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太刀配魂:多学科视阈下的国民幸福:走出“迷思”转变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40:40

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本报联合主办的“多学科视阈下的国民幸福”理论研讨会日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民幸福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重视公平正义对国民幸福感的意义、如何测度和提升国民幸福感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上海市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教授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总体上是提高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感到不幸福?幸福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国民幸福要从多学科、多维度来研究。每个人的期望与期望的实现程度,决定了满意度与幸福感。要重视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环境的稳定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加认同度。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新的期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了新内容,要充分注意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认为,社会的舆论氛围对公民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当代人幸福感下降与某些负面的舆论导向有关,如传媒过多宣扬的是赚钱的兴趣,而不是职业的兴趣,传媒充斥着“财富人生”;消费主义至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把人分为强势、弱势;传统的等级、特权、门第观念过度张扬。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认为,国民幸福不仅是物质概念,还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对社会差异、分配差距,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认知。国民幸福感是客观存在的,国民幸福感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相关。要重视社会生活和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样才能有利于树立国富民强的形象,有助于执政能力的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刚教授提出,幸福感的测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分析视野:从生活的保障来分析,要使人快乐、安心;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分析;从精神自由的角度来分析。从消极方面看,首先,所谓幸福即是免于生活的恐惧,如免于食品不安全的恐惧;其次,要免于社会不公;第三,要免于思想的禁锢。从积极方面看,要乐于生活,乐于创造。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新文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郁剑华都谈到,幸福生活应该包括以下诸方面的内涵:积极的生活;丰富的而非单向度的生活;社会性维度而非被抛弃的状态;整全的而非支离破碎的;总体稳定而非变动不居的;价值的而非工具的。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李维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证调查结果提出,幸福与收入无关,与收入的期望值相关。幸福同经济繁荣不直接挂钩,而是同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婚姻、人际关系、信仰和社会认知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叶德磊认为,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国民收入和国民幸福为代价。要提升国民幸福感,必须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政策;在经济社会层面,要打破垄断,因为垄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必须优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感提供必要的条件。(史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