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毛茸茸 村上春树:走出幸福“迷思”学会转变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1:06:41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可以说,国家富裕和国民幸福是我们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幸福却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包含个体和社会、主观和客观、相对和绝对等不同的维度和层面,其性质、特征、结构和分类等均具有较大的争议。当前,有关“幸福”的话题几乎成为国家话语,其话语的重点不是要去探讨“幸福”的复杂含义,也不是要一味地去强调国民幸福的重要性问题,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地提升国民的整体幸福。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当前,关键是要走出“幸福”的迷思,从现实出发,积极促成“幸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要善于将个体的幸福转变为社会的幸福。社会生活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理论上讲个体幸福应该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幸福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的幸福追求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个体层面上的幸福似乎很难被“传播”为群体或社会层面上的幸福,相反,个体层面上的不幸倒是很容易“传染”到群体和社会层面,幸福的提升和拓展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的确,个体幸福不等于社会幸福,社会幸福是包含社会每个成员的幸福,但又不是每个成员个人幸福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一集体的“公共幸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体自身的幸福而不惜破坏他人或社会的幸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可能把个体层面上的幸福转化为社会层面的公共幸福。因为社会幸福既属于每个个体,又是在保障社会整体幸福的前提下所实现的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实现。

  2、要善于将客观的幸福转变为主观的幸福。幸福就其形式和样态来说是主观的心理体验,但就其内容和内在本质来说,则是对重大需求的客观满足。因此,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客观条件上已经到达了构成某种“幸福”的标准,但实际上却因为他没有感觉到而并不被认为是“幸福”的,许多本应该产生幸福的却因为主观感受缺失就成了没有“幸福”的了。因此,如何将客观存在的一些幸福尽可能让人们主观感受到,而且是真实地感受到,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3、要善于将虚幻的幸福转变为真实的幸福。幸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体。但当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不一致时,人们所体验到的幸福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幸福。这种虚幻性体现不是说幸福体验本身是虚假的,而是幸福体验的内容和实质是不存在的,是非真实的。人们虽然有了主观的幸福感,但他的需要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满足。因此,这种虚幻的幸福是难以长久的和可持续的,一旦被唤醒,其挫败感将会非常强烈。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说,虚幻的幸福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人们更多的是应该去追求真实、可靠的幸福,尽可能把虚幻的幸福转变为真实的幸福,使幸福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统一起来。

  4、要善于将相对的幸福转变为绝对的幸福。幸福会因为主体的不同体验而有所不同,这是相对幸福,但也存在不依主体不同而普遍存在的绝对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幸福是不依主体的不同而转移的,它对任何主体而言都是幸福的,这就是普遍的、绝对的幸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需要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而普遍性需要不会因为不同主体而有所不同,因此,普遍的、抽象的幸福因为其满足了不同主体的普遍需要而表现为一种绝对性。在现实工作中,要善于将相对的幸福转变为绝对的幸福,深化幸福的内涵和层次,拓展幸福的覆盖面。

  总之,幸福是可以引导和拓展的,甚至是可以生产和制造的。当然,这种引导和制造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前提的。而学会发现、引导和拓展幸福,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