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大帽艾弗森:2.去其小私而后才能获得大私,才是称霸称王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36:37

2.去其小私而后才能获得大私,才是称霸称王的秘诀

【原文】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1,有所信2,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夫兵幸3于权,权增于地。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4,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5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6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7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轻者马与玉,其所重者政与军。若失主不然,轻予人政,而重予人马;轻予人军而重与人玉;重宫门之营而轻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译文】如果想要运用天下的权力,必须先向诸侯施以恩德。因此先王总是有所取得,有所付出,有所屈折,有所伸展,然后才能拥有天下的权力。那军队寄希望于权力,权力要靠增加土地。所以诸侯能得到地利的,权力就跟从他;失去地利的,权力就离开他。那争夺天下的人,必须先争夺人。懂得大道理的人,能得到人;专搞小计谋的人,会失去人。能得到天下大多数人拥护的就能称王,能得到天下半数人拥护的就能称霸。因此圣王谦卑有礼对待天下贤士就能统治天下,均分利禄来吸引天下众人就能使他们服从。因此至尊的天子,能够拥有天下财富,而功劳之大也没有人说他贪婪,是因为他有治理天下的大计。用天下的财富,来为天下人谋利;用明白的威势振兴,来聚合天下的权力;用广施恩德的行为,来结交诸侯使之亲附;用严惩奸佞的罪行,来作为典范规范天下的人心;凭借天下的威势,来推广明王的功劳;攻打逆反叛乱的国家,赏赐有功之臣的劳绩;册封圣贤的德行,来彰明圣人的行为,而百姓就安定了。先王取得天下,方法策略具有大功德,这就是以物利人。如果要使国家经常没有忧患,而名利权收,称之为神圣,能使国家在危亡之时,而能得以保全长寿,就称之为明圣。因此先王所效法的,是神圣;所赏识的,是明圣。一句话能保全长寿一个国家,不所它就会灭亡,这句话就是大圣人的话。英明的君王所看轻的是骏马和宝玉,他所看重的是政权和军队。亡国的君王就不是这样,轻易地就把政权交给别人,而看重给予别人的骏马;轻易地就把军权交给别人,而看重给予别人的宝玉;看重营建宫室而轻视四境防卫,因此国家日益削弱。

【说明】本节是讲称王称霸的最佳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富裕了就可以称霸。要想称霸,必须还要有所付出,有所屈折,有所伸展,然后才能拥有天下的权力。《霸形》讲天时,本节则是地利、人和。有了广袤的土地,关键还是要人去管。如果连一匹骏马、一块宝玉都舍不得,怎么能使别人卖命努力呢?天下的财富,是天下人的财富,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用天下的财富去吸引天下的人才,去其小私而后才能成就大私,去其小我才能成就大我,这才是称霸称王的秘诀。

——————————————————

【注释】1.诎:(qū曲)通“屈”。《管子·五辅》:“整齐撙诎,以辟刑僇。”《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荀子·仲尼》:“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荀子·富国》:“诎要桡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广雅·释诂一》:“诎,屈也。”这里用为弯曲、委曲之意。

2.信:(shen伸)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3.幸:(xìng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幸可广问讯。”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吾子幸观。”这里用为希望之意。

4.王:(wáng亡)《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荀子·解蔽》:“王也者,尽制者也。”《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尚书·大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这里作动词解,用为统治天下之意。

5.伐:(fá乏)通“阀”。功劳、功业。《管子·小匡》:“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汉书·车千秋传》:“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

6.刑:(xíng形)通“型”。《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管子·权修》:“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易·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7.术:(shù树)《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荀子·修身》:“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乐论》:“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韩非子·难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这里用为方法、策略之意。