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奥运会的动画片:教育部“课堂教学变革”课题研究教师代表发言:上“自己的”语文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03:12:52
 

     

      上出“自己的”语文课

我叫董希旺,我发言的题目是《上出“自己的”语文课》,但是,我不是要说“董希旺的语文课。”我想说,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这语文课是“自己的”,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觉得,这语文课是“自己的”。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使得学生找到和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的“人生语文”教学理念,正是从语文课的个人意义着手。

请允许我把我自己的粗浅的理解和我们深圳三高语文组的一些做法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尊重个人意义的语文课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课

语文课曾经强调现实政治意义,这种观念早已经遭到鄙弃;近些年,我们十分强调文本的意义,现代阅读学理论的引入,也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的个人解读。这无疑使得语文教育回到了“语文的本质”。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在班级教学制的现实之中,我们往往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实际,学生学习中的“个人意义”往往遭到漠视,甚至打压。我们的许多学生也便在长期的漠视和打压之下,丧失了个人解读文本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捍卫自己这种权利的自信。我们的语文课堂距离“语文教育”的本质,应该说,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我想说,语文教育要想治疗“少慢差费”沉疴,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人意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理论支撑,为我们寻求教育的本质,提高教学的效率,指明了方向。

“尊重个人意义的语文课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课”。尊重个人意义,当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正确解读和表达,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学生并不正确的解读,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为,尊重学生的解读,就是直面学生的实际,只有直面学生实际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有真实的价值,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提高。

无须讳言,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成绩,大量存在着“虚假繁荣”的现象。在十多年前,陈军老师就痛心疾首地批评语文的“伪圣化”现象,指出语文教育“假装很神圣”的丑陋,时至今日,“伪圣化”,也许有所改观,“伪阅读”、“伪作文”却是仍然大量存在的,“伪阅读”,就是其实并没有读出他写在考卷上的那种理解,但他竟然那么作答了;“伪作文”就是他洋洋洒洒或者别别扭扭写出了一篇作文,但其实并不是表达的内心的理解或者感情。

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真实。回归真实,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

当然,真实不一定正确。在真实和正确之间,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我想说,让学生作出正确答案,是我们的目标,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一定是要从真实起步。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也不可以把正确的东西直接塞给学生,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现有的哪怕是幼稚和错误的知识与我们所期望正确目标之间,建立一条通道,让我们的孩子自己走向正确。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个过程来把握,而不是当作一个结论来记忆时,这些知识才能产生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个人意义,正是教师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所在。

二、阅读课,读出个人意义

要让学生建立属于个人的意义,就要尊重学生理解的差异,要“求学生都有所得,但不求都有相同的所得”。教读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在课文中勾画,课本的空白处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教过不同节选本《我与地坛》,在这里向诸位报告一个课堂案例。就在一次学习《我与地坛》的课堂上,学生阅读,我在巡视,我发现一个女孩子写在课本上的批注密密麻麻一大片,仔细一看,她写的是她妈妈和她哥哥故事,她的哥哥也是残疾人,也曾经像青年史铁生那样,满腔愤懑无处发泄,就劈头盖脸地倾斜在妈妈头上,而她的妈妈,也像史铁生的母亲那样,默默地以母亲特有的忍耐,替儿子承受了这一切。那个女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当我拿起她的课本时,眼泪夺眶而出。

她读课文读出了完全属于她个人的感受,我的讲解对于她已经是多余的了,难道我还有必要把我的理解硬塞给她吗?

我本人有过失败的课例。《兰亭集序》是我本人非常喜爱的一篇文章,不仅爱其飘逸洒脱的书法,也爱其优美的文字,超迈的思想。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打开课本,边背诵,边讲解;边讲解,边发挥,讲得酣畅淋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信可乐也。”王羲之玩得可乐,写得可乐,我也讲得可乐,然而,我讲完之后然学生背诵,我在班里巡视,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临文嗟悼’的 ‘悼’是什么意思?”“老师 ,……”我立刻意识到,我的讲解架空了,超出学生的知识基础了,那么,我讲的那些所谓深刻的感悟,高渺的情怀,其实学生是不能理解的,也就是说,我的讲解对于他们是没有意义的,在我和他们之间,还有着许多台阶,他们在字词上尚且不能解通,对于“死生亦大矣”的千古浩叹,当然只能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了。

我在课后反思里这样记录我的反思:“人生语文的理念,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学生现实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遥远的距离。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做井底之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把自己的教育目标定位在高考,甚至下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上,但是也不可无视学生实际,随意拔高,架空讲解。如果架空,课堂对学生就是无意义的,我的讲解对学生无意义,教学对学生就是无效的。理想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着眼,也一定要从学生眼前的实际着手。”

三、写作如种树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首先是“真实的表达”,真实的表达一定是个性化的。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语文组在践行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所倡导的“人生语文”的语文教育理念。那么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语文课的目标,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我常想,我们如何学会走路?走路学会走路。同样的道理,学生如何学会阅读?如何学会写作?是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写作让学生学会写作。后来我把这句话修订为“是真正的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是真正的写作让学生学会写作。”——而真正的阅读和写作,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阅读和写作说到底,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其实质,是一个心灵事件。真正的阅读是个寻找共鸣和得到启迪的心灵过程;真正的写作,是一个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倾吐行为。其间,当然有共同的因素,但本质上,必然是个性化的,必然是对于他个人有意义的一个心灵过程。

我们深圳三高的作文课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学生每周都有两种作业,一种是大作文,一种是随笔。大作文强调规范,出题目,限时间,限字数;随笔作业,则是完全自由的写作,可长可短,原则上,题材、体裁、字数都没有规定。就像一棵树,如何让它茁壮成长?当然是首先要有强劲的生命力,让它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地吸收阳光,经历风雨。但不修剪可以吗?不可否认,不修剪,有一些树,照样可以成材;也无须讳言,如果不修剪,也必然有一些树,不能够成材。问题在于,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观念和做法,过分注重修剪,急于这棵树长得规范,也就同时剪掉了这些树的生命力,因此就生产出我们经常见到的,“假大空”充斥的作文。我们希望,随笔尽量减少对规范的要求,尽量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保持“写作”之树的生命力,而大作文,才是侧重规范的训练。

四、让课堂像一条大河

尽管我们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掌握,其实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课堂里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提问,让他们讨论,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而生成的前提,是“这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个学生”的意义。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班”的学生,而是“一个加一个加一个加一个……”总共五十个学生,五十个学生各不相同。教育的目标是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我们教育过程的本身,必须是直面每一个各不相同的学生。我经常告诫我的学生,“没有问题的人,是最有问题的人。”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随时打断我的讲课,当然,也鼓励他们及时回应我的讲课,哪怕你点个头,哪怕你微笑,至少你要保持目光炯炯,我告诉他们,我最爱听到的课堂的声音就是他们忽然明白了,“哦——”一声,这一声“哦——”,至少表明第一他们之前有困惑,第二,他们现在明白了。我告诉他们:“我欢迎你支持我,也不怕你反对我,我就怕你不理我。”我们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只有学生真实的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当然,这样的课堂,有时候会游离到教师的教案之外,甚至会偏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外。我曾经读到有人这样理解婚姻,说成熟的婚姻应该像一条大河,它有时会湍急,有时会平缓,有时会有支流汇入,甚至有时会改变河道,但是它总的方向不变,会越走越强大,越流越壮阔,大河向东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就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应该像一条大河,让每一颗水珠都欢腾起来,让每一朵浪花都歌唱起来,那么,有几条支流汇入,那么有几次河道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只会越来越波澜壮阔,越来越勇往直前,只要一条大河向东流的最终目标不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造就出千古风流人物。

向东流的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的“人生语文”理念,

水珠的欢腾,浪花的笑声,就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