“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透过母亲的哭,我们分明感受到母亲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委屈。
母亲不仅有宽容隐忍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关于有碍人格尊严的事,母亲是绝不宽容的。五叔的一句诬言气得母亲大哭,母亲请了几位本家来当面质问五叔,一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才肯罢休。这表明母亲做人是有原则的,这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
这一层次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正如作者自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常常被不同选本的编者所看中呢?它有着怎样的独具的魅力呢?
首先,作者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刻画。
胡适的母亲23岁便成了寡妇,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母亲却能用她的智慧,用她的温柔,用她的宽容,用她的坚毅平息了家中的一次次风波,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其次,作者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者“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原刊于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选文一开始即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不准作者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一方面是基于作者身体弱,另一方面是担心作者和这些“野蛮”的孩子一起会学“坏”,母亲对作者的爱已可见一斑。更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害了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当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竟真用舌头舔作者的眼,母爱何其伟大!
母亲是慈母,母亲更是严师,她时时关注着作者的学习、生活,教育作者成长。“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是那样的细致,小错误也要说得一清二楚,更不用说犯较大的错误了。“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对于学习,母亲“要我用功读书”,催“我”早起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书。才回家吃早饭”,母亲是严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母亲不仅有言教,同时还以自己做人处事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教育着作者。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一生受了许多生活的痛苦。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发压岁钱等等,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大嫂、二嫂生气摆脸色,打骂孩子出气,母亲只装没听见。母亲一味的“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深深地感染着、影响着、教育着作者。
母亲也“很有刚气”的一面,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当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母亲“家中有事总让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时”,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母亲的“刚气”给作者上了难忘的一课。
母亲对作者的爱和言传身教的严格教育给了作者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文中宇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母亲对作者的深切关爱和严格教育,彰显了母亲的伟大。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三中)
《我的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情境回顾
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再现亲情         齐背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三、疏通字词:(读出下列字音)
糜(    )   嬉(   )   文绉绉(  ):
佃(  )户     轻薄:      质问:
面红耳赤:     侮辱:
四、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      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          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 慈爱  严厉  刚强  宽容    )”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我性格的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4(4)过度段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结:母亲的为人和作者感情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怀念、感激、敬爱{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五、存疑求援 合作探究(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六、心灵共鸣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配乐朗读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七、课后作业:
1、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八、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  严厉  刚强  宽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性格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明确: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
《我的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情境回顾
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再现亲情         齐背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三、疏通字词:(读出下列字音)
糜(    )   嬉(   )   文绉绉(  ):
佃(  )户     轻薄:      质问:
面红耳赤:     侮辱:
四、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      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          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 慈爱  严厉  刚强  宽容    )”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我性格的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4(4)过度段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结:母亲的为人和作者感情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怀念、感激、敬爱{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五、存疑求援 合作探究(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六、心灵共鸣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配乐朗读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七、课后作业:
1、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八、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  严厉  刚强  宽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性格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明确: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