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办案撞死大学生:[人文]浅谈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5:13
点击:24987  回复:319 作者:晚月无心画柳眉  发表日期:2011-3-4 22:32:00         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大放异彩,很多著作直到当代依然是经典,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而不是其他时期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第一,在三皇五帝时代,当时人们还处在蒙昧的童年时期,而且没有文字记载,所以百家争鸣就没指望了。而在夏商时代,更多的是玩巫术,到了西周,礼法逐渐地取代了比较原始愚昧的巫术占卜,而古文字已经相对成熟,生产经济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为思想家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说,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之前,还不具备大思想家争鸣的必要基础。
不过,这并不是说那时候的中国在思想上毫无建树,像伏羲八卦,文王八卦的出现,阴阳学说的萌芽,据说易经也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这些都为东周的思想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并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定下了基调。
第二,在西周出现了两件非常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第一件是平民暴动,无道的周厉王被平民驱逐,这意味着官权和民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此后,形成了一种趋势,统治者们再也不敢忽视民众的力量了,须让三分,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当然也包括了思想的自由(当然是相对而言,和现代社会肯定没法比),只是当时的民众还不具备普遍接受教育,获得文化知识的条件,所以创作与发挥自由思想就由知识分子们完成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对鲁国权贵经常冷嘲热讽,但依然能相当高调地收了三千弟子,还著书立传,一点事情都没有。孟子甚至直接问齐王君王如果失职,是不是应该换换,而齐王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些事情在没有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想象的,孔子会被戴上帽子收监,孟子就更惨了,直接被凌迟处死,株连九族!
另一件大事我们就更熟悉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来犯,西周变东周,这是周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众所周知,那时是搞分封的,这是类似于美利坚和苏联但是比其更为松散的政治体制,诸侯们拥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出了这档子事情后,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更削弱了,也就意味着统一王权的势微。大家知道,越是权力集中大一统的国家,就越是要加强思想的统一和控制,这样一来,还百什么家?争什么鸣?谁提出不同思想那就是异端,就是妖言惑众,就是意图“谋反”,皇帝一个圣旨就叫你脑袋搬家!你的苦心之作也会成为禁书封存销毁。而东周恰恰就避免了这些,周天子山高皇帝远,管不着俺,而诸侯王公们又相互制约,谁也不像背上残暴的骂名,邻国都对你的地盘虎视眈眈呢!你还指望天下的百姓都来投奔你呢!而且你也是需要人才的,有本领有思想的人都让你杀了,你拿什么称王称霸呀?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天子管不着,诸侯不敢管得太严,还要讨好拉拢呢!即使是到了后期变得最不讲理的秦朝,也是要让你眼泪流干,再把你吹灭,你的学说著作因为对他们有利,也可以保留下来。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如果学者在一个诸侯国得罪了王公,有政治迫害的危险,怎么办?如果是封建大一统国家,那你要么揭竿而起,要么就只能干等死了,为什么,天下都是皇帝的地盘,你跑到哪里,都跑不出皇帝的手掌心,除非你藏到深山老林里当野人,可是你的家人们呢?而在春秋战国就有办法解决,你看不惯我,那我不陪你玩了!齐国国君要整我,那我就搬到楚国去。楚国不行,再到晋国,反正只要我有真本事,还没有个安家立命之处?这拿一个现代名词来讲,就是“政治避难”。这也就让思想家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学说了。
第三,前面说得都是百家争鸣客观条件,现在讲讲主观的。有句话说的是有需求就有市场,学术思想不例外。先秦时期,夏商的巫术已经日趋没落,到最后基本没有市场了。而“周礼”在西周灭亡后也不断走下坡路,所谓“礼崩乐废”,传统的政治思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潮流了,这时就急需一套新的政治思想的出现。而中国疆域的辽阔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理好中国要比治理好希腊城邦难得多,所以就不难理解诸子百家十个有九个热衷于政治,而不像希腊哲学家那样沉迷于三段论与几何原本了。先秦诸子对社会开的药方也不尽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深入,理顺天人关系,明白人性特征,认清宇宙本质,搞懂名实之分,规范道德伦理,这都是需要解决的新课题,都是新的试卷。而先秦诸子们对此大部分都做了较为成熟的回答,算是考试及格吧!为啥子不多点分呢?因为他们的回答大部分都太超前了,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都觉得有道理,不落后,甚至依然弄不懂。你想想看,本来是初中答卷,非要用微积分来解,而判卷的老师只有高中水平,分数能高得了吗?先秦诸子们也给中华哲学思想定下了与西方不同的基调,一个注重内心领悟,一个注重逻辑推理,一个具有贤者风范,一个具有智者气象,很值得对比研究。
第四,最后说说为什么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会令人永远怀念的历史了吧。实际上不说大家也都懂,秦始皇用金戈铁马创立了郡县单一制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一切都要统一,谁有不同意见就活埋谁,对自己统治不利的书籍就一律让它们变成灰,别说出思想家了,老百姓说话都要提防再提防啊!后来的王朝要聪明一些,将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其成为独尊的政治思想,让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变成一种,这样我就可以稳坐江山啦!也就是说,将思想的主流用政治的力量确定下来,就像长江一样,虽然民间有其他的思想潮流,但都属于汇入长江的或是与长江并行的支流小河,成不了气候。历史上曾出现过魏晋玄学,外来佛教等盛极一时的思想,但最终不是汇入长江一起入海了,就是水源不够最终断流了,始终无法形成黄河,珠江这样能和长江不相上下的思想潮流,这里不说长江,也就是儒家本身的好坏,只是说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实际上,不管是野蛮专制还是开明专制,思想的不统一都是统治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中国中古历史上曾有两次重现先秦盛况的机会,一次是在两宋,政府“不杀士大夫”,言论比较自由,知识分子异常活跃,儒家内部也分化为理学和心学,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更甚,各种新鲜学说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加上西方文明的逐渐引进,明末思想三巨头的崛起,新的“百家争鸣”似乎又见到了曙光。遗憾的是,蛮族的入主中原将这一切化为泡影,尤其是满清,无论是专制程度还是思想控制程度,都达到了中世纪的顶峰,一个是百家争鸣,一个是万马齐喑,实在是让人悲痛万分!这也证明了思想自由和专制是此消彼长,水火难容的关系。
最后还要声明一下,这里的百家争鸣和新中国初期的“双百方针”不是一回事,望大家不要混淆,对本文有不同看法的,欢迎指出,谢谢!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